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端午節徵文13篇

學問君 人氣:1.82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徵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徵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徵文的出現。爲了讓您在寫徵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徵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徵文13篇

端午節徵文1

端午節大家都很熟悉。端午節在6月8日。

端午節裏,我和媽媽包糉子,先看着媽媽包幾個,然後再學着媽媽的樣包。包着包着,我學會了。在端午節裏我學會了包糉子。

我跟媽媽上街去買菜。買了許許多多我喜歡吃的菜,還買了一些許多好吃的回家。回到家裏,我就急忙洗菜,快到中千12:00的時候,我家的表姐、表哥,也到我家裏來慶祝端午節。

端午節還要吃茶蛋,媽媽做好了茶蛋,就分給我們吃。這就是愉快的端午節。在端午節裏,我學到了許多東西。

媽媽做好了菜,端到桌上,便吃起來。飯吃完以後,我覺得這頓餅吃得津津有味。過端午節還穿上了新衣服,在端午節裏我還知道糉子怎樣包的。

先洗乾淨米,在把髒水倒掉,然後在把糉葉弄成一個尖砂的東西,再把米放進裏面,在拿筷子搞一下,然後再把兩片葉子合上,把繩子繫緊來,這樣就包好了一個糉子。這樣就可以一個一個的包了。

愉快的端午節太開心了,太快樂了。這就是愉快的端午節。

端午節徵文2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現在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每家每戶的端午節似乎都一樣,現在就由我來介紹我家的端午節吧!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糉子,賽龍舟。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高手——媽媽。今天的早上,我跟媽媽學習包糉子。媽媽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然後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空心的圓雉形。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了三片子想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指點:“左手捏住糉葉的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接着,媽媽在空心圓錐形裏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味勺舀了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的時候不是把糉葉刺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糉葉捏緊一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些樣子了。最後一道工序是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握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返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各宗字。隨之,第2個,第3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媽媽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了一會兒就上桌了!雖然我們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三十分鐘後,再泡在湯水裏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這些糉子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

我和爸爸着兩隻小饞貓一聞到香味就圍着鍋子,問媽媽:“媽媽,媽媽,什麼時候能吃呀?”媽媽總會笑着說;“你們這兩隻‘小’饞貓!”

瞧,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節!

端午節徵文3

從古到今,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許多美好的節日,外國朋友有他們自己的節日,而我們中國人也有中國特定的節日。

端午節有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今天我把這些故事講給大家聽。

說起端午節,每一箇中國人都再熟悉不過了。因爲這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都知道端午節的習俗就是吃糉子,賽龍舟。但是,過端午節爲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呢?

透過瞭解,我終於找到了適合的答案,原來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忠臣,他主張富國強兵抗擊秦國,但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職流放。後來自己的國家被秦國佔領,屈原悲憤欲絕,於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的老百姓聽說後,划着大大小小的船隻趕來搭救。爲了不讓水裏的魚蝦咬食屈原的屍體,人們把糯米包在葦葉裏,用線捆好,做成糉子投入水中。此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用賽龍舟、吃糉子等方式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相信大家聽這個故事以後會抱着不一樣的心情去吃糉子,過端午節吧!

端午節徵文4

當你看到有這樣一個節日,一定非常驚訝。是啊,那麼多的節日:“兒童節”、“勞動節”、“聖誕節”、“婦女節”、“國慶節”、“端午節”……應有盡有,可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泡泡節”呢?想知道嗎?請走進我們的校園,你就恍然大悟了。

在我們學校,你總會看見有一些孩子,在廊子上吹泡泡,他們把泡泡“呼哧呼哧”地吹上天,泡泡便隨着風兒飄動。於是,許多泡泡緩緩地升上天空,然後又慢悠悠地飄落下來,在泡泡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時,“啪”地一聲,儘管聲音極小,泡泡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然後,許多新的泡泡又從我們的“嘴裏”誕生了,在孩子們歡快地 “吹促”下,它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地飛上了天……下課時,我們就會看見滿天的泡泡飄浮在空中。

那泡泡總是一羣羣的,還有各種怪異的形狀:有愛心形的,有橢圓形的,有長方形的,有“8”字形的……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給了我們無盡的歡樂,無限的遐想……可是,老師卻把吹泡泡當作違紀的事情,從我們課桌裏沒收了一隻只孕育泡泡寶寶的 “母親”,讓我們無比難過與遺憾。我覺得,學校裏五彩斑斕的泡泡,是校園裏一處美景,彷彿是春天裏第一縷彩虹,儘管它們的生命短暫,卻充滿無比的活力。

“泡泡節”又是什麼意思呢?從昨天到今天,一直好像是一個吹泡泡的節日,彷彿每人都要準備一瓶泡泡水一樣。我清楚地記得去年二月份,大約也是這個時候,也有像今天學校裏不約而同的事,既沒有人規定,也沒有人啃聲過,校園裏每個角落都有吹泡泡的孩子,我隨口把每年二月的這個時候,大約是十八日到十九日稱爲“泡泡節”。

我絲毫沒有對“泡泡節”做任何準備,也沒有勇氣敢買泡泡水,我喜歡看別人玩,也喜歡別人吹好泡泡給我玩。這兩天我們各玩了自己喜歡的泡泡遊戲,我喜歡用食指指尖輕輕觸碰小泡泡,可惜一到我指尖上它們就變成了水,消失在我眼中。穿了冬季校服的女同學高興壞了,因爲我們的冬季校服外層很光滑,而且富有彈性,她們用袖子輕輕一碰,泡泡不會破,卻會像體操運動員一樣,在空中打盤旋,翻跟斗,實在是精彩極了。就這樣,泡泡就在我們袖臂間傳來傳去,不過,沒過多少秒鐘,又“不翼而飛”了。

看着周圍的同學吹着泡泡,我又想起了以前超愛看的動畫片《海綿寶寶》,主人公海綿寶寶是吹泡泡的高手,它能吹出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泡泡,雖然感覺有些像畸形的黃方塊,但我還是打心眼裏喜歡

不知呆立了多久,我總是喜歡這些七色泡泡。它們又似球形鏡子,把校園裏的綠樹紅花、青瓦高樓,還有一個個快樂小天使的身影……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攬入”自己的懷抱,展現出來。它們把自己印出來一切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樹木是彩色的,房子是彩色的,孩子們也是彩色的,一切都是彩色的!

儘管“泡泡節”如此美好,但也有對付泡泡的強敵,男同學們都知道,水槍是泡泡的剋星。水槍一射,泡泡像自己因爲被擊中,傷心地留下了眼淚,幾滴“淚水”滴在地上,彷彿在哭訴着自己悲慘的命運。

泡泡節快要結束了,校園裏只剩下依稀的幾個泡泡,我很想對它們說:“但願你們命運好,一路走好保平安!”我在心裏默默爲泡泡們祈願。順着泡泡的去向,向它們招手,歡送它們遠行。

端午節徵文5

農曆五月五日爲端午節,“端午節”又稱“五月單五”、“重午節”、“端陽節”、“五毒日”、“娃娃節”、“五月節”、“女兒節”等。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解釋不盡一致。廣爲流傳的要屬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說”。據樑朝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楚國三閭大夫、愛國詩人屈原,遭讒不用,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爲了紀念他,在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這一傳說在中國廣大地區家喻戶曉,影響深遠,民勤也不例外。民勤的端午節繼承了古老的傳統,古風盎然,頗有情趣。民勤人過端午節一般是五月五日。主要活動是小孩子五毒兜、香荷包、吃雞蛋、糉子、油糕、麻花等。

五毒兜肚主要流行於中國的西北地區,而陝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術意義。五毒是哪五毒,民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是指蛇、蠍、蜘蛛、壁虎、癩蛤蟆等。這幾種動物都是帶毒的,咬人之後能使人中毒。特別是小孩更容易受到這些動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這些動物活躍的時期,所以在端午節時,民間用巫術的方法鎮壓五毒。繡制帶有五毒圖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這些都是帶有巫術意義的民俗事象,表示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節日之前,小孩子,特別是不滿一週歲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來的“五毒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紅色,五毒圖樣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綠色,用其它綵線搭配縫製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說是一件藝術品。有些做成短褲形狀,孩子整個夏天輪換着穿,一直穿到秋涼。因爲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歡,小孩穿上也開心。有些小孩可以穿兩三個夏天。小孩長大了不能穿了,母親還會把它像寶貝一樣收藏書起來。有的還會轉贈會別人,接受的人也會很開心,因爲這不是人人都會做的,一般年輕人可能都不會做。懸掛柳樹技

端午節是中國各地區各民族普遍流行的節日,每當此時,南方和北方的許多地區,家家戶戶都要在房門上懸掛柳樹技藉以避邪。

民勤人還有一種特有的習俗,大人在五月端陽節的前一天,細心的媽媽們爲小孩子們編上各種顏色夾雜在一起的花繩子,給小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戴上,以示吉祥,一直戴到七月七的那一天,都取下來扔到房上,讓喜鵲叼着給在銀河相隔的牛郎織女搭橋,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在這個節日裏,民勤的媳婦們還要蒸上扇子,糉子帶着回孃家。

民勤人在吃糉子這一點上與別處稍有不同。糉子一般是棒塊狀,裏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樣喜歡用糯米、綠豆、豬肉、五香粉,而是在糯米里加紅棗、糯米,吃起來特別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時候再加上蜂蜜特別香甜爽口。

端午節徵文6

轉眼間又到了端午節,大街上響起了兒童們的歌謠聲:“桃兒紅,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糉子香,包五糧,剝個糉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

今天,我和我母親來到了外婆家包糉子。包糉子前,外婆告訴我說:“傳說曾經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包糉子了!”母親叫了一聲。外婆趕緊帶我走進了廚房,我看到地上擺着蘆葉、肉、米粒等材料,母親已經有模有樣的包起來了,外婆也開始教我包糉子了:“將兩葉糉葉折成漏斗狀,舀入一匙米放上五花肉、香菇、鹹蛋黃、板粟諸種餡料後,再舀入一匙米包合後以糉繩紮緊。將包好的糉子放入鍋中就好了。”外婆繪聲繪色地邊說邊給我演示。我也聚精會神地聽着,生怕錯過某個細節。聽完,我也認認真真地做了起來。我第一個糉子剛放米粒的時候,下面漏了一條縫。第二個糉子剛綁線時炸了開來米粒撒了一地。母親瞪了我一眼,對我說:“去去去,你真是大呆子幫忙——越幫越忙。”我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頭。不久之後,種子包好了,我急切地說:“快燒吧,爲了吃糉子,我早飯還沒吃呢!”不久之後終於好了,我拿起一個糉子,“燙燙!”趕緊放下

我只好用筷子夾道房間,吹着空調,開着風扇,糉子很快涼了,我小心翼翼地撥開糉子,輕輕地咬了一口,味道有點鹹,粘在嘴裏,很有韌性,慢慢嚥下去,感覺棒極了。接着我大口大口地吧第一個

真希望下次端午節來得快一些。

端午節徵文7

“我與傳統節日”主題徵文:我與傳統節日——端午節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好多好多節日有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

今天我就來說端午節。也是我最喜歡過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爲了不讓魚蝦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糉葉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羅江裏,並且人們也要吃糉子鹹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還要喝放了一些雄黃的酒,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去年,我們一起去,江津中山古鎮觀看賽龍舟。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舉辦賽龍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鎮,因爲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賽龍舟改在了下午。爸爸見我對賽龍舟很感興趣,便滔滔不絕地爲我介紹起來:“賽龍舟是端午節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他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一般爲二十到三十米每艘船上約三十名劃手,有二十六個劃手,一個舵手,兩個鼓手,還有一個喊號子的。”

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下午我們走出客棧來到了河邊,河邊的吊腳樓懸在岩石上,爲了遮擋強烈的太陽。家家戶戶的陽臺頂上都掛着藍布,我們走過石橋,繼續向前走去……

龍舟的顏色各不相同:鮮豔的紅,明亮的黃,黯淡的黑,和清爽的藍,原來龍舟的顏色是根據四海龍王的顏色刷的漆來定的。我們剛一來到河邊,劃手們就出場了。他們一個個都非常強壯,不同的龍舟上的人穿着不同顏色的背心。

比賽開始了,頓時鼓聲大作,觀衆的喊聲和運動員的呼聲匯成一片,響徹雲霄。參加比賽的隊員們用力把木槳向後滑,緊接着船慢慢地移動起來,漸漸的,漸漸的每條船都越來越快,好似發飄浮在水面上看不出來一絲波紋。

傳統節日,洋溢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清秀。散發了濃濃的詳情,也陪伴着小小的我快樂成長。

端午節徵文8

“桑葚兒紅,杏兒黃,滿坡麥子喊登場,端午節裏糉飄香……”。一首童謠貫耳,喚回了我對童年端午節的回憶。

小時候,每到端午節來臨,母親總說着家鄉俚語,說明兒是五月單五呢,得抓緊做些準備哩!於是就匆匆忙碌起來。一大早,她就趕集買下一網兜兒雞蛋。鄰居嫂遇見問她,“嬸兒哎,有坐月子的嗎,買這麼多雞蛋?”“咯咯咯,哪裏呀,這不五月單五了嗎,買給孩子們吃的。”母親迴應着,腿腳就停留在村邊的葦灣,那些打着綠浪兒的寬肥葦葉彷彿心通人性,迎風搖啊搖,搖了母親滿懷。半晌的時候,家裏盛滿清水的木盆就躺了一疊疊一摞摞的糉葉兒了。然後,母親款款走向衚衕口的柳樹,剪一簇柳枝兒,剝皮撕成條狀並結好糉繩。

我跟弟弟好奇地玩弄柳繩兒瞬間,眼前已呈出糯米、紅棗啊,粉糖什麼的。母親的雙手在糉葉上飛舞着,變戲法般包好一個個大小均勻、棱角分明、小巧玲瓏的糉子。有綠豆糉、紅豆糉、糯米棗糉。慈祥的母親看到我們躍躍欲試的樣子,就說學着包吧,可別把糉葉弄破了。我雖“嗯嗯”應諾,可還是撕裂了糉葉漏了米,弄得自己滿臉長滿“麻子”。隨着風箱呱嗒呱嗒響,飯屋裏飄來糉子的香味,饞的我們直呱唧嘴。於是,我們就跑去飯屋的竈臺守候,我迫不及待地不斷加柴,把火燒得旺旺的。糉子終於出鍋了,我忍着燙熱,搶了一個扔給弟弟,又喊着熱熱,揪給自己一個。剝去糉葉,玲瓏剔透的糉子,閃着油亮亮的光澤,聞一聞,糉香撲鼻,頓時垂涎欲滴。

美餐一頓,我們還戀戀不捨,母親就說,別撐着,今兒是給你們打饞蟲的,明兒才正式吃糉子呢。端午這天一早,我和弟弟便帶上母親煮熟的雞蛋和糉子瘋玩去了。這個時節,村莊前後鮮花盛開,綠草青青,小麥搖着一身金黃起舞,春玉米在“噌噌”拔節,田野裏清香撲鼻。燕子繞房樑而飛,時而箭一樣飛出去,留下清脆的“唧唧”聲。我們心裏癢癢的,什麼時候同發小們結伴去縣城東大堤?那裏有我們夢寐以求的黃河,尤其渴望觀賞劃龍船比賽。然而,我們與小夥伴們在村頭玩遊戲的時候,卻見母親持鐮刀揹筐,去採艾草。這種艾草雖然有些清苦,但洗淨後將其揉碎搗爛,去了苦水,和進糯米糰子裏去,蒸熟或是油炸了吃,香糯柔軟,香味濃郁,好生筋道卻不粘牙,帶着清新艾草味道的青團,咬一口,全是初夏的氣息。

艾草不僅可以做成美食,也是一種藥材。小時候,我每次磕磕碰碰出血,母親會隨手扯一把艾草,嚼碎後敷在我的傷口上,艾草不僅能止血,還有止疼的攻效。蚊子漫天飛舞的盛夏,沒有蚊香驅蚊,母親總會在土炕邊燃起一把幹艾草,薰一會兒蚊子就飛遠了。我那時候以爲蚊子是怕煙,後來才知道,蚊子是聞不得艾草味道的。做月子的女人需洗艾草水是家鄉人的習俗,用艾草、金銀花藤等隨處可見的植物煮一鍋水,燻蒸半個小時,可祛除新媽媽身上的寒氣,這有點像現在的桑拿浴,沐浴完後全身輕鬆。

當然,母親採了艾草回家,首先挑選碧翠肥碩的捆一簇,掛在門框。她說,艾草就像一把把長劍,有驅惡避邪的作用。因爲家鄉不靠江,距河遠,村裏的小夥子、姑娘們都會帶上一兜染紅的鹹蛋,或結伴去黃河看龍舟比賽,或在曬穀場踩高蹺。訂了婚的男青年,這天還要去準岳父母家送節。送節的盒子裏除了糉子、雞蛋之類,必須有染紅的蒲扇。說那蒲扇主要是用來驅趕蚊蠅的,併爲新人帶來吉祥之意。母親沒讀過書,只知道按照祖宗傳承下來的習俗,帶着一家人過着快樂而充實的五月單五——端午節。現在,村裏過端午節只留下門前插艾草、掛菖蒲、吃糉子的習俗了,孩童時代的快樂成了美好的回憶。

後來,我長大才知道,過端午節不僅僅是吃喝玩樂,端午節吃糉子是爲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多少年來,屈原的.愛國情懷是潤澤着濃濃傳統文化的甘泉。屈原的愛國詩句時常縈繞心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種精神大大激發了無數仁人志士的愛國熱情。

哦,端午節裏糉飄香,其芬芳裏涵養着民俗,包孕着溫情。是親情的承載,更是愛國精神的弘揚。

端午節徵文9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糉葉飄香,端午節吃糉子,是最具節日氣氛的傳統習俗。

我們家包的糉子,極有講究。先說糉葉,媽媽總是不辭親苦地爬進深山,採摘山上天生青翠繁茂的箬葉,半潤肥大,香味清純且濃郁,它是包糉子最正宗的極品了,包裹的糉子帶着山野飴人的撲鼻清香。再說包法:將糯米洗淨,泡三四個小時;新鮮糉葉、糉繩用溫水浸泡、洗淨、瀝乾;根據需要加入各種配料,可包成單純的紅豆糉子、綠豆糉子、紅棗糉子、板栗糉子、火腿糉子……也可包成有碎蘿蔔乾、香菇丁、栗子、鹹蛋黃、肉等配方的葷或素的八寶糉子。媽媽說包、煮糉子的人一定要性情溫和,不能急躁,否則包不出好吃的糉子。是啊,只有像媽媽那樣,做活總是細緻、從容,將糉葉兩片重疊,捲成尖筒狀,放入兩大匙糯米等,用筷子將其細細搗壓。媽媽特別強調米鬆了,進水失粘,不好吃。媽媽再把糉子包成四角狀,捆緊。做好後放入鍋中,冷水蓋過糉子,用中火煮兩小時。這兩小時是最讓我們孩子“煎熬”的時刻,隨着四溢的香味越來越濃,我們嘴巴喳吧喳吧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待糉子煮熟後,一個個呈青黃狀,一種濃郁悠久的美味蕩氣迴腸。

最令我難忘的是今年的端午節。今年,媽媽得了嚴重的脊椎病,已經害病大半年,都不能幹什麼活了,只能在家臥牀靜養。我們都以爲不能吃到媽媽親手包的糉子了。沒想到在過節的前兩天,媽媽就揹着我們去了一趟農貿市場,在那精挑細選了很久,買了一疊箬葉回來。可憐的媽媽走這一段路就已累得氣喘吁吁。走到家裏時,幾乎一步一挨,嘴裏還喃喃地念道:“這箬葉也不好,沒有我自己上山採的好。”我們都勸媽媽不要包了,要吃就買幾個吃吧,媽媽搖了搖頭說:“沒什麼,包幾個糉子算啥呀!”第二天一早,媽媽就一瘸一拐地忙活開了。洗糉葉,淘糯米……豆大的汗珠掛在了她的額頭上。我們知道,那不是天氣熱的緣故,那是媽媽病着。我們都心疼媽媽,但又知道媽媽那犟脾氣,只好想方設法地在一旁幫助她。由於年紀小,其實也沒幫上什麼忙。媽媽咬牙包了整整一百個糉子,待到糉子快煮好時,媽媽實在撐不住了,已躺在牀上休息了,可口裏還一直囑咐:“給鄰居們送些去,平時沒少麻煩人家。”我們按照媽媽一貫的做法,有好東西一定要與鄰居分享,自家留了三十個,其餘的都分送給鄰居了。

這一次的糉子,雖然沒有以往的好看、好吃,但是我認爲這是平生吃到的最美味的糉子。因爲這是媽媽用心做出來的,也是我用心品嚐出來的。

端午節徵文10

不知不覺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侯,又讓我想起故鄉的端午節來,我的老家在閩西紅土地。在我的記憶裏,聽媽媽說,每年端午節的前幾天,也就是農曆四月底開始,閩西客家人就開始籌劃過端午節了。首先,人們要抽空上山採摘包糉子的竹葉、菖蒲、艾葉等晾乾備用,五月初三開始,人們就忙於包糉子,老家產水稻,家家戶戶都養豬,所以包糉子的主要原料是自家種的大米和豬肉。五月初四之前,男人尤其是男童要剃頭;初四日下午全家人都要以艾葉、菖蒲等煎湯沐浴,晚上人們還要在自家大門上掛上、菖蒲和艾葉等以避邪避禍。 五月初五當天,大人們拜完神,就開始婦女圍在一起包起各式各樣的糉子,有長條形的,三角形的,有甜的、鹹的,邊聊家常手裏邊包着充滿喜悅的糉子。這時的男人們則三個一羣五個一夥的圍在一塊泡着自家種植及加工的紅茶在一邊聊着農作和秋冬將帶來的收穫。晚上家家戶戶都將親手包好的煮好的糉子、美味的佳餚(在農村家家戶戶都養雞鴨,只有在過節、過年的時候才捨得宰殺雞、鴨)、美酒(自家釀的糯米酒)端上桌,全家人圍在一起憧憬夏季的豐收和秋冬歲末的家庭建設藍圖,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而糉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而今超市裏或是小攤鋪上常年都可以買到,而且包裝精緻美觀。可是,我感到好象總缺少了一些什麼的……

端午節徵文11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傳統節日——端午節。在這天我們要吃糉子,玩龍燈,在家門口掛菖蒲和陳艾,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麓山國際社區爲業主們舉辦了盛大的遊園活動。

孩子們穿上節日的盛裝,有的手拿五彩糉子,有的佩戴香包,還有的身上掛着菖蒲,個個喜氣洋洋,臉上洋溢着歡快的笑容,紛紛涌向會所。

在會所大廳的一角,聳立起巍峨雄偉的攀巖牆。許多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向上爬。看着小朋友們快樂的樣子,我也擠進人羣排隊。輪到我了,我迫不及待地拴好保險繩,開始手腳並用地向上爬。一開始,我很順利地爬了三格。可當我爬到第三格時,發現上面的攀巖石釘間距越來越寬,我的手怎麼也夠不着了。心開始像一隻小鹿又蹦又跳,頭腦一片空白。往下一看,哎呀,黑鴉鴉一片人頭!突然,手一鬆,我便懸在了空中,繩索帶着我不停地晃動,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我並拼命大叫:“放我下來!放我下來!”工作人員對我說:“堅持就是勝利,續繼往上爬吧!”可我還是不敢,不爭氣的金豆豆噼哩啪啦地落了下來。工作人員無可奈何地把我放了下來,觀衆們也用惋惜的眼光看着我,我紅着臉擠出了人羣。

舅舅不停一安慰着我,把我帶到一排籃球電玩架下,許多孩子也在這裏排隊投籃。我的舅舅天生喜愛打籃球,他丟下我,不由自主地走進了長長隊伍中。輪到他了,他挪動着笨重而又肥胖的身體。在籃球架旁,舅舅的身體幾乎佔了整個籃球架,胖胖的舅舅投着籃,身子一晃一晃,簡直就像羊羣裏白大狗熊,又滑稽又好笑。看着他,我高興地笑了。

捏彩泥館裏人潮涌動,五顏六色的彩泥吸引了我,我也走向前去玩起來。我捏出來的小人、動物、汽車個個不成形,而別人的呢?稀奇古怪。我們都相視而笑了,說:“重在參與嘛!”

今天是快樂的一天,節日是快樂的,我也是快樂的!

端午節徵文1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各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傳說,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爲國忠誠。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在過端午節時,人們有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等許多習俗。這些習俗都是爲了驅邪或紀念屈原的死。

又祭屈原街道裏散發出淡淡的香味,那是煮糉子發出的清香,端午節到了。 端午節是個傳統的節日,這天人們都要吃糉子,掛香包......人們用各種形式來歡度這個節日。當然,也會想到那位與端午有關的詩人--屈原。那種悲苦的命運,讓人對他同情,對他懷念,於是,便有了端午,便有人祭奠他,一遍一遍。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梅堯臣的這首《五月五日》,寫的就是屈原,那種悲哀,那種淒涼,那種孤獨,那種感傷,讓人也跟着憂愁。屈原啊,你很痛苦吧,自己費盡了心思想要幫祖國,卻遭到奸臣的陷害,眼看着殘暴的秦軍攻入楚國,焚燒楚國的宮殿,屠殺楚國的人民,伴隨着你種植在宮殿花園裏的心,也同樣被燒成灰燼,沒有心的你,就象一棵沒有根的樹,所以你選擇了死,以死來證明你的心,

跳下了那汨羅江,你就這麼的一跳,便結束了一切。在你跳下的那一刻,你看到了那悲痛的人們,在爲你哭泣,你欣慰的笑了,原來人在死前會是如此的明瞭啊!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雖說有些神化,但一位詩人,能夠被人們近兩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傳誦,着實令人敬仰。又到端午,又聞糉香,又祭屈原。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徵文13

請問大家,五月初五是什麼日子?我想大家會異口同聲地回答:“端午節!”對,端午節還要吃糉子,可你們知道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嗎?哈哈,不知道了吧?據說這裏還有一個故事呢!

其實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楚國快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汩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糉子,後來,慢慢形成了端午節吃糉子的習慣。

怎麼樣?知道了嗎?其實呀吃自己包的糉子感覺特別好,這不,姥姥給我買來了糉葉、糯米、餡、還有繩子,讓我自己包糉子,啊,這可讓我傻眼了,怎麼包呀,姥姥看我丈二和尚模不着頭腦的樣子,笑了,併爲我講了包糉子的簡單過程,然後指導了一下就去掃地了。我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那兒,真是狗吃刺蝟——不知如何下手,還好姥姥把米餡都弄好了,要不然我真的什麼也不知道了!我先把糉葉做成漏斗的形狀,往裏面加了點糯米,再加塊肉,然後把它的“角角”往裏面塞了塞,用繩紮好,啊哈,一個糉子做成了!可乍一看,既不像糉子,也不像菱角,更不像三角形,唉,真是四不像!算了,不管怎麼說這也是我的勞動成果吧。向下一個糉葉發起了“進攻”!我又放了點糯米在漏斗狀的糉葉裏,嘴裏還哼着小曲,終於做好了,嘿,還可以!包了第十一個糉子時,我發現糯米餡快沒了,可我還包在興頭上呢,怎麼辦?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咦有了!冰箱裏不是還有蜜棗嗎?不如把它放在裏面濫竽充數?對,這主意不錯,於是我把剩下的糯米都用蜜棗做了餡。看着一個比一個像的糉子,真是開心極了!

爺爺把我包的糉子放在鍋裏煮,煮好之後,爺爺品嚐了一個,結果一咬居然咬到了糉子裏的蜜棗——核,把他老人家的一顆假牙給碰掉了!我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得了,可爺爺沒罵我,還誇我呢!說我有創意,我聽了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