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幼兒培訓>

蘇武傳教學設計

學問君 人氣:8.88K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蹟,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蘇武傳教學設計,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蘇武傳教學設計

  【1】蘇武傳教學設計

一、匯入

1、欣賞歌曲《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羣漢關飛。白髮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這是一首廣爲流傳的民歌,歌曲裏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成爲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現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

2、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堅,東漢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就能作文誦詩賦,長大後博覽羣書。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爲中護軍。後來,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於獄中,時年61歲。那時,《漢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寫成,後由妹妹班昭和馬續補寫而成。

家庭:父親,班彪;弟弟,班超(投筆從戎);妹妹,班昭(續寫《漢書》)。

作品:史書有《漢書》(《前漢書》);辭賦有《兩都賦》;詩有《詠史詩》。

性質:《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體斷代史,是古代傳記文學名著,其中還收錄了西漢大量的辭賦和散文,有總集的性質。

內容:記錄了從漢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間229年的歷史,共100篇,分爲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

3、《漢書》的價值

史學價值:作者能尊重客觀實際,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讚揚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對人民的同情。

文學價值:敘事詳明,詳贍嚴密,語言典雅繁複,富於文采,有駢體傾向,對後世散文發展影響很大。

4、蘇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漢民族興起於戰國時期,強盛於秦末漢初。秦漢之際,匈奴貴族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文帝、景帝時代,漢一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一朝力量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解除匈奴對漢一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二、理清情節脈絡,給各部分添加小標題

第一部分(1):敘述蘇武的出身,奉命出使匈奴。

第二部分(2~3):敘說蘇武及其屬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蘇武臨變時的表現。

第三部分(4):面對威逼利誘,蘇武不動聲色,斷然拒絕,並痛罵衛律。

第四部分(5~6):記述蘇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折磨和艱苦的經歷。

第五部分(7~8):李陵勸降蘇武遭失敗。

第六部分(9~10):漢匈和親,蘇武終回漢朝。

學生自讀課文或聽錄音朗讀,然後再細讀課文,根據情節發展的脈絡,爲各個情節階段添加小標題。小標題儘量準確概括情節變化,並儘量展現人物性格特點,同時注意語言的通順凝練。

【參考標題】

(一)按六部分劃分擬寫的小標題

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2、虞常謀反,禍及蘇武

3、衛律逼降,蘇武不屈

4、流放北海,杖節牧羊

5、李陵勸降,完全失敗

6、蘇武歸漢,名垂青史

(二)不按六部分劃分擬寫的小標題

1、出使匈奴,單于受禮

2、緱王謀反,禍及漢使

3、捨生取義,以死明志

4、衛律勸降,威武不屈

5、飲雪吞氈,此志不渝

6、李陵勸降,忠貞如一

7、武帝駕崩,慟哭數月

8、漢匈和親,請還蘇武

9、歷盡艱難,發白歸漢

三、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文章一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一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境,同時交代了匈奴儘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爲“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後之計,並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並“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後來單于悍然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重點記敘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蹟。

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抑制匈奴統治者招降的.種種鬥爭情形。

具體描寫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衛律軟硬兼施想迫使蘇武投降,被蘇武正氣凜然的怒斥所喝退,雙方矛盾鬥爭激烈,場面緊張。

第二次寫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鬥志,把他囚禁於地窖中,使他備受飢寒,接着流放蘇武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讓他牧羊。然而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蘇武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險惡用心。他手握漢節——國家民族的象徵,在九死一生中維持着一個使者的使命。這時鬥爭是相對緩和的,直接表現的是蘇武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的鬥爭。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勸降。這段描寫不但表現了蘇武可貴的氣節,同時也刻畫了叛將李陵的複雜心態。他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介面前被喚醒了,其內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爲所表達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批判統治者的思想傾向之處。而蘇武與李陵的對答針鋒相對,波瀾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聲氣躍然紙上。此處蘇武的鬥爭對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敵對陣營的故友,雙方的心態都比較複雜,而作者的描寫也很到位,是這部分最出彩之處。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後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看似平實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着作者諸多的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迴歸故國時已是“鬚髮盡白”,一生大好的時光都在前列中渡過,作者的嘆惋之情溢於言表,而能爲信念堅持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於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說,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四、分析人物,總結手法

(一)小標題概括文章情節,因此我們從小標題中就能概括出蘇武的性格特徵:

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答案不限)

(二)從小標題概括出的蘇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徵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們還需從細節的分析入手。

探究一:文章並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蹟,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爲什麼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麼?

明確: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探究二:透過分角色朗讀,可以體會到每個人物極具個性的語言,那麼這些語言都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個性?

衛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賣國求榮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蘇武,用殺死虞常的行爲企圖“殺雞儆猴”結果嚇倒了張勝,卻嚇不倒蘇武。接着他又用死亡來威脅蘇武投降,誰知蘇武毫無畏懼。衛律見威逼“不行,於是就”利誘“,想用榮華富貴來打動蘇武的心,誰知蘇武不但不吃這一套,還義正詞嚴地指責衛律通敵叛國的可恥行徑。衛律惱羞成怒,悻悻離去。

TAGS:蘇武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