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析自然與設計的不解之緣

學問君 人氣:2.49W
探析自然與設計的不解之緣
摘要: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設計和造物,但設計和造物一刻也離不開大自然的恩賜。她慷慨地爲我們提供物質資源;人類爲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創造了不同功能和形式的器物;自然規律又以“巧生”啓發了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因此, 自然與設計有着不解之緣。


關鍵詞:自然 設計
   
  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並依靠自然資源而生存。自然爲不同地域的人類提供相同或截然不同的資源,人類造物活動纔有了可能性 ;人爲適應自然要創造不同功能和形式的器具、用品,人類造物活動纔有了多樣性,從這個角度,我們把自然稱爲“設計之母”。當然,如果沒有人類的智慧,自然永遠是自然,絕無可能成爲人造物。正如明代科學家宋應星(1587-1666年)反用古語所取的書名——“天工開物”。中國科技史家潘吉星對此作了這樣的分析 :“‘天工開物’思想強調人與天(自然界)相協調,人工(人力)與天工(自然力)相配合,透過技術從自然界中開發出有用之物,這種思想還有個內涵是,自然界本來蘊藏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好而有用之物,但
  不會從天而降、輕易取得,而是‘巧生以待’,必借人力和人的技術透過水火這種自然力的作用,再用金屬、木石工具從自然界開發出來,爲人所用。”⑴然而, 自然的存在先於人類,如果沒有自然的慷慨賜予, 人類的設計只能是無米之炊。
  
  一、自然是設計的物質之源
  
  自然界所生萬物皆可爲人類設計的物質基礎,反過來說,沒有自然界的金、木、水、土、空氣,人類根本無法生存,又何談設計和造物。但是,不同自然環境爲人類提供的物質基礎,有的相同,有的又很不相同。這對於設計的發生階段有很大的影響。
  人類最初利用的相同物質可以列舉出石、木、動物的骨角、黏土以及水和火,所以世界上多數原始民族都有石器、木器、骨角器和陶器,並且先後發明了弓箭、獨木舟,在原始社會的最後階段又發明了銅器。它們在形制上雖有差別,但在器物的種類上卻是相同的。
  不同的自然環境會提供不同的物質資源,形成有差異的設計。如紡織品,埃及最早的紡織原料是野生亞麻,隨着原始農業的發展,人們種植亞麻用於織布。從開羅博物館所藏的一件緊身衣來看,埃及古王國時期的亞麻布衣料質地光滑細膩,幅寬達60英寸,細紗有幾十米長⑵。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最早的紡織品原料是羊毛”⑶。中國最早的紡織原料除野生的葛和麻纖維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天然蠶絲。傳說黃帝妃嫘祖發明養蠶和繅絲,其後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只有中國出產絲織品。以上所說的亞麻、羊毛和絲這幾種不同的紡織原料,都是不同自然生態條件下形成的`異性。
  
  二、自然是設計的“課題”之源

  人類在不同地域會遭遇不同的生態環境,我們常說的海洋文化、大陸文化、大河文化等不同文化類型,也包含着不同的設計。這些設計所以不同,是因爲當地居民要適應環境、利用環境,進而要改造環境,就會出現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這些問題可能不同,因而解決的方式也有不同。如果我們把問題看成“課題”,那麼解決問題的方案就是設計。從這個意義上,可以把自然生態看成設計課題的來源。
  人類最初的設計往往以順應自然環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和矛盾,這與當時的技術技能、實踐經驗和對自然的認識水平相關。如人類的居所直接聯繫着基本生存問題,這不僅關係着人身安全,也關係着如何便於獲取和利用生活資源的問題。最初的人類居所由樹上巢居轉移到地面的天然山洞穴居。新石器時期,永久性居所遷到河湖附近的階地,已無天然穴居的可能,於是出現豎穴或地穴式建築,使用木骨泥牆和木柱支撐地面以上的頂蓋。到晚期,則出現了夯土牆、石砌牆和土坯牆的地面建築。這些建築形式遍佈於我國南北各地溫帶氣候區。而東南沿海地區的臨水乾欄式建築和北方黃土高原窯洞式建築,則因適應自然環境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