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讀童年有感(集錦15篇)

學問君 人氣:2.44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童年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童年有感(集錦15篇)

讀童年有感1

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和高爾基的童年相比,我們今天是多麼幸福啊!《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爲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着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跟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苦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着家裏的一切,脾氣非常急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爲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爲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爲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着。由於家境貧寒,高爾基上學只好穿母親和外祖父的衣服。想到這兒,我不禁有點慚愧。因爲儘管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經常挑三揀四。高爾基爲了上學,只得撿破爛換錢,每逢不上學的時候,他一大早起來,揹着一個大布袋,走街串巷,撿一些破布頭,破紙片賣給廢品加工。運氣好纔能有半個盧比的收入,假如運氣不好呢,高爾基上學的事就沒着落。我們現在上學什麼也不用擔心,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美日子,相比之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呢?撿破爛的錢成了高爾基的學費來源,但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反而嘲笑他身上有“臭”味。我覺得不是高爾基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故意嘲笑高爾基,他們才顯得有“臭”味。高爾基把別人的嘲笑變成督促自己學習的動力。他發奮學習、刻苦鑽研,終於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和敬重。

讀童年有感2

高爾基與阿廖沙這兩個人物怎麼可能是同一個人?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但是語文書中明確寫着:《童年》的作者是蘇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

趁着假期,我如飢似渴地讀了這本書。它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從三歲到十歲期間的生活狀態。阿廖沙在三歲時,父親病故,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高爾基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他從小飽受痛苦的煎熬,受盡外祖父與兩個舅舅的虐待,幼小的他過早的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極大的創傷。幸好還有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的外祖母,把他教育成一個正直勇敢,充滿愛心的孩子。

讀完這本書,我感慨萬千。我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美好的國家,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家庭。與高爾基比童年,我是多麼的幸福。當我在媽媽面前撒嬌時,高爾基自己在家搭窩;當我在祖父懷抱裏入睡時,高爾基在外祖父膝前遭毒打;當我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裏聽講時;高爾基在路燈下偷偷地讀書;當我在餐館開心地吃着美食,高爾基在家餓肚子;當我在景區愉快地旅行,而高爾基在家受盡折磨……如果說高爾基的童年是黑暗的,那麼我的童年就是光明的;如果說高爾基的童年是悲慘的,那麼我的童年卻是快樂的……

但是在蜜罐里長大的我怎會體會到這些,我總是埋怨作業太多,總是埋怨培訓班太多,總是羨慕自由飛翔的蝴蝶蜻蜓。這不,我的脾氣又上來了——

“媽媽,這稿子太長了,能不能不背!”我看着密密麻麻的主持稿,真想把它扔了!

“寶貝,主持要有主持的範兒,一個稱職的節目主持人是很少看稿子的。”媽媽耐心地安慰我說。

“媽媽!——董卿主持的時候還看稿呢!”我抗議道。

“……”媽媽一時語塞,眼神黯淡了下來。我成功了,心中暗暗竊喜,轉身將稿紙往桌子上一扔,正好壓在了《童年》上。

阿廖沙,阿廖沙,這個悲慘的小阿廖沙爲什麼長大後會成爲高爾基?他的生活環境,他的學習環境遠不如我,爲什麼他能成爲世界著名作家?是他外婆的原因?不,應該是他那自強不息、刻苦求知的精神。悲慘的童年並沒有讓他沉淪,反而激發了他的鬥志,讓他在成長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最終成爲一位舉世聞名的大作家。我呢?董卿是我學習主持的終極目標,還只是一個階段性目標?她主持時能看稿件,我要超越她不應該付出更多的努力嗎?

我看看躺在《童年》上的稿子,再看看一臉茫然又有點失落的媽媽,默默地拿起主持稿,坐下來輕聲誦讀着。媽媽沒有再說一句話,我也沒有再開一次小差。那次站在舞臺中心,我特別自信,燈光格外燦爛,嗓音分外清脆,當我字正腔圓地宣佈活動開始時,臺下掌聲一陣高過一陣。接下來的主持,我更是遊刃有餘。成功了,真的成功了,我像一隻快樂的小鳥一樣抱住媽媽,在她臉上親了又親。我特別感謝媽媽,更感謝《童年》,是他們讓我懂得了學習的真諦。

儘管我們現在的生活很幸福,儘管有一天我們會遇到挫折,但我們都要像高爾基一樣——樂觀堅強、執着求知、不怕困難。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只要我們腳踏實地,不斷地在學習中成長,就一定能在衆人面前脫穎而出。

讀童年有感3

三年級時我初讀《童年》,只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卻讀不出一個所以爲然,讀到一半便覺得乏味了,不再讀了。四年級時我再讀《童年》,雖讀得一知半解,卻也知個大概。直到如今我再次拿起這本書,我感嘆了。

在我們的印象中,童年應該是快樂的,幸福的,無拘無束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不然。它沒有屬於孩子們的天真,活潑。恰恰相反,它充滿了人世間的險惡紛爭,充滿了舊社會的黑暗腐敗......還有每天數不清的工作,以及外祖父的虐待。可他卻更加獨立。完全沒有本該屬於同齡孩子的可愛。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七歲喪父,跟隨母親在外祖父家中度過剩下的童年歲月。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的薰陶,同時也目睹兩個舅舅爲爭奪家產爭吵打架勾心鬥角以及在生活瑣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的景象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儘管如此,也還是有許多喜愛他,處處護着他的人。如善良,慈祥的外祖母;還有那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 ——伊凡。每當外祖父打阿廖沙的時候都會拼命維護他,儘管也會被打得很慘。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多麼黑暗,他的生活是多麼悲慘吶!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我們的童年是多麼燦爛:每天坐在亮敞的教室中,享受良好的教育;每天回家都有享不盡的美食等着品嚐;在外面被人欺負了也可以撒嬌哭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要什麼,有什麼......相比阿廖沙,我們是有多麼不知足,我們的童年是有多麼奢侈。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多麼容易,絲毫不費吹灰之力。我們是多麼天真啊!的確,我們不必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曾經的奢侈,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讀童年有感4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是人盡皆知的大作家高爾基說的。今天我就要來講講高爾基的《童年》。

《童年》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講述的是他自己悲慘的童年。小阿廖沙三歲時就沒有了父親,母親也到了遠方,他便跟着外公外婆住。小阿廖沙外公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兩個舅舅也經常爲分家產而打架,外公打外婆,舅舅打舅母、孩子。小阿廖沙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滿兇惡殘暴和恨的環境中。他的舅舅還把他的舅母給打死了,小茨岡也死了,小茨岡是個壓死的。

有時候我會將我與小阿廖沙聯繫在一起。我在這樣幸福的環境中,還是阿廖沙卻生活在那樣一個兇惡的家庭中,在那樣的環境中很興奮學習,我這樣美好年代還不發奮學習。他在醜惡的社會中還能成爲一名著名的作家,我們又怎麼能沒有出息,小阿廖沙只有外婆一個溫柔的親人,繼父還對母親拳打腳踢,外公還與外婆分家,母親幾乎不管他,有小弟弟後更是如此。

《童年》這本書描繪的許多人物形象,如善良的外婆,善良的格里戈。兇惡的舅舅,表明了底層人類在黑暗腐敗的沙皇專制統治下的苦難生活與殘酷的剝削。

我們要像《童年》中的阿廖沙學習,學習他勤奮勇敢不怕苦的高尚品質。

讀童年有感5

每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和珍惜的美好時光。對於我,童年是我最爲寶貴的收藏。馬克西姆·高爾基的小說《童年》卻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更是一段難忘的回憶!然而,苦難的經歷對於成功者是一筆財富,無數曾經失落的夢會成爲他生活和文字顛峯的一顆閃耀的明珠。

讀完這本書,我深有感觸,他在童年中受了人世間所有的苦難,這也鍛鍊了他將來進入社會的勇氣,這是一般人無法承受的。而他在這段時間中,也因爲姥爺的嚴厲,杜絕了不良的品性。

在生活中,我的爸爸也一直是這樣嚴格要求我的。記得有一次,回鄉下老家過節,正逢趕圩的日子,媽媽帶着我去逛街。一到街上,我就東張西望找好玩的好吃的。鄉下路邊攤有許多好吃的,我拉着媽媽一路品嚐過去,吃的可開心了,街上擺攤的還有許多玩具我也很喜歡,就鬧着媽媽給我買。回到家裏,爸爸就問我趕圩幹什麼了?爸爸一向不讓我吃路邊攤的,他覺得不衛生。而我擔心爸爸會責備我,就對他撒了謊。爸爸其實早就知道我在街上做了什麼,於是揭穿了我的謊言,並嚴厲的批評了我。爸爸告訴我:“做人要做有誠信的人,不能撒謊,如果撒了一個謊,不及時說出真相,還要用更多的謊言彌補,那不就大錯特錯了嗎?”我也意識到了撒謊是個壞習慣,並開始改正。

我停止了我的回憶,思緒又回到了書本上,阿列克謝的童年真的過的很不容易。可是,這也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現在的辛苦是爲了未來紮根,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爲未來紮下堅定的根基。

讀童年有感6

《童年》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主人公阿廖沙是個固執、有同情心、善良而又堅強勇敢的孩子。父親去世後,跟隨母親來到外祖父家。他的兩個舅舅都是自私、貪婪的無賴,經常因爲一些小問題攪得這個家不得安寧。但在這裏,也有來自外祖母的疼愛與呵護,外祖母給他講述的那些小故事,早已把善良深深植入他的靈魂。雖然外祖父專橫殘暴,但他的發家史讓阿廖沙明白社會的冷酷以及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他早已看透舅舅和外祖父的自私貪婪和醜惡,但外祖母總是充當他生活中最陽光的一面。阿廖沙就這樣在艱難的環境中漸漸的成長。

這部小說中還有一些令人難忘的人。比如小茨岡,他聰明善良,卻不幸被壓死在一座十字架下,是受了兩個舅舅的指使。還有格里戈裏師傅,他忠厚老實,默默無聞的工作,但舅舅們總是戲弄他,他卻默默的忍受着。最後,他失明瞭,淪落爲乞丐。“好事兒”是個年輕的知識分子,寄宿在祖父的新家,他爲人正直,機智,但還是被外祖父趕走……這些事情的發生,無不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悲哀。但也正因爲這些悲哀,這些苦難,才激勵着阿廖沙勇敢的面對生活,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

《童年》這部書,寫出了沙皇統治下生活在社會底層人民的艱辛和不易,描繪出了一幅俄國廣闊的社會生活圖景,讓我們爲那些好人不幸的命運感到惋惜和難過。同時諷刺了那些居心險惡、不務正業、想方設法損害他人利益的小人們,更讚揚了像外祖母那樣的婦女們,不管生活怎樣艱苦,一直任勞任怨,默默地忍受着。小說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生活現狀的不滿,但同時也對社會發出呼籲,呼籲人們爲改變這種生活而奮鬥。

現在,來看看我們的生活,無憂無慮,根本不需要爲自己的生計操心,不用像阿廖沙那樣靠撿破爛爲生。但是,在這般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我們卻體會不到那種生活的艱辛和不易也不用面對冷酷黑暗的社會。因此,我們得不到鍛鍊,開始變得怯懦,依賴於父母,導致我們走向社會時,無法適應,變得幾乎一無是處。因此,把握好自己的童年,至關重要,利用各種機會,磨練自己的意志,幫助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奮勇前行。

童年的時光是有限的,雖然我們不能把它變得像阿廖沙的童年一樣充滿挑戰,但是我們可以讓他變得一樣寶貴,有意義!鍛鍊自我,磨練意志,做一個善良、正直、堅強勇敢的人,使我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愈加堅定!

讀童年有感7

這本書主要講了小小年紀的阿廖沙失去了爸爸後,又不幸地失去了弟弟,後跟母親一起到了姥姥家,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的薰陶,在姥姥家認識了一羣親人,同時,他也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爲爭奪家產爭吵打假以及在生活瑣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的景象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在這本書裏可以藉着閱讀,瞭解到世界各民族的.風情人俗,生活方式;更可以發現,跟民族幾乎都有想似的善惡觀念,而且會爲相似的事情而感動,感化。

童年,本是我們無憂無慮,可以盡情玩耍,是我們美好的回憶。而在阿廖沙上,童年確是不堪回首的地獄一般,家裏的人只有殘忍和自私,沒有一絲絲的溫暖,生活在這個家中,讓人感到窒息。但幸運的是,還有外祖母,和像外祖母一樣的人去愛護他,保護他,又讓他得到了溫暖。

我不禁爲阿廖沙的童年感到惋惜,原本快樂的童年,卻是這樣。不過,我相信,阿廖沙是一個堅強的人,他一定會好好地努力,擺脫這樣的生活,畢竟,向他這樣的童年誰都不願意去過,他真是一個可憐的人啊。

這本書也告訴了我一個道理:人活着就要向善,就要誠實,正直,就要勤勞,勇敢,要永遠追求美好的事物,去好好度過一個屬於自己的童年。

讀童年有感8

這個假期,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高爾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木工家庭,在殘暴的沙皇統治時期,他吃盡了苦頭,幼年不幸喪父,受盡外祖父的虐待。然而就在這樣可怕的環境中,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如一盞明燈,照亮高爾基孤獨的人生,使他在黑暗中獲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我一遍遍地閱讀,從書中真真切切地明白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個充滿童真、快樂與幸福的童年。

外婆的童年 苦中有澀

假期裏,我終於可以去臨安的外婆家住上幾天。像往常一樣,吃過晚飯,我們就在房前的空地上乘涼聊天。

聊着聊着,我好奇地問外婆:“外婆,你小時候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呀!”不料,外婆聽了我的話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原來外婆出生在60年代,那正是我們新中國最艱難的時期。外婆說到小時候的事,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字餓。那時村裏過的是集體生活,雖然家家戶戶到按人頭分到了口糧,可這糧食根本不夠一家人吃飽肚子的。家裏的大人因爲要下地幹活掙工分,還能吃上一碗乾飯,小孩子就只能喝粥,有時把番薯、野菜當飯吃。有幾年遇上自然災害,外婆說她還吃過穀糠。後來,太外婆生病躺牀上了,10歲的外婆只能放下她心愛的書本,拿起柴刀去當了放牛娃,開始爲家裏掙工分賺錢了。從此,外婆白天不管颳風下雨都上山放牛、砍柴,回到家還沒歇上一口氣,就開始幹起家務活,燒飯、洗衣、做鞋、補衣。村裏的大人們說起外婆這個小傢伙,都會豎起大拇指誇她真能幹。10歲的外婆就這樣還沒好好享受她的童年生活,就已經用她稚嫩的肩膀頂起了半個家。

媽媽的童年 又酸又甜

媽媽的童年生活我早就耳熟能詳,要知道在我上幼兒園時,這些事情就已經被她天天當睡前故事講了一遍又一遍。

在媽媽的故事裏,她既沒有好玩的玩具,也沒有好吃的零食,可她卻擁有一羣親密的小夥伴。每天,村子裏的孩子放學回家,一丟下書包就滿村子的呼朋喚友。不管男孩女孩,衝出家門就往田野裏跑,開始一天最盼望的遊戲時間。沒玩具,自己做:幾根細竹竿一綁,糊上撿來的舊報紙,自制的風箏完成了。大家扯着風箏在田野裏狂奔,沒人在意風箏能不能飛上天,玩得開心就好。沒有零食吃,自己找:別人田裏的番薯挖了去燒烤,路邊滿地的嫩草莖和新葉芽揪了就敢往嘴裏塞,頗有當年神農氏勇嘗百草的架勢。用老媽的話說,只要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遊的,凡是抓得到的都是他們的玩具。別看每個孩子在大人眼皮底下老老實實的,一轉身去了田地裏簡直個個都是混世魔王附體。說實話,媽媽小時候生活條件不算好,可媽媽的童年生活卻精彩的讓我羨慕不已。

我的童年 甜甜蜜蜜

作爲出生在二十一世紀的00後一代,我的童年生活無疑是幸福和快樂的。新中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建設,現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

我剛一出生,就成了全家人的小寶貝,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圍着我一個人轉。我簡直就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生活。你只要一走進我的房間裏,就能看到大大的書架上擺滿媽媽精心給我挑選的各種童書,角落裏堆着滿滿幾箱由爸爸給我張羅的心儀玩具。說真的,從小到大,只要是我想吃的、想玩的,爸爸媽媽總是儘可能地滿足我的願望。平時週末一有空閒,爸媽還會約上三五好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短途旅行。進入小學後,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了。我不僅在學校裏學習到豐富的文化知識,還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節、藝術節、讀書節等活動,鍛鍊了自己的能力。我想全校老師這麼用心良苦的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就是爲了我們都能健康成長,都能有一個幸福難忘的金色童年。

和高爾基相比,和外婆相比,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

讀童年有感9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是高爾基說的。最近,我正在讀他寫的《童年》,讀過之後,感受頗深。

高爾基,1868年出生,1936年去世。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是無產階級文學創始人之一,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原名阿列科謝·馬克西姆維奈·彼什科夫。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飽嘗了人間疾苦。正是這些苦難,讓他磨鍊了一身好本領,更讓他創作出了《童年》這本書。

故事在一個小市民家庭裏展開。阿廖沙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到外祖父家生活,可那裏的生活也好不到哪裏去。在那裏恃強凌弱是人們的癖好;兩個舅舅爲家產爭得死去活來;面對外祖父的毒打,孩子們習以爲常。小茨岡被雅可夫舅舅算計致死,阿廖沙的母親也在他11歲時去世。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了,只得到社會上去獨自闖蕩……

讀過後,我不僅爲阿廖沙童年的悲慘而流淚。與他的童年相比,我可以說是超級幸福了!我有爸爸、媽媽、哥哥、姥姥、奶奶的疼愛與呵護,家人們都愛我、都讓着我,把我當小公主寵着,真是太幸福了!而且我的生活條件也比阿廖沙好的太多了!可以說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愁吃不愁穿的。

再比一比我們所遇到的困難,和阿廖沙遇到的困難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我們遇到的簡直都是芝麻粒大的小事,如果我連這芝麻粒大的困難都克服不了,要是生活在那個動盪的社會,恐怕早就命喪黃泉了吧!

唉!現在的孩子們都太矯情了吧!遇到一點小事就哭哭啼啼,哭爸喊媽的,當然我也是。但是自從我讀了這本書之後,就越來越堅強,能堅持、有韌勁,不再是大家眼裏那個哭哭啼啼的嬌嬌女了!遇到一些困難也都能勇敢地獨自挺過去了!

我愛這本書,更愛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悟!今後,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微笑面對挫折,不斷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實現人生價值!

讀童年有感10

感恩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不變的基調,它如陽光溫暖了人灰冷的面頰,如雨露滋潤了人乾涸的眼儉,它的主題曲永遠不帶雜音地響在每個人的心谷裏。《童年》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歲月,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故事的薰陶,這些瑣事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祖母給阿廖沙講故事,在困難之時,收留阿廖沙,時時爲阿廖沙祈禱,替他捱罵。

這些平凡的小事感動着阿廖沙,他努力賺錢爲外祖母分擔辛勞,他勤奮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感恩外祖母。外祖母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凝結了阿廖沙的血肉,更在於塑造了阿廖沙的靈魂,外祖母的一生,是一次愛的旅行。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關天感恩的故事,在美國感恩節中,當人們歡慶它時,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卻是以絕望的心情迎接它的到來,因他們太窮了,想都不敢想那節日的“大餐”。看着心遭透的父大吵起來,兒子只能無助地站旁邊,正在這時,響起了敲門聲。

男孩看到門外站着一個滿面笑容的男人,手裏還提着一個大籃子,裏頭裝滿了各式各樣的過節用的東西。那人籃子擱在男孩的臂彎裏就轉身離開了。臨走時還留下一句溫暖的話語“祝感恩節快樂!”感恩之心在男孩的心底油然而生,他暗暗發誓:日後也要以同樣的方式去幫助別人。18歲那年,男孩在這年的感恩節買了不少的食物,裝作一個送貨員來到了一個很窮的家庭。

他把這些食物從破車上取了下來,走進這個破落的房子,孩子們看見這些食物高興地歡呼起來。臨走時男孩也說了一句:“祝你們節日快樂!”感恩這心就是在被別人幫助中油然而生的。感恩不需要理由,因爲有愛才會感恩。感恩是什麼?一千俱有一千種答案。

但無論是誰,都無法對一個毫不感情的人說出來感恩究意是爲什麼。因爲感因是不用嘴說出來的,是用心去品出來的。感恩,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變得純淨而又寬敞。

感恩,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變得安靜而平和。人啊,每天都被許許多的事感動着,或許有時是由於它們的平凡才讓我們視而不見。有這樣一句話:“人之所以會感恩,是因爲他生活愛之中。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讓碌矇住我們的眼睛而不懷一顆感恩的心呢?紅塵有愛,人間有情,感恩是表達內心的一種方式,它不在於物質的多少,而在於態度。替父母洗腳是感恩;幫老人過馬路是感恩;愛護花草樹木亦是感恩。當這個世上已無感恩的足跡時候,那它也就隨之成了一個冰封的天地。冷酷,亦無情。

朋友,請把心從泥淖中拔出來吧!請騰出一點小小的空間來承載這足以讓我們回味一生的感恩吧!

讀童年有感11

你們應該都很熟悉高爾基這個人吧?但你們卻不知道高爾基的童年是怎麼樣的吧?讓我來告訴你吧。

高爾基的小名叫阿廖沙,他在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隨後,他便跟着母親和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卻常常護着。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親戚。有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兩個叫薩拉的表哥,小茨岡和“好事情”等。他們家過着貪婪、殘忍、愚昧的日子,常爲一些小事而爭吵、鬥毆……

阿廖沙還時常被街上的小孩打得頭破血流,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他爲了玩,經常不去學校上課。我舉個例子說吧:高爾基被送進學校後,天天不上學,被老師開除後,他一點都不傷心反倒很高興。後來高爾基有了繼父,繼父天天打高爾基和他的母親。最後,外祖母去世了,母親死了,高爾基被趕出去靠撿垃圾爲生。

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還比高爾基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別,我們天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我麼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操心就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我們有了這些還不知足,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麼容易,似乎不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像高爾基那樣,十一歲就在城市裏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就從現在開始,不在浪費,不再貪心,做一個好好珍惜的人吧!

讀童年有感12

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和高爾基的童年相比,我們今天是多麼的幸福啊!

高爾基出生在一個木工的家庭,五歲時,父親病故,他和媽媽就住在外祖父家裏。由於家裏貧寒,高爾基上學只好穿母親的舊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這樣一身不協調的裝束,引起同學們的嘲笑,有的同學還以此給他起外號,但高爾基卻從不在意。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現在穿的都是新衣服,有的還是高檔的衣服。儘管有這麼好的條件,我們很多人卻身在福中不知福,還常常挑三揀四,說父母沒眼光、老土。

高爾基爲了上學,只好撿破爛換錢。每逢不上學的日子,他就一大早起來,揹着一個大布袋,走街串巷,撿一些破布頭、爛紙,賣給廢品加工廠。“如果運氣好,每個星期能有半個盧布的收入。”

相比之下,現在的我們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美好日子,更不用操心學費了,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既然是這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呢?

撿破爛換來的錢成了高爾基的學費來源,但是學校裏有錢的孩子並不理解高爾基的行爲,反而嘲笑他,說他身上有臭味。高爾基因家庭貧困,買不起衣服,又經常撿破爛,他身上可能確實有臭味。但我覺得臭不臭不能看表面,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終日無所事事,故意嘲笑別人,他們纔是真正的“臭”。高爾基把別人的嘲笑化成催促自己努力的動力,他發奮努力,刻苦讀書,終於取得了有意的成績,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和敬重。

我合書沉思,不禁思緒萬千。一次我的衣服爛了,我準備丟了,媽媽很生氣的說:“你看你,簡直是個敗家女,這衣服穿不上可以給小妹妹穿,那衣服爛了可以補一補。你倒好,隨便扔掉不可惜嗎?”聽了媽媽的教導,我明白了父母掙錢不容易啊!我們要珍惜父母的勞動果實,不能亂花錢。

如今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不愁吃穿,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不要嘲笑別人,珍惜幸福生活。一個人如果具備了堅強的意志,他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直至成功。

讀童年有感13

他是一位偉人,然而,他小時候卻經歷過如此艱苦的磨難,擁有這麼一個艱辛的童年。一部小說《童年》講述了他——阿廖沙,也就是高爾基是如何在苦難的童年中長大的。

對於書中其他屈從於外祖父的人物來說,阿廖沙是堅強的。阿廖沙從來都是不隨便地哭的。他面對生活從不氣餒。在被吝嗇、殘暴的外祖父趕出家門後,阿廖沙與外祖母相依爲命,阿廖沙自己去撿破爛攢錢。在艱苦混雜的條件下結識了一夥正直、堅強的夥伴,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對外祖父的毆打,只要認爲自己是對的,就一定堅持,哪怕要被抽昏過去。如阿廖沙對詩句詞語的爭論,他不僅沒有畏懼,反而當着個祖父的面提起,使外祖父難堪,他自己明知這樣頂撞會捱揍的,但阿廖沙對自己的意見堅信不疑。阿廖沙可以說是從不對困難、惡勢力低頭的。

在苦難中,阿廖沙更體現出了他的正直。他明辨是非,看到母親遭到繼父的毒打,就用刀子去“戳”繼父,熱愛善良的母親。最難能可貴的是阿廖沙從來不做小偷的勾當,不僅他如此,他的夥伴也厭惡這種行爲。如阿廖沙討厭雅茲的父親,討厭他那喋喋不休的骯髒議論,蔑視,甚至呵責,他的這些行爲都表現得光明正大。阿廖沙也有報復心裏,他把外祖母受到的不值得的委屈都記在心頭,那一次,酒館女主人把外祖母無緣無故地罵了一通,阿廖沙對此十分惱火,將女主人關在了地窖下面,爲外祖母出了一口氣。

善良是阿廖沙最主要的特點,他的想法簡單而明瞭,對任何人都很坦誠。善意的交往使阿廖沙結識了丁軍官的三個孩子。雖然,阿廖沙並不能意識到跟“少爺”交往是“危險”的,但阿廖沙的善良與三位小少爺的善意是完全相同的,因而在被趕出院子後仍然是好朋友。

堅強、正直、善良是阿廖沙成爲日後的革命家最根本的性格,我相信不僅是高爾基,甚至是世上每位偉人都有的性格態度,這也是他們成功的原因。

在苦難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了堅強、勇敢、正直、坦率、善良……

讀童年有感14

今年夏天,我看到了高爾基的書籍《童年》,它描繪了作者的童年生活,這讓我將作者的童年與我的童年進行了比較。

小說講述的是阿克列謝在四歲時失去了父親,跟隨悲傷的母親和慈祥的祖母來到脾氣暴躁的祖父家裏,在這裏他遇到了許多親戚,包括兩個毫不知足的叔叔和兩個名叫薩拉的堂兄妹,以及單純的“小茨岡”,後來,阿萊莎、他的祖父和祖母搬進了一所新房子,認識了其他人。他從他們的“奇怪”行爲中認識了一些真相。高爾基的小時候是多麼的可憐啊——祖母是善良的,善良的,聰明的,有能力的,如一個燈塔,照亮了高爾基的生活。老工人格里戈裏非常正直,知識分子“好事”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研究……一羣積極,樂觀,向上的力量從這羣人身上散發出來,讓感到溫暖,讓我感受到人性之光。雖然我仍然對高爾基的祖父和其他人的存在感到遺憾,但是因爲高爾基的祖母,阿克列謝在那時看到了黑暗環境中的光,他對這個國家感到欣慰:至少有這樣一羣可愛的人,他們是這個國家的希望。比起那些在社會上被害死的人,高爾基又是多麼的幸運啊!至少,阿克列謝度過了比較快樂的童年,他還是幸運分子中的一個。在那個時代,一個人是多麼困難。集體無意識有多可怕。支援他不要墮落的,是祖母領導的人民的善良和正義。在書中,高爾基對她祖母的評價是這樣的:“祖母的話語似乎是特別唱的。她的話語如此溫柔,明亮,像鮮花一樣富有表現力,很容易留在我的記憶中。當她微笑的時候。她的黑櫻桃般的眼睛非常大,閃爍着難以形容的快樂光芒。透過她的眼睛,她的心從心臟輻射,永不放出,開朗,溫暖的光芒。”他說:“在她來之前,我似乎在黑暗中睡覺,當她出現時,她把我叫醒,把我帶到了光明之中。”奶奶帶走了阿克列謝,周圍的一切都連着不斷變化的線條,編織成彩色蕾絲。她以無私幫助了阿克列謝,併爲他充滿了抵抗困難生活的強大力量。

我認爲高爾基想要在小說中告訴我們的是堅持追求,不怕困難,堅持不懈,並始終以積極和奮鬥的態度對待現在和未來。如今,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但人們變得越來越懦弱。遇到困難時,他們想撤退、逃跑和走捷徑。是的,沒錯,想要快樂,你就必須要先學會吃苦。只有付出,美好的生活纔會持續。只有當你爲某事而戰時,你才能得到它。

與高爾基的小時候相比,處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我們從未體驗過被人毆打和被人們欺負的滋味。除此之外,我們的家庭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有陰謀,比如貪婪和爭取財產等激烈的事情。沒有任何殘酷的企圖將無辜的人折磨致死,這是我們每一個現代人從未想過的“事件”。但是,我們中的許多人因在優越條件下漸漸玩物喪志。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想要撤退,逃避或採取捷徑。我們必須向阿克列謝學習,從他積極的樂觀主義中學習,從他勇往直前的學習中學習,並從他的辛勤工作中學習。這樣我們才能變得越來越自信。

讀了《童年》,我真是感悟頗多啊。我們必須珍惜今天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必須努力學習。這麼好的學習環境,如此美好的童年,我們不努力學習,那我們就白白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

讀童年有感15

假期裏媽媽推薦我讀了一本書《童年》,讀完這本書我感觸很深,之後我又讀了一遍,深深的感受到了高爾基的童年生活多麼悽苦,感受到了他對真理的追求,感受到了他在惡劣環境中不斷前行的勇氣以及堅強的意志。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可憐的高爾基3歲喪父,跟着母親來到了外祖父家裏。從此,黑暗的生活便降臨到高爾基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的暴躁,經常毆打外祖母和高爾基,有時候竟然打得他失去知覺。讀到這兒,我彷彿感受到了高爾基那撕心裂肺的痛苦,彷彿聽到一個遍體鱗傷的小男孩在喊救命,彷彿看到一個弱不禁風的小男孩蜷縮在角落裏偷偷的哭泣,我的心也跟着砰砰的亂跳。還好有善良、和藹的外祖母,讓他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給他一絲的安慰並鼓勵他不要自暴自棄。在這個家裏,他還認識了很多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的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高爾基的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住外祖父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壓死了,高爾基每天都在這種謾罵,侮辱、毆打中度過,多麼悲慘的童年啊!

我最佩服高爾基的是在這樣地獄般的環境中依然能磨鍊出堅強,勇敢、樂觀的好品質。而不斷的求知的願望使他最後能成爲一個大作家。跟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多麼的美好,多麼燦爛,有疼愛我的父母,有享受不盡的美食,有漂亮的衣服,還有寬敞的教室可以讀書,每天都是無憂無慮的。我們在這種天堂般的環境中還不努力學習,不爲自己的理想而奮鬥,那我們又對得起誰呢?

有句古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是很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們更應該學習高爾基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學習他無論處在什麼樣的惡劣環境中,都能勇敢的面對,都能有樂觀的精神,都能堅持自己的理想,使自己最終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