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關於端午節徵文(精選10篇)

學問君 人氣:8.79K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徵文吧,徵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寫徵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端午節徵文(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端午節徵文(精選10篇)

端午節徵文1

每當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吃糉子,我們家也不例外。當你在端午節的那一天走在大街上時,到處可以聞到糉子的香味。每到那個時候,我便會一口氣吃掉兩三個,可儘管那樣,我還是不知足地埋怨說:“如果天天都是端午節該都好啊!那我就可以天天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上個星期日早晨,我看見家裏的冰箱內有許多糉子,便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早飯吃糉子吧!“媽媽聽後,欣然同意了我的請求。

一會兒,媽媽讓我把糉子拿出來解凍,我拿出糉子仔細端詳着,糉子的外面穿了幾層軍綠色的大衣,衣服外面還繫了一根腰帶,呈三角形。這時,我就好奇地問媽媽,糉子是怎麼裹的?媽媽說道:“首先要把糯米浸泡在水裏,讓它膨脹,同時把蘆葉浸泡在水裏,這樣纔有韌性。過半個小時,把水全部倒掉,拿四五片蘆葉,捲成圓錐形,在裏面裝三勺左右糯米,然後用蘆葉將上面封閉,再用繩子緊緊地扎住,這樣,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便好了。”

不一會兒,糉子外面的冰塊就溶化了,媽媽在鍋裏倒了一些水,開啟了煤氣竈,等水熱了的時候,媽媽將糉子一個個的放到鍋裏,彷彿要讓它們洗一次熱水澡,糉子寶寶們好像也很樂意,乖乖地入了鍋。

大約過了十分鐘,糉子便可以吃了,我頓時感到香氣撲鼻,令我垂涎欲滴。

我拿出糉子,把其中最大的一個糉子的腰帶解開了,脫去了它的外衣。這時,一陣陣香氣沁人心脾,我真想咬它一口,可我還是拿給了爸爸,然後又剝了一個給了媽媽。他們都不停也稱讚說:“好吃、好吃。”最後我也剝了一個吃了起來,可真香,有糯米香、有花生香、有鹹肉香,還是蘆葉香。當我將一個吃完時,手上、臉上都沾有糯米,活像一個“大花貓”。

香,糉子可真香!明天我還要吃糉子。

端午節徵文2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它和“過年”、“中秋”並稱爲一年中的“三節”。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屈原是我國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是“楚辭”這種文體的創立者。屈原很愛國,他眼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在農曆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江邊,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人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還不見蹤跡,之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以划龍舟比賽來紀念屈原。百姓們還拿出準備好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人們認爲讓魚蛟蝦蟹吃飽了,它們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

這就是端午節爲什麼要賽龍舟和吃糉子。端午節這天,南京人會在門前掛上艾葉、菖蒲除穢驅邪,用滴了雄黃酒的清水洗眼睛等等。還要吃糉子、綠豆糕,兒童頸項上要掛五色絲絡,絡中裝鹹鴨蛋。南方人主要吃“五黃”,而南京人卻吃“五紅”,指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黃鱔。關於“五紅”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天,“五毒”:蛇、蜘蛛、蠍子、蜈蚣和壁虎,它們在端午時來到人間,剛到一戶人家門口,就聽見女主人說:“快吃,這是油炸五毒。”五種毒蟲聽了這話,大吃一驚,看見桌上有五道紅紅的菜,五毒以爲是它們的血,嚇得魂飛魄散,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南京人在端午節吃“五紅”是爲了嚇走“五毒”。

端午節徵文3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我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有意義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是開始,“午”是最熱的時段,端午節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段開始的節日。這個時期,“五毒”最活躍,人們爲了去除毒性,保持身體健康,每當端午節到來的時候,民間有很多習俗:吃糉子、扎五彩繩、賽龍舟、掛艾蒿、喝雄黃酒,因此這個節日又叫除病節。這些民俗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秦國大舉進犯楚國,楚國士大夫屈原給楚王提出很多保家衛國的建議,但楚王聽信讒言,不採納屈原的建議,還將屈原打入牢獄中。後來屈原被流放,流放期間,當他看到楚國的江山被秦軍佔領時,他悲痛欲絕,投汨羅江而死。屈原的愛國精神深深的感動着老百姓,老百姓爲了使魚蝦不吃屈原的屍體,就向江裏投米團,當時屈原投江的那天正是端午節,後來演變成人們吃糉子的習俗,以此來懷念屈原。

扎五彩繩是爲了驅走疾病。傳說端午節時人們把五彩繩戴在手上,把疾病吸走,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就要把五彩繩扔掉。這些常識大家一定要記住喲。

掛艾蒿是爲了驅趕蚊蟲。天熱容易滋生蚊蟲,古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認識到艾蒿能驅走蚊蟲,於是大家紛紛在自家掛滿艾蒿。現在驅趕蚊蟲雖然不再用艾蒿,但人們仍然以這個形式來傳承這個習俗。

端午節是有意義的節日,我們要傳承發揚光大。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關於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請大家自己去探索吧。

端午節徵文4

星期天,我看見奶奶在籃子裏擺弄黑豆。我問奶奶這是哪種豆子,奶奶告訴我這是蠶豆。奶奶還說:端午節就要到了。根據習俗,成年人和小孩應該喝雄黃酒,吃油炸蠶豆來辟邪。

我茫然地盯着我的祖母。奶奶似乎明白了一些事情,慢悠悠地告訴我一些關於端午節的知識: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結束,也就是開始。每個月有三個五天,即第五天、第十五天和第二十五天。所謂的端午節是指前五天。

端午節有一個特殊的含義。這是一個民間年度國家健康節。這一天,人們打掃庭院,掛艾草,掛菖蒲,喝雄黃酒驅蟲藥,消除疾病。這實際上是一種自覺的防疫措施和人們的良好習慣。這些活動反映了我國疾病預防和衛生的優良傳統。這些與日常保健相關的習俗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科學的。

然而,我從課外書籍中看到,端午節的含義是屈原偉大的愛國精神。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大臣。由於敵人的反戰策略和朝廷中奸臣對他的無恥誹謗,屈原遭到了君主的冷落和流放。然而,屈原的愛國主義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反而變得更加強烈。當屈原聽說國家淪陷了,他又氣又無奈地投河自盡了。

幾千年來,中國人民一直懷着深厚的感情懷念屈原。在我看來,屈原關心國家和人民的愛國精神和他堅定不移的忠誠,是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團結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他深深地感動了我和幾代中國人。作爲一名中學生,至少,我現在必須努力學習。只有當我長大了,我才能振興中國,成爲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端午節徵文5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的節日之一。在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因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爲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羣吃了米而不吃屈原身。後世延續爲傳統,漸漸演化成端午節。

今天,我和奶奶一起包糉子。我把糉葉弄成三角形體,然後,奶奶放一些糯米、豆子、花生……再包裹起來,我和奶奶配合可好了,奶奶包完一個,我立刻把另一個三角形體的糉葉傳給奶奶。就這樣,我們不一會兒就包完了。綠油油的糉葉包着雨點那麼的米、露水那麼大的豆子、玻璃球那麼大的花生,好看極了!剛包完,我就迫不及待的要煮糉子,我等啊等,怎麼還沒有煮好呢,奶奶說:“得三四個小時才能煮好”。我驚訝的說:“要煮那麼長時間呢,真想馬上就能吃上香噴噴的糉子!”奶奶說:“彆着急,是急不來的,糯米比較難煮,糉子必需煮熟了,才能好吃”。這個等待的時間總是那麼漫長,等的花了都要凋謝了,我一直在看錶,表上的分針爲什麼走得那麼慢,等啊等啊,終於時間過了三個小時,我就急着讓奶奶拿出了一個,先讓我嚐嚐,結果,糉子裏面還有個硬心呢,雖然還沒有熟,但我已經聞到糉子的香味了,青青的味道,太好聞了,更是好吃啊!又煮了將近兩個小時糉子才煮熟。

剛出鍋的糉子端上了桌,我剝開糉葉,立刻聞到了糉子的香味和糉葉的清香,我大口大口地吃着香香的、甜甜的糉子,奶奶笑着說:“你慢點吃,沒人跟你搶,可別囫圇吞棗,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一樣,嘗不出味道一口就吞了!”

吃着自己的勞動成果,感覺好極了,這個端午節過的特別有意義!

端午節徵文6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大家都很開心,又可以吃到香甜美味的糉子,可以看到精彩絕倫的龍舟比賽了。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的。我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殺後,人們害怕魚來吃屈原的屍體,就包了“糉子”扔進河裏給魚吃。

從那時到現在,我們一直都未改變這樣的習俗。說到包糉子,這可絕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洗淨糉葉,把糉葉包成像蛋筒的形狀,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糯米,再封好口,最後用繩子捆緊。蒸過糉子後,會聞到一股噴香的味道,再拆開糉葉香味就更濃了。糯米吃到嘴裏是綿軟的,使人很舒服。

這時候,一邊觀看龍舟比賽是極好不過的事情了。比賽拉開了帷幕,龍舟如同一條條不受控制的“野龍”,飛似的衝向終點。隊員們很興奮,飛快地划動着船槳,但節奏很整齊,與鼓點密切地配合着。隊員們的臉上寫滿了勢奪第一的決心,都咬緊牙關,一刻也沒有放鬆。成績很快就出來了,勝利的隊伍在興高采烈地歡呼着,而不幸落敗的.隊伍自然是有些沮喪。但是無論怎樣,這種勇於奮鬥的體育精神是值得肯定與讚揚的!

端午節有很多特殊的意義,不僅僅是爲了紀念屈原,更是先輩們希望我們將包糉子這項技藝傳承下來,希望我們擁有划龍舟的體育精神!現在,很多人似乎都已淡忘怎樣包糉子和划龍舟,但是這傳承的事是需要我們去做的,做得好與壞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有沒有認真去做了。

或許幾百年後,人們看不到龍舟比賽也吃不到糉子了,但我們得記住中國曾有過這樣一個節日以及它弘揚的精神。

端午節徵文7

光陰似箭,一轉眼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已來臨。我高興得又蹦又跳,因爲這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可以吃到香甜的糉子和玩比賽龍舟等。

早晨,我一起牀就聞到一股清香,於是連忙跑到廚房。一看原來是媽媽在包糉子。我也想包,於是媽媽告訴我,首先糉葉要洗乾淨,在熱水裏泡軟。再準備好食材,將自己喜歡的餡煮得香噴噴的,然後把餡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做好的餡放在圍攏成窩的糉葉裏,把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之後把包好的糉子放在鍋裏用猛火煮。大約五六小時就可以了。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待的揭開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來的糉子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說起端午節的由來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古時侯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爲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小人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閒事,天天在皇帝面前說屈原壞話,慢慢的皇帝相信了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邊疆去。屈原本抱着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來到了汨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着悲傷歌。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着大石頭跳河自殺了,附近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划着小船去救,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沒有屈原一點蹤跡,大家很傷心,把竹筒子裏的米撒進河內,就算獻給屈原。也讓魚蝦等飽了肚子,就不傷害屈原身體了,後來他們把盛米飯的竹筒子改爲糉子,劃的小船改爲龍舟。

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爲詩人節,這就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徵文8

提起端午節,或許人們會立即想到糉子、想到鹹鴨蛋。但對於我,端午節卻有着特別的、難以名狀卻永生難忘的味道。

佳節意味着團圓。從小到大,每一個節日都是一家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一起分享媽媽親手包的餃子、親友送來的月餅、奶奶精心醃製的鹹鴨蛋,還有全家合力製作的糉子。一年又一年,我們重複着這樣的方式,平淡中蘊藏着幸福的味道。

升入初三,中考在即,複習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在書山題海中奮力拼搏的我們早已無暇顧及什麼節日。每一天都以同樣緊張和忙碌的步調匆匆走過。端午前一晚,宿舍裏不知哪位細心的舍友說:“明天是端午節吧?”這才恍然記起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佳節。望着窗外無邊的黑夜,想起了以往和家人共度端午的情景,想起了那香噴噴的美味糉子。可明天,這一切都只能化作濃濃的思念,心中充滿了失落和惆悵,久久無眠。

第二天早早來到教室,驚訝地發現每個人的桌子上都放着糉子和雞蛋!啊!我猜到了!是老師爲每位同學準備的。全班四十幾個同學,這麼多的糉子,老師要包多久啊!我雙手捧起這還帶着溫度的糉子,輕輕地剝開,裏面是白白的糯米,還有兩個大大的紅棗。一口咬下去,香香甜甜,加之棕葉淡淡的清香,讓人回味無窮……

看着老師佈滿血絲的眼睛,想必她昨晚沒有休息好吧。我知道,老師是想讓我們感受和家裏一樣的歡樂與溫暖。我真的感受到了,小小的糉子裏滿載着愛的味道。

也許,每個人對各種節日的不同味道都有着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深刻記憶。而這種體會和記憶,不僅僅源於各種節日食品的美味,更是源於摻雜其中的某種情感。就像這端午的味道,那是清清的棕葉香、濃濃的紅棗甜、淡淡的感動和深深的師生情。

端午節徵文9

聽說端午是用來紀念屈原投江自盡,爲了不讓江中的魚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人們像江中投糉子,所以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原來端午節還有這樣一段來歷啊!記得去年,我就體會到了端午的快樂。

端午節前幾天,我看見媽媽正在包糉子,心裏也手癢癢,也想學學包糉子。媽媽告訴我,包糉子首先要把糉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蜜棗做餡,將蜜棗餡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糉葉摺疊,圍一下,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包出棱角。然後把蜜棗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最後把糉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看着媽媽靈巧的手在那左搖右擺,我也手忙腳亂地開始了,只見我這邊折折,那邊疊疊,就是包不緊。好不容易把糯米裹進糉葉裏去了,紅棗又放不進去了。最難的還在最後的程序,糉子包得好不好看,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我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差不多都揉成一個圓糰子了。媽媽看我的糉子還不禁發笑:“這就是沈大廚的‘傑作’,細線都系哪了啦?”唉,這個世上爲什麼就沒圓糉子呢?看着媽媽做的糉子寶寶我真是口水直流啊!

我終於可以吃上我自己包的糉子了!當然,等糉子熟是件漫長的事,一般要用大火煮,煮40-50分鐘才能吃上熱騰騰的糉子。終於看到糉子寶寶露面了,我趕緊剝開糉葉,拿筷子加了一個,哇,好美味啊,我還專門撒了一些糖,更加好吃了,蜜棗在裏面讓糉子變得很甜!那年端午節,我吃到了自己親手做的糉子,心裏真的很甜蜜。

去年的端午節我的糉子做得不好,眼看今年的端午即將來臨,今年我還要包,爭取讓家人吃上既美觀又可口的糉子,也讓我這個端午過得更有意義!

端午節徵文10

我的家鄉在江蘇南通,這是一個富饒的魚米之鄉,而端午節,是我們家過的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逢節日,我們家裏都緊鑼密鼓地準備着。

在端午節的前兩個星期,我的外婆就開始包糉子了,有肉糉子、赤豆糉子、紅棗糉子、蟹黃糉子等,因爲我最喜歡吃白米糉子,所以外婆包了很多白米糉子。每當我在端午前夕到外婆家時,都能看到外婆包糉子的身影,外婆用她靈巧的手,包出了一個個有棱有角的糉子。等到了端午節那天,外婆總是拿出熱騰騰的白米糉子給我,讓我吃得滿嘴清香、念念不忘。

端午節那天,最重要的就是看賽龍舟了!那一天,原本寧靜平和的濠河變得人聲鼎沸,岸邊擠滿了人,我和媽媽也趕到了濠河邊,一睹龍舟的風采。傳說賽龍舟這個習俗是因爲屈原投江而來的,所以人們一直銘記着他。

上午九點,龍舟大賽正式開始!隨着裁判的一聲令下,鼓聲震耳欲聾,所有的龍舟選手一齊用力划槳,頓時,水花四濺,喊聲此起彼伏,岸上的人也十分激動,紛紛大聲吼道:“加油!加油!”沒過多久,一支龍舟隊就以到達終點,岸上的人歡呼着,划龍舟的選手也用力拍打着水面,來表達自己的激動之情。來了!來了!我期盼的江蘇隊終於來了!他們劃的是1000米的長度。裁判哨聲一響,江蘇隊就像一支利箭衝向終點,水面像剛剛被刀劃了一下,傷口難以癒合。幾十秒後,江蘇隊就大幅度領先其他選手,我激動得吶喊着,嗓子早已變得沙啞。最後,江蘇隊一舉奪魁,奪下了冠軍,我爲他們引以爲豪!

端午,早已不是一種節日,一種習俗,其實啊,端午的這種精神早已深入我的心中。就像那熱氣騰騰剛出來的糉子一樣,那種撲鼻的香氣,早早便沁入心田,縈繞在口耳之間,代代相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