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熱】讀《三國演義》有感

學問君 人氣:7.69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熱】讀《三國演義》有感

讀《三國演義》有感1

世界着名文學家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的確,看書能帶給我們許多好處。它能讓我們開拓視野,讓我們豐富感情,讓我們增長知識等等。在我看過的書中,《三國演義》印象最深,它裏面的故事《火燒連營》更是讓我深有感觸,得到人生的啓示。

《火燒連營》主要講了在三國時期,蜀國的皇帝劉備因爲東吳殺死了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心生悲憤,於是就一賭氣率領七十五萬大軍進攻東吳。但由於紮營不當和氣候問題,被東吳的軍師陸遜用火攻,導致蜀國的軍隊火燒連營,幾乎全軍覆沒。

讀了《火燒連營》,我深有感觸,不禁爲劉備感到惋惜。七十五萬大軍,爲了一口沒爭到的氣而命喪黃泉,多悲慘啊!本來,蜀國糧食充足、兵多將廣、實力強大,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猛將,完全有能力統一天下。但由於劉皇叔的衝動,讓怒氣衝昏了頭,不聽手下的勸告,氣沖沖地去攻打東吳,結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賠了上去。征戰沙場多年的劉皇叔居然被一介書生打敗,而且輸得那麼慘,這對劉皇叔來說是多大的恥辱啊!自從那一仗後,蜀國便因小失大,不但沒能報到仇,而且開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多可惜啊!劉皇叔的衝動導致了他的蜀國敗北!

讀了《火燒連營》,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過因小失大的事情嗎?

記得小時候,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李力。有一天,下課後,我和李力各自拿出了自己製作的小木船來玩。在玩的時候,李力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飛了出去,裂開兩半。我頓時火冒三丈,不聽李力的解釋,一把奪過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變成兩半。李力看後,憤怒地對我說:“我以後沒你這個朋友!”說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氣衝衝地走了。打那以後,我們便沒有再說過話了。

現在回想起來,我十分後悔,後悔自己當初衝動用事,因小失大;後悔自己因爲一個小木船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後悔自己因爲一次吵鬧而失去了一段珍貴的友誼。

讀了《火燒連營》,我懂得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小失大,衝動用事,要能屈能伸,否則,你將失去更多更多。

讀《三國演義》有感2

在三國時期的蜀國的一些非常有智慧人物給了我們非常多的啓發,讓我今天說說,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書後的一些感悟吧。

《三國演義》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渤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數百個人物形象。 對今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描寫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劉備,孫權,關羽,諸葛亮,周瑜等,這些人物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就介紹蜀國的兩位非常有智慧人物是劉備和諸葛亮。

先說劉備吧,他受將臣百姓的愛戴。劉備的能力主要是體現在用人上,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進而辛得忠實的徐庶,最後受此二人指點,於風雪之中三顧茅廬,成功的請到天下奇才諸葛亮。而後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謀士助他抗東吳,戰曹操。建立蜀國的豐功偉業。

著名的“出師表”充分體現出諸葛亮對蜀國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一代賢相。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料事如神,謀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曉天文,深諳政治,精通軍事,善於外交。具有經天緯地之才,早在隱居隆中時,就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後又輔佐劉備三分天下,爲蜀漢的建立和發展立下卓越的功勳。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這些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都做到了。

劉備的智慧是能夠發現優秀的人才和用真誠心將其拉攏在自己身邊,幾乎是白手起家的草根傳奇,諸葛亮的智慧是博學多思,敢於擔當,重視科學,謹慎從事 ,治軍嚴明。成爲後人學習的良好榜樣,三國演義給我帶來了太多感觸了,讓我明白了人世間的許多真諦。如果你也要選擇一本經典來讀的話,你也來看《三國演義》吧!讓我們一起誦讀經典,感悟成長。

讀《三國演義》有感3

我讀完這幾個節章後覺得受益匪淺。曹操是一個非常會用人的一位將領。雖然說他身邊的人都不一定是非常忠心耿耿的人。但曹操能夠把他們用得恰到好處。曹操也非常求賢若渴。這一點他跟劉備有點像。如果曹操不是求賢若渴的人的話,他也就不會挽留關羽了。他當時還說,他若是得到關羽此人,勝過十萬雄兵。因此才非常想把關羽留下來。也能看出關羽是一個非常忠義的人,他對劉備是忠心耿耿。即使被曹操給抓去了,曹操給了他那麼多的好處,但他心裏依然還是想着劉備。可見他對劉備的忠心有多麼深啊。也由此見得,劉備是一個非常仁義的人。否則關羽也就不會對他這麼忠心了。你們說是不是呢?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

從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也能看得出關羽的武藝極其高超。只過了五個關門,就斬了六位大將。而且,他跟每位大將交手,據說,沒有一位大將在他手上撐得過三個回合。也由此見得,關羽的武藝極其高超。這也就是爲什麼曹操說,如果他得到了關羽,勝過十萬雄兵的原因了。我想是這樣的。關羽也是一個重義而不重財的人。曹操給了他那麼多金子,還真有他一副錦旗。給他那麼多的好處。但他在走的時候,卻全部還給了曹操一樣,都沒有帶走,當然除了赤兔馬以外。也就能看出關羽是一個非常重視注重義氣,而不注重錢財的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對待朋友,也要學習關羽這樣注重義氣。尤其是對待自己最好的朋友。不要被別人的賄賂給衝昏了頭腦。大家要切記這一點哦。

讀《三國演義》有感4

書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歡看書,對於我來說,讀童謠,讓我想象力豐富;讀歷史,讓我明白社會發展的規律;讀科學,讓我產生探索宇宙奧祕的興趣。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羅貫中以如梭之筆,運用章回體小說的形式,記敘了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社會發展歷史,感動塑造了智傑、諸葛亮、義傑、關羽、奸傑、曹操等衆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爲後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驚心動魄比比皆是,曹操煮酒論英雄談笑間留下了“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如孫仲碟”的佳話,火燒赤壁曹操統率八十萬大軍南下,來勢是何等之兇,可又在一把大火中灰飛煙滅,讓人扼腕·······

智勇雙全,謙虛謹慎——趙雲

我最敬佩的還是長阪坡趙雲孤身救幼子。你想一想,當年趙雲孤身一人,卻敢衝進曹軍幾十萬大軍之中,儘管他驍勇善戰,可換作別人,有這麼大的膽量嗎?這一場殺,趙雲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他衝進曹營找到了劉備的夫人,讓出自己的馬讓她騎,反又殺死夏候嬰,奪得青缸劍,最後才救出小主人阿斗。又衝出敵陣,終於保證了劉備唯一一個兒子的生命安全。而當趙雲拼死救回阿斗,見到劉備時,不表有功,卻言有過,他的謙遜之心,一至於此,着實令人欽佩。英勇善戰、謙虛謹慎、赤膽忠心是對趙雲最好的寫照。難怪讚頌趙雲的詩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之龍。

曠世奇才——諸葛亮

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更讓我羨慕。隆中對簡短話語中,體現出他對天下大勢的精闢分析,洞察未來,奠定鼎足天下的基礎。借東西,將氣象知識靈活應用於軍事之中,創立了典範。空城計更加淋漓盡致地體現出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在那時候,諸葛亮手下只有五千士兵,其中的一半還運糧去了,手中只有不到三千的士兵,但他不慌不忙,從容地應對司馬懿帶領的十萬大軍,利用司馬懿的弱點,虛虛實實,無兵勝似有兵,直接用氣勢嚇走了司馬懿的十萬大軍。真是非一般人能有的膽識和智慧!在他爲劉備爭天下的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其超凡的智慧。從“博望城火攻李典”,“火燒新野拒曹軍”,到“智激周瑜”,“智處華容”,“智取漢中”再到穩定漢中,出師南征和兩次出師伐魏。就連作者,在字裏行間也對諸葛亮充滿了深深的敬佩。

徐庶讚歎諸葛亮時說:“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出神鬼沒守計”,而諸葛亮在今早已成爲智慧化身,聰明的代名詞。

義薄雲天——關羽

關羽的“義絕”對我啓發也很深,他武藝高強,神勇蓋世,同時又“義不負心,忠不顧死”,是忠義的化身。他義釋黃忠這件事上,他的“義”對我感觸很深。在即將可以取下長沙時,放回了黃忠,讓他換馬來戰。這不正說明服人更要讓人心服,義薄雲天。

三個歷史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徵在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勇有謀、謙虛謹慎不也正是這個時代對我們的呼喚嗎?在《三國演義》中我體會到了戰馬奔騰與士兵奮戰之聲,感受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壯懷激烈,我還聆聽到了劉關張他們桃園結義的誓言。風雲變幻,刀光劍影的三國時代,文爭武鬥,英傑輩出,那一幅幅蕩人心絃的畫面凝固遠去,成爲歷史的瞬間。

不僅如此,我還從書中還學到了許多的知識,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的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和兵法韜略。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閱讀和推敲的,《三國演義》中精彩的人物和歷史使我百讀不厭!只要有時間,我一定會再次捧起《三國演義》,進入三國這個亂世英雄的舞臺。

教師點評

小作者對於《三國演義》的故事如數家珍,具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和閱讀經歷。特別是他對三國中三個不同人物的性格理解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們都知道趙雲驍勇善戰,但是很多人只知其勇,不知他還很謙虛,小作者正是抓住了他孤身救劉備之子這件事,從趙雲事後的言行中得出了他性格中的謙虛謹慎,深明大義。如果不是對這本書的.極深研幾,小作者也不可能得出如此的感悟。諸葛亮我們都知道他聰明絕頂,小作者對他“智慧”的描述種種事例是信手拈來,讓我們驚歎。最後由三國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性格聯想到我們這個新時代也需要呼喚這樣的平民“英雄”,也引導着小作者朝着這個方向成長!

讀《三國演義》有感5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當然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它的作者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三國演義》中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大家最爲熟悉的人物有曹操,諸葛亮、關羽、劉備、張飛等,主要描寫的內容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互相鬥爭以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進行了描述。

在這本書所描寫的幾個英雄人物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曹操、關羽、劉備、諸葛亮,先說說曹操吧,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膽大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成爲“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劉備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而關羽、張飛二人是在劉備糾合徒衆時所結交的好朋友好兄弟。他還很看不起志向不高的人。

劉備在落難時,還帶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者徐州,都是佈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劉備的忠臣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能文能武。借東風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縱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沒看完《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人所想不到的。關羽和張飛咱先說說關羽吧,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且,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

我覺得他雖然降了敵,但是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能可貴的忠。最後咱說說張飛吧,張飛年輕時與關羽都在爲先主劉備效命。關羽比張飛大幾歲,張飛叫關羽兄長,張飛打打殺殺,攻城掠寨,與劉備在成都會合,益州既平賜給諸葛亮,張飛既關羽黃金葛五百斤等,安排張飛當巴郡的西太守。讀完這篇《三國演義》我深深的感受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時期既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又是一個浪淘英雄很快的時代,多少英傑爲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主公獻出了一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6

因爲羅老先生在寫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時候偏向於蜀國,導致在很多觀衆眼裏蜀國的將臣更令人感動。其實各爲其主,魏國和吳國也有很多忠肝義膽之人啊,典型的就是吳國的周瑜黃蓋。但總體來說,還是蜀國的忠誠之人多些。

諸葛亮人稱千古一相,助劉備打下蜀漢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劉備託孤之後,因念統一大業太重,也可以說是做事心切,過於強調伐魏,忽視了人才的培養,乃至他和姜維死後,蜀國竟無一人能擔當對抗魏國之任,實在令人惋惜啊。不過話又說回來,攤上劉禪這樣的昏君,十個諸葛亮在世也保不了蜀國江山穩固。

羅老先生跟吳國魏國的人有仇麼,在三國演義裏面,周瑜是一個心胸狹窄之人,最終因此喪命。可是記在周瑜並非如此,爲何要如此詆譭周瑜呢?草船借箭明明是魯肅之策,爲何說是孔明之功?再比如曹操在這裏面是個奸詐多疑之人,然後史書上的記載也並非如此。哎,畢竟是小說,大家看看就好。

最後說一個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比之高希希導演的《三國》哪個更好的爭論問題。我發現無論是在哪個視頻網站,或者是關於《三國演義》的社區論壇,這個話題被爭論的很多,但是基本上同認同了央視版更好,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1、從文學的角度上來說,老版採用原汁原味的文言文,更貼近當時的社會環境,新三國滿口白話文聽得是一點時代韻味都沒有。當然新三國在這方面有自己的優勢,至少可以讓很多語文水平欠佳的觀衆看得懂。比如我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是看不懂的,就喜歡看裏面的戰鬥場面而已。

2、《三國演義》的主題是戰爭,兒女私情部分很少講述,然而在新三國,愛情主題似乎成爲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請問是看三國演義,還是看三角戀。

3、老版《三國演義》在角色的挑選以及演員的演技都比新三國要好,儘管新三國中服飾更加豔麗,打鬥場面被處理的更加“現代化”,然而演員的演技卻是不能超越的。縱觀老版《三國演義》中的幾個主角,鮑國安,唐國強、孫彥軍、陸樹銘、李靖飛等人演技超羣,特別是曹操的扮演者鮑國安、諸葛亮的扮演者唐國強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得神似,如見本人。

4、從觀衆的感受上看老版《三國演義》也可以說更好,我本人在20xx年的時候看過新三國,這部95集的新三國,我最終以快進方式堅持到了39集變放棄了,老版《三國演義》是84集,沒有一次快進一集一集看完了。觀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好的作品永遠是好作品。

5、當然公平點說,老版《三國演義》也佔了點時間上的便宜,大凡新出來的經典都是翻拍者無法超越的,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什麼《紅樓夢》、《西遊記》等等,翻拍者無一能超越央視經典。

好了,就寫到這裏吧。各位看官,請輕拍。

讀《三國演義》有感7

最近爸爸在看《三國演義》,在爸爸的影響下,不知不覺我也喜歡看了。

它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裏面的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令我佩服,比如說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孫權讓他三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想以此爲由殺害諸葛亮,諸葛亮思考片刻後便答應了。下去後,劉備對他說:“在這短短的三日之中,我們怎麼會造夠十萬支箭呀?”他說:“過了明天你就知道了。”後天江面上起了大霧,諸葛亮派了幾十艘快船,船上兩邊都扎滿稻草人,然後讓士兵們擊鼓吶喊,因爲大霧曹操不敢出兵,只好用箭射。就這樣他獲得了十萬支箭交公了。《三國演義》讓我見識到了兄弟之間的感情,當劉備的兄弟關羽張飛被東吳所害時,想也不想就去伐吳,這個作法雖然魯莽,但是放到現在,誰會這麼做呢?

《三國演義》還告訴我們很多的道理,它很值得一看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8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闢的總結了歷史的發展趨勢。讀罷《三國演義》掩卷沉思:這分分合合豈非人力所爲?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說,以描寫戰爭爲主,分爲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鬥智鬥勇,各方的用人原則和謀士的腦力風暴一次次撞擊左右了戰爭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

善於用人是成就偉業的保證。

曹操三次頒佈求賢令以獲得良才爲己所用,事實證明人才的招攬爲其統一北方規劃了可行的藍圖。

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說,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進言“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獲得民心。可見袁紹不善於用人,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後難免失敗。官渡之戰中又錯失許攸,因爲不能聽進人言以超強實力完敗,也充分說明問題。可見知人善用威力無限。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東漢末年正值亂世,許多有識之士,治國良才,隱居山林期待救世伯樂以一展雄才大略。諸葛亮就是其中最讓讀者敬佩的一位。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與亮相見後,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纔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爲《隆中對》。()《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我們常常讚歎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實際上這天下三分其實是諸葛亮根據天下形勢以及自己的聰明才智策劃的。否則以劉備無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孫曹抗衡應該是難於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於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實非是《三國演義》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歷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繚,可謂英雄不問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夠平等對待臣下。最終這些人都爲秦始皇成就偉業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在總結楚漢之爭中自己獲勝時說說:“軍事謀劃,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當代豪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得勝的主要原因。項羽連一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敗了。”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同樣的是漢武帝,啓用董仲舒、主父偃、衛青等人實現了大一統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於用人,成就貞觀之治。唐玄宗前期善於用人,出現開元盛世,後期任用奸臣出現天寶危機。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演繹也好,歷史也罷。人才決定興衰;無論當今,還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有人才,誰就會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

未來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隨着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才交流不斷頻繁,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還是教育的發展。讀罷《三國演義》深感作爲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國家、民族的未來在我們手上,爲了國家、民族的未來盡全力,去奉獻。

讀《三國演義》有感9

《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前幾天找來一讀,果然名不虛傳。

這本書主要講了東漢末年,三位英雄曹操、劉備、孫權爭奪天下,經歷了千辛萬苦,最終西晉統一了天下,爲歷史翻開了一頁新的篇章。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兩位人物是:諸葛亮和趙雲。諸葛亮神機妙算、博學多才;趙雲忠心耿耿、英勇善戰。書中,最精彩的部分要數諸葛亮的借東風和空城計:借東風主要講的是在與曹操作戰時,諸葛亮登上七星壇做法,借來東南風把驕傲大意的曹操燒了個焦頭爛額。諸葛亮此計出其不意,真是大快人心!空城計主要講的是街亭失守時,諸葛亮機智靈活,隨機應變,想出了絕妙的空城計,令小心多疑的司馬懿不戰而退;諸葛亮不費一兵一卒便解除了危機。趙雲的英勇和忠誠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在“趙子龍單騎救主”那一章回中,趙雲爲救幼主阿斗,獨自殺出一條血路,找到幼主阿斗。當他終於回到劉備身邊時,已渾身是血,身受重傷,而阿斗卻毫髮無損。肯爲主人這樣捨生忘死的人,除了趙雲還能有幾個?

諸葛亮的機智、博學,趙雲的忠誠、勇敢,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只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並規範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將來也能像諸葛亮和趙雲一樣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再一次翻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它的卷首語又一次在我的耳邊迴盪。《三國演義》是由一個個扣人心絃又拍手叫絕的故事串聯起來的,講述了蜀、魏、吳三國發生的一系列鬥爭。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要數“馬謖大意失街亭”了。

“馬謖大意失街亭”講了魏軍率兵20萬攻打祁山,當時街亭是漢中的咽喉,關係重大。馬謖主動要求前去把守街亭,諸葛亮不放心,馬謖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這才同意,並讓王平協助。諸葛亮相信馬謖熟讀軍書,可以守好街亭。可沒有想到,馬謖只會紙上談兵,死板地按照兵書上的做,不聽王平的勸告,在山上紮營,結果被魏軍斷了水道用火攻,全軍覆沒。諸葛亮得到消息後,非常難過,怪自己用人不當。諸葛亮和馬謖情同手足,可不依軍法處置,又不能讓將士心服口服,只好迫不得已斬了馬謖。

這個故事我百看不厭,明白了許多道理:一.馬謖一味地按照兵書上去做,認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而沒有考慮周全,沒有考慮敵軍是否會切斷水源,使自己軍隊不戰自亂。我們學習也不能只爲了應付考試而去死記硬背,真正能學好的人是能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的,這纔是真正學到本事。二.馬謖失街亭的另一個原因是不聽他人的勸告。馬謖剛愎自用,認爲自己熟讀兵書看不起他人。王平已經說出了在山上紮營的弊病與在路口紮營的優勢,可馬謖卻自以爲是,依然上山紮營。我們在生活中一樣,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取長補短才能進步。我在生活中也總是聽不進媽媽的建議,認爲她囉嗦,可實踐證明吃虧的總是我自己。看了這個故事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一個連別人的意見都聽不進去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三.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他也有用錯人的時候。我覺得守街亭這麼重要的事情可以讓姜維和趙雲擔當。這樣既可以守住街亭,又可以鍛鍊姜維儘快瞭解蜀軍的情況。

《三國演義》這部長達66萬字的名著傾注了作者羅貫中無限的心血,這裏的一個個故事傾訴着一個個哲學道理,給了我們許多的啓示,讓我們受益匪淺。我喜歡這部名著,將會一遍遍重讀它,它將伴我一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閒來無事,捧起一本早已讀過的《三國演義》,奇怪,平日裏覺得無聊的《三國演義》竟覺得如此有趣,於是,我便將《三國演義》重新讀一遍。

幾天過去了,我終於將這本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看完了。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蜀、魏、吳三國紛爭的故事。這本書講述了近百年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其中有很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如:智謀無雙的諸葛亮,武藝超羣的關羽,多疑奸詐的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關羽,因爲他不僅武藝超羣,而且對兄弟肝膽相照,重情重義。

在關羽和劉備走散時,即使曹操對自己很好,他也絲毫沒有忘記去尋找劉備的消息,也正因如此,纔有了後面千里走單騎的故事,纔有了後來人們所說的武帝,成爲了人們口中忠義的化身。關羽就如同抗日戰爭中的一個愛國將軍,不會爲了蠅頭小利而背叛國家,背叛兄弟。這也是我們應該要有的一個底線。

由此我想到了我二年級的時候,那時小小的我不小心弄壞了我同桌的鉛筆盒,我又害怕我的同桌責備我,所以,在他問我是誰弄壞他的鉛筆盒時,我撒了謊,說:“我不知道。”後來,我越想越不安,又想到爸爸跟我說過的關羽的故事。於是,第二天,我鼓起勇氣實話告訴了他。但是沒有想到,他竟然沒有責備我,而是對我說:“其實我並不在意這個鉛筆盒,只是想知道是誰弄壞的而已,既然你承認了,那就沒事了。”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會對別人撒謊了。

只不過,武藝高強如關羽,也難逃被敵將殺死的命運。當年,關羽駐守荊州時,孫權久攻不下,他的謀士陸遜出了個計謀,就是以歸順之名。給關羽送酒送菜,麻痹關羽,而關羽毫未察覺他們的計謀,十分驕傲。這纔有了後來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國小將殺死的故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關羽大意失荊州”。

記得我在三年級的時候,因爲驕傲和大意,導致語文閱讀題的答案偏離題目要求,還有做漏了兩道題,最後只得了83分,實在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驕兵必敗”啊!今天我才真正弄明白了當中的道理。

以史爲鑑,以史爲例。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人生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而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真理。在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三國世界裏面,我們彷彿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與三國曆史上的英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