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高中《蘇武傳》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31W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蹟。下面小編整理的高中《蘇武傳》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高中《蘇武傳》教學反思

高中《蘇武傳》教學反思【1】

本單元編選了三篇古代人物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爲精讀課文,《張衡》爲略讀課文。

這三篇課文也都是古代傳記名篇,在寫作技巧上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鑑之處。它們都出於正史,基本上都是按正史列傳常用的寫法來寫的,但每一篇又各有特點。《廉頗藺相如列傳》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三個典型事件重點敘述,故事情節的推進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在矛盾的發展變化中進行,集中表現了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強勢的形象及“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時也凸現了廉頗忠於國家、勇於改過的優秀品質。《蘇武傳》運用人物傳記常用的手法,以順序爲主介紹蘇武出使、被拘匈奴十九年,最後終得回國的全過程。以一系列事件和場面描寫,刻畫了一個面對威逼利誘而能堅守節操,歷盡艱辛,不辱使命的愛國志士形象。《張衡傳》概括記錄了張衡一生在科學、文學、政治方面的諸多成就,記敘全面,有條不紊,卻有重點突出。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第一步,指導學生預習,提出預習要求:一讀課文,在課文中標註生字讀音,讀通課文;二讀課文,結合工具書和註釋,疏通文意,同時要注意文言現象,即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第二步落實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分爲五個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檢查預習;整體感知;學習探究;拓展延伸。根據每課的特點,突出教學的重難點。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重難點是:歸納文中重點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學習辨析詞義,判斷特殊句式的方法;欣賞個性化的對話描寫。《蘇武傳》重難點是:積累文中實詞、虛詞和句式,特別是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等文言基礎知識;在對比中分析蘇武的人物形象,體會運用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寫法。《張衡傳》重難點:瞭解張衡在文學、科學、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從而瞭解傳記文學的特點;體會凝練簡潔的語言。

課文學習結束,進行單元複習,比較分析,總結人物傳記的寫法,並寫一篇傳記或人物感悟。

總之本單元教學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體的教學理念,將讀與思、讀與寫緊密結合,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落實。

高中《蘇武傳》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語句較生拗,學生比較難以進入情境。在講課之前,我督促學生做了課前的譯註準備工作,讓學生們自行翻譯課文,並將難以理解的實詞詞義、虛詞詞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識點結合資料自行地標註在書本上。雖然比較辛苦,但是我覺得便於學生更熟悉課文,而且能使自己的課程不再停留於字詞句的釋義層次,可以深入去挖掘課文內涵。所以在上課時幾乎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並且比較熟練,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由於篇幅較長,課時較多,很熟悉課文的'同學顯得有些不耐煩,不熟悉課文的同學卻不太能跟上課堂的節奏,給我的啓示是在預習時間我應該多督促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讓基礎好的同學多帶動基礎差的同學。另外學生還應加強朗讀,使之理解課文更深刻。

問題討論環節讓學生評價蘇武,對他們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在討論中,學生對“名族氣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們覺得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也是我們民族不斷前進的內驅力。在物慾橫流的今日,更有其現實意義。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一環節,學生開始時爭論激烈,後來基本上達成了共識。

人物對比是可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先朗讀描寫李陵、衛律和蘇武的語段,衛律的傲慢自大、陰險狡詐,的小人嘴臉、李陵的愧疚和蘇武的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透過朗讀展示了出來。學生對此環節很感興趣。

不足:

1、課前預習時應在加強時代背景的補充,讓學生了解那個時代,瞭解士大夫的追求,他們在理解蘇武思想時就會更順暢更深入。

2、補充李陵的《答蘇武書》,讓學生再評價蘇武,體會蘇武精神的難能可貴。

高中《蘇武傳》教學反思【3】

《蘇武傳》是《漢書》中極富代表性的人物傳記。蘇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家喻戶曉,影響極爲深廣,而蘇武也成了忠貞和民族氣節的象徵。感覺這篇文章十分重要,但是我第一遍教的時候,總是覺得文章沒有講透,好多地方備課時候沒有吃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肯定會給學生留下許多疑惑的。首先,我就有了一個疑問,蘇武牧羊,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而蘇在胡十九年,絕大部分的時間也應該是在牧羊呀,但是文章所給的筆墨也只是一小段,在這一小段中,並不是全寫他牧羊,先寫了衛律幽置,再寫他烏靬王接濟他,送給東西。我一直不大理解。同時,傳記重點寫了衛律和李陵的勸降,我讓學生認真地作了比較,大家確定了衛律實是逼降,重在一個“逼”字,而李陵是“誘”,李陵懷着複雜的心情,自己十分矛盾。我在本次教學的教學的時候,一反以前的做法,把學生引導到讀上面來,我讓學生讀的參與面達到了極致,讓學生扮演三個角色,這三個角色性格鮮明,但即便是蘇武在兩個人面前所表現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首先,衛律主審蘇武常勝這樣重要的人物,這足以說明單于是信任他的,衛律又是一個典型的因叛國而富貴的人,以他來勸降極有說服力。而衛律說降,他不是勸,他妄圖以威勢壓倒蘇武,當張勝叛國後,衛律試圖以“副有罪,當相坐”來壓服蘇武,武不卑不亢,據理反駁。衛律見此招不靈,又舉劍作出要砍殺蘇武的架勢,企圖嚇倒蘇武。“武不動”,“武不應”,此招不靈衛律又來軟的,誇耀富貴,不顧廉恥。蘇武嚴詞嘲罵,讀者無不稱快。這段對話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激發了學生的濃烈的興趣,我讓他們揣摩人物的心理,大家討論熱烈:衛律先不可一世,最後招來了蘇武的一頓臭罵,蘇武這樣一個敗類,沒有骨頭的傢伙,當然只有鄙視,讀者也只有嗤之以鼻,對於兩個人物的關係來看,其中有着一種抑揚的表現技巧的。而說到張勝的時候,我讓學生注意兩點,一是這次蘇武等爲什麼身陷胡中,張勝作爲副使,自作主張,未經主使同意,私下與虞常等人謀反,這不僅擾亂了出使的程序,而且也不符合漢武帝要蘇武出行的初衷,“答其善意”,向胡人示好。蘇武自然知道張勝的爲人靠不住,所以,在衛律初審此事的時候,他引刀自刺前,臨終前交待的一句話是向着常惠說的,事實證明,衛律舉刀,第一降者是張勝,而後來蘇武之所以能夠順利歸漢,這與常惠也有着十分重要的關係。

至於李陵,他的說降,多數是懷着一種心理,想把好友蘇武拉下水,來找一點心靈的慰藉。我覺得李陵自降胡以來,心裏一直惴惴不安。因此,他一上來就說了真話,動了真情,像是一個朋友說的話,也許蘇武真的是被感動了,長君死了,孺卿死了,老母死了,少妻更嫁了,孩子存亡不可知。是啊,老朋友啊,我替你傷心,作爲朋友,我做了我該做的了,您不在,我像一個兒子爲母親送葬,再者,你不想降,你以爲我就想降嗎,我投降的當初是多麼痛苦呀!(即便是現在,這樣的一個污點何嘗不在煎熬着我呀,爲了替我洗涮罪名,太史公遭受了腐刑,子長是一個多麼好的人,卻遭受了這樣的不幸!這一番話,李陵考慮了許久,他覺得說服蘇武不能來硬的,只能透過這樣的情感打動他;另外一層,如今皇上年齡大了,法令無常,往往濫殺無辜。可是,蘇武的信念堅如磐石,任何力量也不可能撼動。蘇武的一番話意味深長,可見無比忠貞,他堅定地認真他的家庭及他自己蒙受浩蕩皇恩,不該背叛;皇上待他有如父子,子爲父死,無所撼,這短短的七個字,打動了多少明君賢臣!作爲朋友,我還是念情義的,喝酒吧,什麼也別說,我也知道你李陵不是真心叛漢,但是,你千不該,萬不該,你不該來勸我叛國呀,陵兄啊,你糊塗呀,一定要逼我的話,那好喝酒,我就死在你面前算了!!!

人物的心理十分複雜,而且語言十分簡練,十分富有個性,尤其是蘇武的話,句句擲地有聲,鮮活地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真正讓我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洞悉其音容笑貌啊。

透過學生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同學們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總結字詞語言的用法,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謹以此爲反思,請同行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