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制度>

職稱制度將迎30年首次變革

學問君 人氣:1.32W

摘要: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現行職稱制度是在專業技術職務聘任的基礎上發展完善起來的,涉及29個職稱系列的7300多萬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後,究竟會有哪些變化?

職稱制度將迎30年首次變革

(原標題:職稱制度迎30年首次大變革 關係7300萬人)

職稱改革最新消息新聞:職稱制度將迎30年首次變革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現行職稱制度是在專業技術職務聘任的基礎上發展完善起來的,涉及29個職稱系列的7300多萬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後,究竟會有哪些變化?

今年對外語、計算機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今年,職稱改革提出了明確的具體措施,如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確實需要評價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的,由用人單位或評審機構自主確定評審條件。

同時,改革要求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

此外,改革還提出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對透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爲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不同人有不同評價標準 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尹蔚民稱,這次職稱制度改革系統地將職稱評價標準歸結爲品德、能力和業績三個方面,科學分類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能力素質,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實現“幹什麼、評什麼”。

在評價方式上,將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爲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等不同類別人才採取不同的評價權重,對特殊人才透過特殊方式評價。

在評價範圍上,拓展職稱評價人員的範圍,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係等制約,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打通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評審通道,讓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未設正進階職稱的均設定到正進階推動高校、醫院自主開展職稱評審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表示,完善職稱制度體系,打破專業技術人才的“天花板”,橫向上,保持現有職稱系列總體穩定,取消個別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職稱系列,整合職業屬性相近的職稱系列,增設新興職業領域的職稱系列。縱向上,健全層級設定,現有11個未設定正進階職稱的系列均設定到正進階,打通職業發展通道。在制度銜接上,促進職稱與職業資格的有效銜接,降低社會用人成本。

另外,還要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推動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

“讓幹得好的人能評得上”

尹蔚民說,要將科研成果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爲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放寬評審條件,建立綠色通道,鼓勵教師上講臺、醫生到臨牀、工程師到實驗室和廠房工地、農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在火熱的基層一線建功立業,讓幹得好的人能評得上。

對於不實行崗位管理的單位,以及通用性強、廣泛分佈在各社會組織的職稱系列和新興職業,可採用評聘分開方式。實行評聘分開的單位和行業,要堅持質量第一,進行適當的比例控制,防止降低標準、遷就照顧,避免對整個職稱制度的科學性、公平性造成衝擊。

改革要求,力爭透過3年時間,基本完成工程、衛生、農業、會計、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等職稱系列改革任務,透過5年努力,基本形成設定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範、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

唯資歷 唯學歷 唯論文的職稱評定要“翻篇”了

論文不再是門檻,科學分類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能力素質。合理設定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不將論文作爲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淡化或不作論文要求;對實踐性、操作性強,研究屬性不明顯的職稱系列,可不作論文要求;探索以專利成果、項目報告、工作總結、工程方案、設計檔案、教案、病歷等成果形式替代論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研究成果和創作作品質量,淡化論文數量要求。

“三唯”的時代要遠去

湖南省一名在教學一線工作30多年的中學教師李斌,由於上學時沒有經過系統的學術論文寫作培訓,導致後來在評職稱時一直苦於寫論文,每次都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中教君也常常能聽到在評定職稱中遭遇阻礙的老師們對於論文的質疑聲:

“那些爲發表而發表的論文,並沒有什麼科研價值。這純粹是浪費紙張、浪費精力、浪費錢財。”

“現在,不只是大學評職稱要求發論文,職稱評定要求發表論文已經蔓延到各行各業,甚至小學老師評職稱也被要求發論文。一些職稱與論文掛鉤的要求,簡直是莫名其妙。”

“我們這些工作在一線的教師們,實踐應用能力再強,教案隨筆寫得再好,也不頂一篇期刊學術論文,但那些花錢買來的論文,我覺得並不比我的教案價值高。”

長期以來,職稱評定一直飽受“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詬病,希望《意見》的出臺,能夠解決衆多教師的一大煩惱吧。

學術論文是高校教師學術創造潛能的綜合體現,也是學術活動的最終成果。但是對於廣大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論文並不能夠完全代表他們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加之出版行業亂象叢生,也使得論文發表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西南政法大學的程德安教授認爲,不分行業特點,把學歷、資歷、論文等標準量化爲職稱評定的“硬槓槓”,逼着專業技術人員爲評上職稱而在專業技術之外耗費大量物力、財力、精力,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