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傷仲永》讀後感(彙編15篇)

學問君 人氣:1.33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傷仲永》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傷仲永》讀後感(彙編15篇)

《傷仲永》讀後感1

方仲永的天資,是從小就顯現出來了,真可謂天資聰明,他的天賦也同文中說的一樣,是像許多才華橫溢的人比不上的。我想,如果方仲永能被像天才一樣培養的話,必須能成爲“名垂千古”和“獨領風騷”的超越李白、杜甫等人的一代著名文人,也許此刻語文書上的那些古詩,大都會變成方仲永寫得吧!

可惜的是仲永的父親目光短淺,把一位天才葬送在了自我的手裏,要是仲永出生在一個家境富裕的人家,也許就不會這樣了。我不禁想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多虧了他母親對環境的注重而有所成就,在感嘆環境對人一生的影響之時,也慶幸自我是身在育才這樣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地方。

文中的”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讓我深受感觸。在世界上,像仲永這樣有才華的人,能夠說是萬里挑一,數都數得出來,我們自然沒有仲永那樣的天資。天才不學習,就只能成爲平庸的人。我們本是平庸,再不學習,那就是自滅亡。要要我們還沉醉於遊戲的歡樂中厭惡學習,那麼將來我們該怎樣辦,成爲第二個”仲永“?也許還不止吧!因爲我們沒有那樣的天資。

我們雖不是天資聰明,但也沒有像仲永父母那樣的父母。回看歷史中各個風雲人物中,有幾個”受之天“?又有幾個”受之人“?不難發現,自我的命運就在我們自我手中。

《傷仲永》讀後感2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爲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爲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爲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裏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爲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爲什麼方仲永最終成爲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爲他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鬥,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後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後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於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爲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伕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爲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並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於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於日積月累,聰明在於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裏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並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傷仲永》讀後感3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啓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爲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衆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一天帶着四處拜訪本縣的人,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叫人不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衆人,職責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爲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爲“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爲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很少在午夜兩三點以前休息,常常通宵達旦工作,最終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愛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學成績並不好,大學也是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學習也並不出衆,後到瑞士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在這7年裏,愛因斯坦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工作,最終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愛迪生不是神童,甚至連初小還未唸完但他努力自學,總是以無比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鑽研自我不懂的問題。由於他工作時間比一般人長得多,相當於延長了生命,所以當他79歲的時候,宣稱自我已是135歲的人了。

不僅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傷仲永》讀後感4

小才華橫溢的方仲永,二十歲就“泯然衆人”了!

讀罷此文,我不禁爲之而“傷”。

我“傷”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不使學”,間接地扼殺了英才。

我“傷”隨波逐流、整日“環謁邑人”的仲永。他“不受之人”,直接斷送了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寫的方仲永五歲時的,儼然是神童,但他後來喪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會落後”。道理再明白不———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典型的例子。方仲永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爲“學”,那另一番景象了,“傷仲永”,“贊仲永”“學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會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充實,厚積薄發,使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會深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把“99%的勤奮+1%的天才=”當作座右銘,時刻提醒。即便小有,也不沾沾自喜,自我,努力地學習,使能“更上一層樓”。

讀完《傷仲永》這篇課文,我明白了道理:我是璞玉,定要盡情地“琢”,使之成“器”;是鏽鐵,也要不懈地“磨”,使之成“針”。

《傷仲永》讀後感5

《傷仲永》講述了一個天才兒童因爲不學習淪落成一個凡人的故事。即五歲能詩的方仲永,天資聰明。可他出了名後,其父不再讓他學習,就帶他去全縣各處題詩掙錢。因方仲永沒有再學習,最後一事無成。本是一個天資過人、聰明非凡的神童,卻因沒接受良好的後天教育而泯滅了。多麼令人深省、令人無限惋惜的故事呀。它給予人們的啓示頗多: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努力,是成功的基本;人的先天才能和後天教育與成才的關係;對泯滅人才環境的批評……但我卻只對其中家長、社會的責任感興趣!即家長、社會必須給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文末更是引人深思:有天賦的人沒接受良好的後天教育,尚且淪爲常人,那麼本身天賦一般,且又沒接受後天教育的人,那不是連普通人都不如了嗎?

文中,仲永的爸爸固然“愚昧”。爲了貪圖眼前小利,把兒子本應大展宏圖,一片光明的前程斷送了。回顧現實,人們往往爲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冷落了孩子,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管理和教育(“留守兒童”也就應運而生),從而誤了孩子!對於“留守兒童”,家長不便管理,監護人因種種原因而無法管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何必操那份閒心的旁邊人更是無心管理。紛繁複雜的當今社會,很多時候,學校的教育顯得蒼白無力。因此,“留守兒童”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社會,“留守兒童”的家長,不知不覺中就扮演了“仲永”爸爸的角色!

孩子,既是祖國的未來,也是我們的希望。無論天才或庸才,都應該接受良好的後天教育。這樣,“仲永”的悲劇纔不會重演!爲了我們的未來,爲了我們的希望,我們決不能再扮演仲永爸爸的角色!讓我們擰成一股繩,都來爲孩子的健康成長出謀劃策;都來關心、管理、教育身邊的一切孩子!爲孩子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晴空!

關愛、管理、教育孩子,人人有責!

決不能讓“仲永”的悲劇重演!

全社會的人都來救救孩子!

《傷仲永》讀後感6

讀《傷仲永》有感,我不由感慨:千奇奇才毀於一旦。文章講敘了一個天才神童由於不學習變成普通人的故事。

在這件事上,仲永並不是不負責任,但他的父親要負主要責任。如果不是“父利其然也”,如果他沒有“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相信十年之後,朝野必又添一前無故人後無來者的曠世奇才。其實仲永的身世便是不幸的,方家“世隸耕”其父母必是無甚文化。也不知道讀書有用,只爲眼前鄉鄰的一點小小利益,就放棄了兒子的前途。

再說仲永,仲永十二三矣,尚不知學,以至其泯於衆人。因爲他從小就不知道需要學習。

我似乎是明白了王安石爲何而傷,仲永之才千古罕見,只因不學泯然衆人矣。

想起我的兒時,我雖不算天才,可天資不差。記得四年級,那一整個學期我都在打鬧,不知認真讀書。後來,期末考試,我發揮失常了,這是個深刻的教訓,雖說我現在還是有一點那什麼,不過好多了。

說到最後,不得不說仲永是個好老師,他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教會我們要認真學習。

《傷仲永》讀後感7

以是說,才能來自於勤勞學習!“神童”由於後天欠好勤學習而淪爲“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原來不是“神童”、“天賦”,但由於對峙不懈地高昂高興,而成爲舉世馳名的科學家、創造家的卻大有人在。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利慾薰心的父親每天帶着到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個冷靜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惋嗎?神童泯然衆人,責任在於他父親,緣故原由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賦,由於後天沒有好勤學習,尚且要成爲平凡的人,那麼,那些原來就普平凡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平凡的庸人還不如嗎?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勞學習,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標成績。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登科,結業後到一家專利局當了七年職員,他在費力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於奠基了相對論的底子。

不僅在科學上云云,在文學藝術上也是云云。不論是誰只需支付和他們同樣艱辛的高興,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績。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樂成,同樣深刻地闡明白這樣一個原理:才能來自勤勞學習!

《傷仲永》讀後感8

《傷仲永》的讀後感

“傷仲永”的“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爲什麼要哀傷、哀憐?因爲仲永有天才而“受於人者而不至”。仲永的非凡天資,處處讓人稱奇,但他父親貪利而“不使學”,使仲永才能衰竭,終成普通人。

仲永在學習上有天資,這是他的優勢。但有優勢就必然能成功嗎?仲永“泯然衆人矣”的不幸結局雄辯地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由此可見,仲永的天資在“不使學”的情況下泯滅了。也就是說,他逐漸沒有了優勢。

優勢分爲兩種,有優勢和無優勢。自身有優勢又有兩種情況,分別是努力和不努力。例如,姚明身材高大,這是他的優勢。而他成爲籃球巨星則是與他的努力、他的付出分不開的。“翔飛人”劉翔從7歲起開始進行體育訓練,爲他此後的奪冠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便是他的優勢。他們都有優勢,並且透過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輝煌。像仲永之類的人,他們的優勢都漸漸泯滅了,自然只能淪爲平庸之輩。

還有一種人,他們沒有優勢,但他們的努力,卻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曾國藩曾因天賦不高遭小偷奚落,而曾國藩卻從此知恥而後勇,刻苦治學,奮發圖強,透過後天的不懈努力,終於成爲史上罕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奇才。鄧亞萍個子矮,手腳粗短,本應與體育無緣,但由於她的努力、執着,最終成爲名副其實的世界乒乓球壇皇后。

我認爲,優勢的有無,並不能直接決定一個人是否會成功。如果我們能利用好我們自身的優勢,併爲之努力奮鬥,成功便在不遠處向你招手。如果沒有優勢,就努力吧,總有一天成功會屬於你。

《傷仲永》讀後感9

《傷仲永》是我前幾天學的課文,給了我很大的啓示。

《傷仲永》是北宋時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寫的是一個方仲永的神童,5歲時就能隨口作詩,後來因爲不學習,最後成了普通人的故事。

我讀了這篇課文,忽然想起了前幾年網上廣爲傳播的一些十幾歲就考上大學的神童,現在已經默默無聞了。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是神童就不好好學習了。這些事使我感到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天資再好的人,不努力學習,那還是不能成才;天資再差的人,只要好好學習,也能成才。天資的好壞只是一個次要的條件,學習的努力程度纔是主要的。先天條件的好壞,不能阻止你成爲一個偉大的或有能力的人,只要你後天努力學習,你就能成功。

如果傷仲永努力學習了的話,那麼北宋的史書上一定會有一個叫傷仲永的賢臣,或文學家,或科學家。而他卻被父親拉來拉去四周拜訪鄰居,荒廢了學業,成了個普通人,消失在人山人海中。

父母啊!讓你孩子學習吧!這樣他們才能成大器呀!

有天資的人啊,努力學習吧!否則你也會成了個普通人,毫無蹤跡。 沒天資的人啊,更努力的學習吧!竟然你已經是個普通人,跟有天資的人相比落下一大塊了,如果你不學習,不僅追不上他們,你自己不就比普通人更差了嗎?

《傷仲永》讀後感10

今天晚上,我認真地讀了《傷仲永》這篇古文,文言文看不懂,我查閱了很多註釋才順利把它看完。看完之後,我陷入了沉思,我只能說我真的受益匪淺!

文章的主要內容: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5歲就能寫出很好的詩。方仲永本縣的人們對他的才華感到驚奇,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爲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帶着仲永四處拜訪本縣的人們,不讓他學習。到了十二三歲,他的才氣漸減,作詩已經大不如從前。到了二十歲,仲永的才華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樣了。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着四處拜訪本縣的人們,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默默無聞的“庸人”,令人扼腕嘆息!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變成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俗話說:天才出自勤奮!很多人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爲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3歲時還不會講話,小學和中學時成績並不好,大學連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可他爲什麼能成爲天才呢?愛因斯坦對成功的祕訣做了概括:w=x y z , 即成功等於艱苦的勞動加正確的方法加少說空話。他認爲艱苦的勞動是最重要的,艱苦的勞動就是勤奮,勤能補拙。

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童年時被視爲“低能兒”,只上過三個月學便離開了學校。但他努力自學,總是以無比堅強的毅力,刻苦鑽研自己不懂的問題。由於他工作時間比一般人長得多,相當於延長了生命,所以當他79歲的時候,宣稱自己是135歲的人了。

那些被成爲天才的人並不一定就可以獲得成功,而往往是那些努力的人更能收穫屬於他們的勝利。到現在,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我們不能像方仲永那樣啊,少壯不努力,何以成大器呢?

《傷仲永》讀後感11

今天我學習了一篇文言文,文章的名字叫《傷仲永》,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農夫生下了一個神童,取名叫方仲永,方仲永五歲時就能寫詩,父親卻不讓方仲永去繼續讀書,李永芳中庸的才能去賺錢,方仲永到了十二歲時,寫的詩不如五歲時,過了七年後,方仲永就變成了一個無知的青少年。

讀完這篇文言文,給我內心最大的觸動是:人不可以不學習,就算是一生下來是一個神童,但是不透過繼續學習,最大的才能也是會消失的,就像文章中的父親不讓兒子上學,利用兒子的才能來掙錢,不重視兒子的學習,最後導致兒子變成了一個平常人,什麼都不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聰明的人學會一點點本領,就驕傲自滿,就開始炫耀自己的本領,可是,別人也很努力,一點一點地追上來,甚至超過;我的一位小學同學,雖然很笨,但是她經過非常的努力,他就進入了全班的15名以內。

先天的才能不經過後天的學習,也會變成平常人;但是先天的笨經過後天的學習,也是可以變得聰明。

《傷仲永》讀後感12

讀了傷仲永這篇課文,我無不替擁有天生智慧的仲永感到惋惜。他的父親和同縣的人是多麼的愚昧無知。

本文講的是一個天生聰慧的小孩子,因爲父親的愚昧無知,不讓他學習,而只是爲了謀利,來賺取財務,斷送了一個可以有成就的一個人。

從本篇文章,可以看出知識和文化對一個人是多麼的重要,比如說仲永,他因爲有天生的聰慧,可以爲家裏賺取費用。也因爲他的父親沒有文化,而是一個老實的農民。就缺少了長遠的眼光。如果當時,他讓仲永去學習,而不帶他去同縣的人家裏作客。也許今後的利益比眼前的利益更加的大。而他的父親卻沒有考慮到這一點,這就是有知識和文化和沒有的區別。

人不能依靠先天的聰慧,必須要接受後天的教育。纔能有大出息。一個人就算先天沒有優勢,但是他接受了後天的教育,並且很刻苦就能成。比如牛頓,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裏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遊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平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意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最後成爲了科學的巨人。

這篇可問告訴我們,人不能依靠先天的優勢,要接受後天的教育。

《傷仲永》讀後感13

記得中學語文課本上有一篇王安石《傷仲永》的文章,該文大意爲一個名叫方仲永的早慧兒童,能夠“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四周鄉鄰不禁嘖嘖稱奇”。於是方仲永父親每日帶他“環謁邑人,不使學”,最終方仲永“泯然衆人”、一事無成,令人們無限惋惜。

方仲永的悲劇值得每位教師和家長認真思索。略作分析,我們便不難想見,“神童”仲永在不斷向世人展示其超羣才華之時,肯定讚譽之聲不絕於耳。誇獎的話語、欽羨的目光,足令這位涉世未深,缺乏自我判斷能力的少年飄飄然迷失方向。因此,方仲永到處炫耀,無心功課,最後追悔莫及,只有徒嘆奈何。

誠然,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誇獎與鼓勵,隻言片語的表揚也許可以讓孩子獲得肯定和激勵,今後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可以讓迷茫徘徊的孩子重新揚起自信的風帆。旁人一句經意或不經意的誇讚使得不少名人偉人的生命歷程從此峯迴路轉,精彩迭現。但是,片面誇大褒獎的作用並不科學,是不可取的,君不見即使天資聰穎、稟賦奇佳如仲永者,終日被誇讚的溢美之辭所包圍也難免使才華消失殆盡,更何況諸多普通兒童呢?

教育學和心理學指出:人的發展取決於先天條件、環境、教育和個人主觀努力四方面因素的影響。只有充分發揮四方面的綜合效應纔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文中仲永的過人天賦自不待言,然而他卻被淹沒於一片讚揚聲中;家長又從根本上忽略了對他實施教育,方仲永本人也沒有真正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於是,仲永“十二,不能稱前時之文”,成年後已“泯然衆人矣”,只留下深深的遺憾和無奈。

行文至此,筆者不由得感慨良多,北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形象穿透近千年的歷史煙塵,仍然帶給我們今天的教育許多鮮活生動的啓示與思考,不是嗎?

《傷仲永》讀後感14

《傷仲永》這篇課文,作者經過一個簡單的故事,向我們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能否成長,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息息相關。這就說明了,我們必須要學習。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崖苦作舟”。或許這句耳熟能詳的哲理名句,早已讓我們的耳朵聽出繭來了,可是,它卻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上,我們永遠只能吸收而不能滿足,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臨死前一個小時還在工作,他經常利用別人的喝咖啡時間學習,這難道還不夠嗎?我認爲這是遠遠不夠的,爲類從奴隸時代發明文字到此刻流傳了幾千年的知識文化豈是隻用短短的“一輩子”的時間能學完的呢?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沒錯,人無不是在學習中成長,沒有一個人會說自我已經把所有的知識都學會。在生活中,有些人因爲取得一些成就便滿足於現狀,沉醉於一時的成功……這些人到了最終始終是落伍者。而一些人不滿足現狀,發奮學習,最終是社會的強者。可見學習是無止境,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學習。

我曾聽過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國外某大學一羣即將畢業的工程系大學生全部被一場他們全都自認爲簡單的考試所考倒。這同時說明了我們將來在社會上還有許多東西要學,此刻的一點知識是絕對不夠的。

或許當我們結束了九年義務教育之後,一些人將繼續學習基本知識,另一些人則要去攻讀“社會大學”,雖然道路不一樣,但我們都還要不斷汲取各類知識,因爲學習是無止境的。

《傷仲永》讀後感15

今天,老師帶着我們讀了《方仲永》這篇文章,讀罷之後,我很以教育。

主要講: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天生聰明,五歲就能作詩。可他出了名後,他的爸爸就不讓他學習了,帶他去全縣各處題詩掙錢。由於,方仲永沒有再學習,最後一事無成。這件事告訴我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9 9%的血汗加上1%的靈感。一分精神,一分事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我們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這件事使我想到了華羅庚。他小時候成績也不好,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他。可他並沒有灰心,發奮努力、刻苦學習,終於成爲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可以看出,像方仲永這樣有天資的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也會成爲一般的人;像華羅庚這樣天資一般的人,透過努力學習,也會成爲一個偉大的人。可見學習是多麼重要!

要學習華羅庚這樣努力刻苦的精神,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爲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爲國家的棟樑。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爲什麼取得重大的成就?是方仲永父親的錯。方仲永最終泯然衆人,他要承擔主要責任。仲永的老爸貪圖財富,在仲永小的時候每天帶着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爲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着重於眼前的利益。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

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