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徵文民俗文化

學問君 人氣:2.49W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衆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衆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本文是小編精心編輯的,希徵文民俗文化望能幫助到你!

徵文民俗文化

徵文民俗文化篇一

彝族認爲,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爲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夥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鉅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覆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透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着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爲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爲,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纔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植樹民俗文化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爲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踏青民俗文化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蹴鞠民俗文化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徵文民俗文化篇二

晨起的第一聲雞鳴把我從夢鄉中喚醒,拉開緊閉的窗戶,一股清涼的'空氣迎面吹來,屋外的小樹林裏有那尚未遷徙的鳥喳喳的鳴叫,這一切讓我沉醉在富有民俗傳統的鄉村氣息中。

今日的民俗文化似北方樹林的鳥兒一樣難覓,它被汽車的鳴笛聲堙沒,它被各家各戶緊閉的門鎖住,它在點的時代漸漸消失了蹤跡,我尋找着這冬日北方的候鳥,不經意間發現我鼻下縈繞着它純樸的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除夕的夜晚,打破了冬夜的沉寂,爆竹聲不斷,煙花點綴着漆黑的夜空,屋內各家各戶都吃着豐盛的年夜飯,共同等待着新年鐘聲的敲響,女人們索性不睡了,連夜包上好幾盤的餃子,年紀稍大的帶着像我這樣補水的孩子在一旁疊金元寶,然後夜深了,四周爆竹聲也似識趣,漸漸停止了,愛鬧的孩子也累了,鑽進了暖和的被繡着喜字的大紅綢緞被子裏,女人們不再拉家常,加緊了手中的活兒,桌上的老式擺鐘靜靜的搖擺,桌前的老人用手扶了扶鼻樑上的老花鏡依舊疊着金元寶。

時間凌晨4點,爆竹聲再次佔領了整個鄉村,女人們打了個哈欠伸了個懶腰將包的餃子送到了大鐵鍋裏,拉着風箱,老人端着滿鉢的金元寶走到神像的貼紙前虔誠的跪下,手中用蠟燭引燃了鉢中的金元寶,眼中閃爍着新年的喜悅,孩子們被爆竹聲吵醒開始哭鬧,大人們成羣結伴各家各戶串門拜年。

我是親眼看過他們是怎麼拜年的,走在前面的往往是家中的長子,手裏捧着女人們連夜做好的餃子挨家挨戶給村裏的長輩拜年,他們少的三五人一羣,多的十幾人一夥,走進正屋,雙膝跪下,兩手作揖,然後寒暄幾句,把餃子留下又前往下一家,4點多到7點多才漸漸不再有人來,孩子到爸爸媽媽手裏,有的孩子稍大了,自己可以儲存壓歲錢,年紀小的孩子投向羨慕的目光,看着屋外的眼花默默地期待快快長大,自己儲存壓歲錢。

今日座座高樓平地起,一人一家小蜂室,下班回家後個子飛回各家後,大門緊閉不相往來,這就是城市化帶給我們的。

鼻下民族文化的氣味似乎漸漸淡了一些,可愛的現代人,此刻你們的重擔既是傳承這份淳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