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業培訓>

提高節能促進綠色發展

學問君 人氣:1.09W

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必須作爲一項長期戰略進行部署。下面由小編爲大家分享提高節能促進綠色發展,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提高節能促進綠色發展

把握世界能源轉型大勢,充分認識節能“第一能源”重要性

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必須作爲一項長期戰略進行部署。我們要充分認識節能“第一能源”的重要性,適應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和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把節能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從人類文明演進歷程來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永恆的主題。

能源作爲人類文明進步的物質基礎,能源開發利用技術變革伴隨着人類文明從原始文明、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乃至現在的生態文明新時代。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在能源技術進步推動下,人類消費的能源數量不斷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也持續提升。

1965—2015年,全世界能源消費增長了2.5倍,但創造的經濟產出增長了4.1倍。

如果沒有技術進步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地球上有限的能源資源保障不了各國人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支撐不了世界經濟的永續發展,人類文明進步也就無從談起。

從當前世界能源發展趨勢來看,提高能效被作爲能源轉型的基石。

在保障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目前世界各國普遍加快能源轉型步伐,很多國家把能效提升作爲能源轉型的首要選擇,制定更高的能效提升目標,出臺更積極的能效政策。主要發達國家能源消費已經趨於穩定甚至出現下降,仍然制定了長期節能目標。

歐盟提出依靠節能提高能效,到2050年能源消費比2005年下降32%—41%,德國提出到2050年能源消費比2008年下降50%。中國正在實施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提出到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準煤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現價)達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工業產品能源效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隨着世界能源轉型步伐進一步加快,能效提升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展望未來,節能提高能效將助力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

國際社會已經廣泛認識到,節能提高能效並不只是彌補能源供應不足的輔助手段,更是滿足能源需求增長、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降低環境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途徑,是促進經濟繁榮、增強產業競爭力的無悔選擇,也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內容。節能提高能效被國際公認爲最清潔、最經濟的“第一能源”。

聯合國大會透過的《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到2030年全球能效改善率提高一倍,並把它作爲實現“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的重要內容。

2016年,中國作爲主席國,會同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國制定了《G20能效引領計劃》,強調把能效提升作爲G20長期堅持的優先領域,推動開展全面務實能效合作,積極引領全球能效進步提升。

在新一輪能源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提高能效助力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全面落實節能優先發展戰略,爲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注入持久活力

當前,我國已進入能源轉型關鍵階段,亟待開創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嶄新道路。我們要深刻認識我國人均資源稟賦不足,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資源保有量有限,主體能源更替面臨艱鉅挑戰,以及環境問題由局部到整體、由城市到農村、由單因素到多類型日趨交織的複雜形勢,全面落實節能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實現綠色發展。

把節能提高能效作爲培育新動能的重要着力點。

人類歷史上每次能源革命都帶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崛起也與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突破密不可分。我國能源消費存量和增量規模巨大,在孕育新技術、催生新業態、創造新供給等方面具有很大潛力。

大力推進能源領域創新驅動,一方面培育了新產業,以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爲例,在短短十餘年間企業數量就超過5000家,產業規模達到世界第一,帶動從業人員超過60萬,已成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也促進傳統產業提升質量和效益,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推進綠色製造帶來新機遇。在新形勢下,我國要把能源領域作爲創新增長的重要依託,推動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爲實現創新發展和培育新動能提供不竭動力。

把節能提高能效作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前提。

從各國發展規律看,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帶來的資源環境後果明顯不同。經過三十多年快速發展,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已經進入優化升級階段。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節約高效作爲控制增量、優化存量的重要前提。積極發揮節能的綠色標尺作用,加快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城市內在品質,從根本上避免出現高能耗的“路徑鎖定”,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由“規模紅利”向“效率紅利”轉變,爲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奠定高效基礎。

把節能提高能效作爲滿足能源需求增長的最優先來源。

我國長期以“保供應”爲主的能源發展思路,造成產能持續擴張、能源粗放利用,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不利影響。伴隨節能技術持續進步,提高效率不僅直接滿足能源需求增長,而且間接減少上下游行業的能源需求。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國能源消費需求將呈剛性增長態勢,要透過深入挖掘行業內部、跨行業之間的降耗潛力,把節能作爲滿足我國能源需求增長的最優先來源。

以北方地區採暖爲例,清華大學研究表明,透過全面回收利用低品位餘熱,就能夠滿足北方城市一半左右的`採暖需求,形成年節能能力1億噸標準煤以上。

把節能提高能效作爲破解生態環境瓶頸約束的源頭措施。

人民羣衆對生態環境問題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強烈。“十一五”以來,我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持續下降,但霧霾等突出環境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全國環境質量尚未得到根本好轉,已經成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就要在繼續強化末端治理的同時,進一步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從源頭減少排放量。

特別是在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的形勢下,必須透過重塑能源生產消費方式,大幅提高能效水平,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把節能提高能效作爲加快溫室氣體減排的最有效途徑。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廣泛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手段,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與末端治理和發展替代能源相比,節能提高能效不僅是排放增長的“減壓閥”,而且能夠帶來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是最經濟有效的措施。

國際能源署研究表明,要實現到本世紀末將全球溫升控制在2度以內的發展目標,節能和提高能效的貢獻將達49%。我國在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峯目標進程中,要把節能提高能效放在優先位置,以最大的決心、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實現低碳發展。

加快能效趕超升級,開創節能工作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作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部署,持續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實現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4.6%,節能提高能效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同時期全世界節能貢獻最大的國家。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源利用整體效率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節能提高能效的政策機制尚不完善,法律法規執行不夠嚴格,距離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要繼續貫徹落實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要求,以新發展理念爲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全面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加快能源利用效率趕超升級,進一步開創節能工作新局面,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注入強勁動力,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更大貢獻。

把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落到實處。

實現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要行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硬措施。當前我國能源供需形勢有所緩和,但面臨的“雙控”任務仍然艱鉅,許多地方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壓力巨大。爲此,要將“雙控”目標分解落實到各級政府和重點用能單位,強化目標評價考覈,做好考覈結果運用,引導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樹立正確政績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加快推進生產方式綠色化。

要積極應對全球工業發展模式變革,全面落實《中國製造2025》,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升級,全面提高工業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能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在生產領域全面推行“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縱向延伸、橫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綠色生產方式,構建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產業體系。

健全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市場機制。

還原能源商品屬性,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提高全社會能源資源配置效率的基礎。要健全有利於綠色低碳發展的價格、財稅、金融等政策。積極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機制,推動創新商業新模式、服務新業態。深化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健全促進全社會自發節能的長效機制。

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

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需要能源法治建設的制度保障。要加快完善能源和節能法律法規,發揮法治對能源發展方式變革的引導和約束作用。以法律貫徹實施爲重點,嚴格監督檢查,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爲加大懲處力度。強化執法問責,對行政不作爲、執法不嚴等行爲,嚴肅追究有關主管部門和執法機構負責人的責任。

引導建立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

要加強資源環境基本國情教育,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傳統美德和黨的艱苦奮鬥優良作風,開展全民綠色消費教育,引導全民參與節能,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遊等方面更加勤儉節約、綠色低碳,堅決抵制過度消費、奢侈浪費。建立健全有利於綠色消費的政策機制,促進形成綠色消費理念和消費文化。

TAGS: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