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端午節的徵文精選

學問君 人氣:3.19W

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下面有本站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徵文精選,歡迎閱讀!

端午節的徵文精選

端午節的徵文精選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又到了賽龍舟吃糉子的時候。在這個熱熱鬧鬧的季節裏,我懷念起了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是木蘭溪上的一個小鎮,端午節的氣氛特別濃厚。家鄉的端午節是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的。家鄉過的端午節流傳的風俗:初一糕、初二糉、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賽龍舟。

糕是爲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麪粉或用米磨成粉發酵後加糖做成的,鬆鬆的、甜甜的,很好吃。

記得每年五月初二,母親都會從棕樹上砍下一朵棕葉,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腳上,順着葉子的紋路扯成一條一條的,末端還是連在一起的,用來捆糉子。洗好的糉葉和糯米端過來,還有調羹和筷子,一切準備就緒,就搬來小板凳開始包糉子。而我就在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纔能有糉子吃。看着一片片糉葉在母親靈巧的手裏神奇地變成一個個精緻的糉子。沒多大會的功夫,桌腳上就掛起來一串串精巧的糉子,解下來提在手裏沉甸甸的。就那樣提着棕葉的梗一併放進大大的.鍋子裏,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糉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開鍋,一股濃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撲鼻而來。

家鄉的端午節有吃螺的習俗,據說是小孩在這一天吃螺會變得聰明。螺這東西當時不昂貴,五分錢就能買一盎,村裏幾乎家家都買得起。初三這一天,賣螺的小販會滿村裏吆喝。小孩們向大人討了錢、買了螺後聚在一起吃;孩子們吃了螺,留下螺殼,就屋頂上扔,弄得舊瓦片喀啦喀啦作響,其樂無窮。

初四一早,大人就會叫小孩們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來插在門框上。大人們說這樣驅蚊蟲、能避邪。等插在門框上的艾草漸漸被風乾了,就成了藥。夏天村裏的小孩容易得脹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幹艾葉放在鍋裏煮。蒸氣冒出了一股好聞的香氣,在屋裏繞來繞去,冷卻後讓脹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時腫鼓鼓的肚子就會漸漸癟下來。

初五是過端午節的高潮。家鄉民俗認爲,五月爲惡日,懸掛艾葉如旗、昌蒲似劍,可驅邪除穢。每當五月五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晨去採帶露水蘭草、金銀花、鐵芒箕、番石榴葉、榕葉的“五味草”,當然還要在午時上井裏打一桶甘甜的清泉。這水,都是泉眼裏流出來的,沒有任何污染。在端午節這天,水最涼,喝起來也最可口,喝了這天的水,可以保佑一年健康。用“五味草”和“午時水”煮鴨蛋,剩下的水給小孩洗澡,換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龍舟。據說是水鄉蚊蟲多,用“午時水”洗澡可防叮咬。

端午節前,村裏的小孩都會纏着母親或祖母給打個“蛋兜子”。“蛋兜子”是用五色絲線結成一個精緻的網絡子。用“五味草”煮鴨蛋,會把鴨蛋染得黃黃的。裝進網絡子裏,掛在胸前衣襟的鈕釦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一圈黃漬。出門一碰上小夥伴,就把鴨蛋掏出來,對碰撞,誰的蛋殼先破了,誰就輸了,就剝了殼吃掉,有一種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小孩子對於雞蛋很感興趣,並不是因爲他們特別的喜歡吃,而是因爲他們特別的喜歡“鬥蛋”。帶上幾隻蛋,早早的來到教室,幾個一羣在課桌上拿蛋對撞,誰的蛋被撞破誰就輸了,好勝的小孩們玩得可開心啦。

龍舟競渡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羣衆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民間活動。我家鄉龍舟競渡據說也是爲了紀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端陽的下午,四鄉八鄰小孩們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着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岸上人頭攢動,翹首瞻望;溪面龍舟燦爛,一字排開;船隊服色分明,沿岸彩旗飄揚;一聲炮響,船如箭發。執旗手站在船頭,揮動令旗,助威吶喊;鑼鼓手敲起鑼鼓,節奏聲聲,扣人心絃;划槳手赤膊上陣,齊心協力,溯流奮進。競渡完畢,奪標龍舟披紅綢,插紅花,放鞭炮,搖頭擺尾繞江向觀衆致意,似英雄凱歌頗自豪……

離開家鄉好多年了,隔着遙遠的時間和空間我仍能嗅到那股棕葉的清香。妻子和我都 是從家鄉出來的,每年端午節,妻子也會用“五味草”煮一些鴨蛋,也會從市場買一點螺煮給女兒吃。現在,超市可以買到各種的糉子,有包紅棗蜜餞的、有包蛋黃果肉的;妻子也會包一些糉子,但我怎麼也吃不出母親包的感覺,怎麼也感覺不到端午節那個鬧烘烘的氣氛。

20多年過去了,我仍然懷念家鄉的故土,懷念家鄉的人——勤勞善良的人民,簡單而古樸,充滿生活情趣的人,永遠忘記不了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徵文精選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徵文精選

小時候,記得端午節是非常隆重的。 門口要懸一束艾葉、菖蒲避邪,節前一天還要緊閉門窗,拿鐵簸箕裝上蒼朮、白芷之類的在房中薰燃驅蟲;正日子的時候,每個小孩都在胸前掛上用絲線編織的蛋兜(我也會編的哦,不過現在記不得了,嘻嘻),裝個鹹鴨蛋,還在額頭、頸後點上雄黃,甚至泯一口黃酒。蛋要節後才能吃,小p孩們只能比比誰的鴨蛋大,誰的蛋兜漂亮,還撞來撞去看誰的蛋結實;比贏的自然興高采烈,比輸的當然不開心啦,心裏會偷偷恨恨地想:你的鴨蛋大,考試也吃鴨蛋;撞碎的只能眼淚汪汪跑回家去了;不過,小孩子的喜怒哀樂來得快去得也快,沒一會兒就煙消雲散了。

主角自然是糉子。早一個月,外婆就把寬窄整齊的糉葉泡在水中,然後把準備的豬肉肥瘦分開,切成小方形浸漬成醬油色,米也拌勻了。一桶糉葉、一鍋米、一盆肉、一堆麻線,外婆就坐在小板凳上包糉子啦:拿兩張糉葉並排整齊,折成漏斗狀,舀一勺米,夾一大塊精肉和一小點肥的,用米蓋上,手指捋平,糉葉翻來覆去包緊,再扯根線一頭咬在齒間,一頭繞幾圈紮緊,扣個活結就成了,乾淨利落。包出的三角糉、枕頭糉都邊是邊、角是角,絕不會散開,小赤豆糉更是連麻線都省了,直接把糉葉的末梢插入葉邊就結實了。那時,一大家子的人都住在一起,外婆要忙活好多天才夠大家嚐鮮。外婆包的肉糉是我最愛吃的,煮熟之後肥肉都化開了不會感覺油膩,糉子則鹹淡適中,糯而不爛,還有最解饞的肉。

那一年端午後三天,媽媽忍着陣痛生下了我,爸爸特意起了個別緻的單名:康熙字典上解釋爲“一種驅邪的草”,或許註定了我和端午的淵源吧。

當傳統越來越遙遠而被淡忘時,端午適時地作爲國定假日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兒子的牀頭已經掛上香囊,冰箱裏有媽媽送來的糉子和鹹蛋,明天週末,我要留出時間拿店裏買來的藥材薰一薰房間,回憶端午的味道,回憶童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