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端午節主題徵文範文600字(精選12篇)

學問君 人氣:2.2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徵文吧,透過徵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徵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主題徵文範文600字(精選12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主題徵文範文600字(精選12篇)

端午節主題徵文600字1

“五月五,糉飄香,插艾葉,掛荷包”。在無數孩子盼望中扳着指頭數了無數次後,端午節終於來了。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提起屈原,相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雖然屈原已經去世了很久,但是,我們應該學習他那愛國精神,這樣,纔是真正讓他永遠活着!

有一種精神,是屈原精神,它可以讓我們的國家更爲強大,讓每個人都可能成爲偉人。放眼全中國,雖有人不具備愛國情懷,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將屈原當作學習的榜樣,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了對祖國懷有深深的愛。從精神意義上來講,有沒有屈原這個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給我們這種屈原精神,這種愛國情懷!屈原留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有無數詩詞,還有他那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而在端午節與姐姐的嬉戲更是引發了我的思考。

在吃過了糉子以後,我和姐姐便壓不住孩子好玩的天性,吵着要出去玩。而出去了,卻又感到沒什麼可玩的了。姐姐提出了唱歌,我們便一起唱起來。

一唱歌,我便有些害羞。就我這五音不全長時間只聽《斯卡博羅集市》的人怎麼跟得上姐姐們那潮流的步伐呢?在默默聽姐姐唱很久後,姐姐終於體諒我,問:“萌萌你會唱啥?一起唱。”於是,我就害羞的起了個頭:“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雖然姐姐們都很驚訝的盯着我,但是她們還是跟我一起唱了起來。接下來,便是少先隊員隊歌。與姐姐一起無憂無慮的唱歌,我真的感覺無比快樂,彷彿整個人都被洗刷了一遍,什麼都不想的唱着,彷彿我從出生以來只做過唱歌這一件事情似的,這種專注的感覺真的很美好。

如果屈原知道今天的人們是如此幸福,他一定會很高興的吧!

端午節主題徵文600字2

同學們,本週的星期四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了。你們是否知道我國傳統端午節是幹什麼的嗎?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五節。民間最流行的叫法是“五月節”與“棕子節”,爲什麼叫端午節呢?原來,“端”在這裏就是開始、開頭的意思。“五”與“午”在古代是可以通用的。因此五月的第一個逢五日就叫“端午節”,也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隊伍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是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主題徵文600字3

今年端午節,我過得十分快樂、充實,在家裏我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忙奶奶包糉子,所以我覺得這一年的端午節十分有好處。

早上,我奇蹟般地起了一個大早,發現奶奶在包糉子,我走上前去問:“要我幫忙嗎?”奶奶笑眯眯地說:“如果你實在要幫也能夠。”我十分開心,搬了一個小椅子坐在奶奶身旁,只見奶奶很熟練地把蒸煮過的糉葉拿在手裏圍成一個半圓錐形,把淘過的糯米灌入糉葉裏,迅速地裹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漂亮的糉子完成了。我不禁問奶奶,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奶奶說:“包糉子、賽龍舟、做香嚢,還有喝一些黃酒啊,吃“紅”啊……”“哇!有這麼多”我大叫起來,奶奶一臉笑意地說,我再給你講講包糉子的由來吧。”

五月初五,在楚國即將滅亡之時,屈原就是個十他愛國的文人,見到自我的國家即將滅亡,就飲下了最後一杯酒跳入汨羅江自盡了,人們爲了紀念他把糉子扔入江中爲的就就是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同時還每年在江河裏舉行隆重的賽龍舟。就這樣人們代代相傳,端午節就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我聽得十分入神,然而原先端午節還有這樣一個不簡單的故事。糉子包好了,滿屋都就是糉葉的香味,今年的糉子,奶奶包了兩種口味,有紅豆蜜棗味和鹹肉味的,儘管我沒有成功的包好一個糉子,可就是我幫奶奶做了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所以當我剝開糉子,深深地聞了一下這裹着糉葉香氣的糯米糉子,咬下一口滿口香氣感到真就是好吃,因爲這個糉子裏有我勞動的一份噢!

這個端午,讓我足實長了知識,讓我真正體會了這一年的端午節就是一個“濃情搞笑端午節”。

端午節主題徵文600字4

難忘的端午節。小學五年的學習生涯中,發生過許多令我難忘的事情,最讓我難忘的要屬四年級的那次端午節了。

今天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的。每當到了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草、香袋和在孩子的身上寫“王”字,這是爲什麼呢?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原來這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知道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後,他們抱着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後,就往裏面扔糉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糉子。所以就有了吃糉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糉子扔進江裏,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那在家門口掛艾草和菖蒲,還有掛香袋和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又是怎麼回事?原來是因爲古時候沒有蚊香,花露水和紗窗,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可以防止蚊子、蟲子來咬。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喝雄黃酒是爲了讓蛇不來咬,就又有這個習俗了。

這時媽媽叫我吃糉子。糉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糉葉,裏面就是香噴噴的糉子了!真像一個糉子精靈披着一件綠色的棉襖呢!我要開始吃糉子了,我一口咬下去,啊,糉子真好吃啊!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裏,使人陶醉了。我真喜歡糉子呀!可是當我一想起屈原便有一種辛酸。

這個端午節我知道了屈原爲了國家不惜犧牲自己,我也要想像屈原一樣,做一個愛國的人!將來未國家做貢獻的人!真是一個令我難忘的端午節呀!

端午節主題徵文600字5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可就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之後,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十分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然後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之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然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能夠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就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愛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十分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主題徵文600字6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這天,我們穿着老師發的校服,前往一個離學校很近的中西餐廳——富蘭城堡。

第一個環節“端午憶屈原”開始了。大屏幕上面寫着“濃濃端午情,悠悠艾草香”。接下來老師介紹了端午節的相關知識以及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主要事蹟及主要作品。作品主要是《離騷》、《天問》、《九歌》和《懷沙》等。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如賽龍舟、包糉子、飲雄黃酒、懸艾葉菖蒲、懸鐘馗像、掛荷包、栓五色線和給孩子塗雄黃等等。

然後第二個環節開始了。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個沒有裝香料的空香囊袋。紅色代表熱情,力量和勇氣。他它可以增強疫力和吸引力。綠色代表自然之母的顏色,它幫助你在學習生活中更加的謹慎細緻,朝着你心裏的目標不斷的努力前行。我輕輕下位,把香囊遞給了我的媽媽。只見媽媽一大把,一大把地把艾葉放進香囊袋裏,直到裝滿,繫上一個蝴蝶結,戴在了我的脖子上。

接下來是第三個環節“系藍絲帶”。我把藍絲帶系在媽媽的左手腕上。藍絲帶代表着感恩、鼓勵、關懷和愛。

第四個環節是“誦經典”。透過大聲誦讀屈原的作品,我內心真佩服,他真是厲害呀。

終於到了第五個環節,快樂尋寶。當老師說完開始後,全部的學生都衝了進去。有的像大猩猩,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強盜。四處搶免單券,我找到了一張免單券。帶着它去回答問題。問題真簡單,問的是“端午節是在什麼時候?”我的回答是“五月初五”。

透過這次活動,我對屈原有了更高的.認識。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像屈原一樣,愛家愛國,忠貞不二。

端午節主題徵文600字7

我國有個起源於春秋戰國的節日,叫端午;我國有個防疾病的節日,叫端午;我國有個運動的節日,叫端午!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歷史十分悠久,傳承了幾千年!

關於端午的來源,人們有許多說法,但其中流傳最遠、史書也有明確記載的就是爲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本來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因爲當時的國君十分昏庸無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秦國又蠢蠢欲動,準備攻打楚國。屈原向國君進諫,卻被罷了官,放逐到了鄉村。後來秦軍攻破了楚國國都,楚國滅亡了。屈原聽到消息後,悲痛欲絕,在自己生活下的茅屋裏寫下《懷沙》後,望着楚國國都,向滾滾的汩羅江中跳去。大家見了,有的拼命打撈,有的用糉葉包着糯米往河裏扔,還有的在用雄黃驅趕蛟龍。爲了紀念他,人們把這天叫端午節。

端午節是春夏交際之時,蚊蟲衆多,疾病易發。所以,每到端午,人們都要驅五毒、吃五黃、插艾草、菖蒲。大家還會從街上買來蛋,把它放進鍋裏和艾葉一起煮,把蛋吃掉後,再用煮蛋的水洗臉,傳說一年也不會被蚊蟲叮咬。小孩兒還會把自家煮的蛋拿出來,和鄰居玩“碰蛋”,看誰的蛋結實。贏家據說一年都不會被病魔困擾!

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會組織去划龍舟。江邊聚滿了人,他們瞪着眼珠子,不停地喊着“加油加油”,爲龍舟上的人吶喊助威。而龍舟上也擠滿了人,他們雙手拿着漿,使勁地劃啊劃。當有一隻龍舟最先劃到終點時,觀衆就會熱烈地鼓起掌來,有的甚至跳了起來。整個場面熱鬧非凡,充滿了喜悅!

這就是端午節,這就是我國的端午節!我愛端午!

端午節主題徵文600字8

再過幾天就是我們的傳統佳節——端午節了。說到端午節,大家就會想到糉子。在很多城市,“糉子節”成了端午節的代名詞,以爲端午節就是吃糉子。說到端午節,很多媒體都宣傳這是一個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其實,以上兩種說法都忽略了端午節的文化內涵。爲什麼我們會不知道一個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真實文化呢?爲什麼反而是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等洋節在國內大行其道呢?原因很簡單:因爲長期以來,傳統佳節在國內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05年,韓國“搶”了我們的端午節,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入選爲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名錄,這纔給我們帶來了衝擊,帶來了反思。早在春秋,端午就是一個多民族的節日,除漢族外,還有滿、蒙、藏、苗、等約28個少數民族慶祝這個節日。後來才慢慢傳入了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當然,端午節的精神內涵也遠遠不止是吃。

在端午節的活動中,自古以來就有了賽龍舟,用五彩絲纏糉子、纏手足腕,包米糉,採插艾葉,塗飲雄黃酒,調製硃砂酒,採集露水洗眼睛,採多種草藥,人身上及屋內各處懸掛香包等等,以上這些都告訴我們最早端午節是防疫祛病、避瘟驅邪、祈求健康長壽的一個節日,它寄寓了人們平安和順的美好心願。後來,才漸漸加入了紀念地方性名人的內容,例如長江中游湖南、湖北楚地紀念屈原,長江下游江浙吳地端午節紀念伍子胥或紀念越王勾踐及孝女曹蛾。

同學們,一個國家的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與靈魂。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一起來重視並過好這個防災祛病、祈求健康長壽的傳統節日,恢復它的文化內涵,讓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珍惜我們的端午文化。

端午節主題徵文600字9

五月初五,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每到這一天,熟悉的兒歌總會迴盪在耳畔:“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過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糉子要在端午的前一天下午包好。糉葉、竹葉還有裹糉子的菖蒲葉子要在鍋裏煮一下。煮好的葉子不再青翠欲滴,而是變得結實柔韌。單是糉葉的香味就已經讓人垂涎三尺了。

媽媽會包多種口味的糉子,糯米餡的、鮮肉餡的、蜜棗餡的、麥仁餡的、紅豆餡的……有時媽媽還會包雜糧餡的,就是各種米、各種豆、各種乾果混合着包在一起,五顏六色的,像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心靈手巧的媽媽包起糉子來是又快又有型,左手託着糉葉,右手撈起一把米,放在糉葉中間,箬葉的,媽媽會包成“磚頭形”、“元寶形”,竹葉的,媽媽會包成“三角形”都用細長的菖蒲葉子纏得結結實實的,這樣煮出來的糉子纔會緊緻有彈性。

糉子要在大鍋裏煮一夜。

端午節的早晨,會早早的被媽媽叫醒,媽媽要在我的手腕上裹五絲,就是用黑、白、紅、黃、綠五種顏色的絲線編織而成。洗臉水是媽媽煮糉子的水,褐色的、散發着糉子的香味,洗完臉上滑滑的。

待媽媽開啟鍋蓋,滿屋都瀰漫着糉子的清香,讓人聞了禁不住口水直流。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糉子葉,撒上白糖,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甜甜糯糯的,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每每這時,媽媽都會給我講屈原的故事,而我總是百聽不厭,懷着對屈原的敬仰,咀嚼着分外香甜的糉子,我更加喜愛端午節了。

端午節主題徵文600字10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我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有意義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是開始,“午”是最熱的時段,端午節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段開始的節日。這個時期,“五毒”最活躍,人們爲了去除毒性,保持身體健康,每當端午節到來的時候,民間有很多習俗:吃糉子、扎五彩繩、賽龍舟、掛艾蒿、喝雄黃酒,因此這個節日又叫除病節。這些民俗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秦國大舉進犯楚國,楚國士大夫屈原給楚王提出很多保家衛國的建議,但楚王聽信讒言,不採納屈原的建議,還將屈原打入牢獄中。後來屈原被流放,流放期間,當他看到楚國的江山被秦軍佔領時,他悲痛欲絕,投汨羅江而死。屈原的愛國精神深深的感動着老百姓,老百姓爲了使魚蝦不吃屈原的屍體,就向江裏投米團,當時屈原投江的那天正是端午節,後來演變成人們吃糉子的習俗,以此來懷念屈原。

扎五彩繩是爲了驅走疾病。傳說端午節時人們把五彩繩戴在手上,把疾病吸走,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就要把五彩繩扔掉。這些常識大家一定要記住喲。

掛艾蒿是爲了驅趕蚊蟲。天熱容易滋生蚊蟲,古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認識到艾蒿能驅走蚊蟲,於是大家紛紛在自家掛滿艾蒿。現在驅趕蚊蟲雖然不再用艾蒿,但人們仍然以這個形式來傳承這個習俗。

端午節是有意義的節日,我們要傳承發揚光大。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關於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請大家自己去探索吧。

端午節主題徵文600字11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因爲古代楚國被滅掉後,楚國大詩人屈原因爲國家被滅,在該日抱石跳淚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誌,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所以纔會有端午節,端午節通常有插艾葉,賽龍舟,佩香囊,吃糉子的習俗。我在每個端午節,都會插艾葉,佩香囊,吃糉子,但我唯獨沒有看過賽龍舟,在這個端午節,我去看了賽龍舟。

到了那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龍舟招景的河面,首先聽到的是鑼鼓喧天的鑼鼓聲,其次聞到的是得飄十里的龍船餅的味道,真是讓人心清氣爽啊!一條條來回遊動的龍船彷彿就是天上的天龍在現,現江就是一條天上的銀河分支,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天上的事銀河上,龍船就是一條條飛龍,令人應接不暇。我還發現了劃龍船的人沒有一個是穿着鞋子的,問當地的人才知道,穿鞋子划龍舟,是一種不尊重屈原,不尊重龍船和端午節的表現。據我瞭解,賽龍舟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如在淚羅江畔,年年龍舟競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擡着龍頭,在屈原像下,叩拜,弔唁,以糉子,包子,酒水等祭尊。然後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繫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高爾夫龍頭扛到江邊洗澡,洗完後將龍頭安於船首,這纔開始賽龍舟名日“下水”。上岸送神,稱作“撥龍頭”。在賽龍舟時,有一條黑色的“小龍”劃得特別快,彷彿是真龍在現,它一出來,一下子就把其它幾條“龍”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沒有一條“龍”的速度能比它快!

快樂又美好的一個上午不知不覺的過去了,但我想我不會忘記這次端午節,因爲這次端午節我去看了人生中第一次划龍舟。

端午節主題徵文600字12

“浴蘭包糉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當日楚王憎逆耳,隨將一國殉靈均。”就在幾天前,端午節悄然而至。這時,每家每戶都在包糉子,吃糉子,走在大街上都能聞到糉子的陣陣清香。每當我聞到這種香味,思緒就會飄回我小時候在家鄉過的那次端午。

那時的我還只是一個小男孩,聽到端午節可以回到家鄉,瞬間開心得一蹦三尺高。經過幾個小時的行程,我們終於回到了老家——湖南。我們剛到時,其他長輩已經開始做糉子了,我立馬跑過去嚷嚷着也要做。他們無奈,只好讓我跟着他們依葫蘆畫瓢捏了一個出來。原來,做糉子的步驟可不簡單,一個糉子要從糯米開始,再與餡混在一起翻炒,就連包糉子的糉葉也要挑選最好的,這些麻煩的步驟我哪會耐心去做啊,馬馬虎虎做了一個就去聽曾爺爺講故事去了。

聽故事聽了一半,曾爺爺突然要給我們介紹端午節的來歷,這個可新鮮啊,我和其他小夥伴們都瞬間來了精神,耳朵都迫不及待地豎了起來。原來,就像是開頭詩中所說的一樣,在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屈原,他一心爲了人民,受百姓擁戴。只不過楚國國君並不採納他提出的政策,屈原鬱郁不得志,最終跳河自殺。而當地的百姓爲了不讓屈原被魚吃掉,便用糯米做成團投進河裏餵魚,也就形成了今天的端午節的糉子。

聽完曾爺爺的故事,糉子也都快做好了,開餐!等家裏長輩們動筷之後,我便開始狼吞虎嚥,大快朵頤,碗裏的糉子瞬間被清理乾淨,此時我已經滿足地靠在椅背上了。

現在,我們什麼時候都可以吃到糉子,但是,就像春節的餃子一樣,只有端午節的糉子最香,因爲那是中國的傳統。而在每一個端午中,那次端午的糉子是我記憶中最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