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體驗,析讓心理健康活動課煥發光彩

學問君 人氣:3.12W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活動課是當前中小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衆多途徑中最爲廣泛且行之有效的一種方式。它注重透過主體性活動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心理體驗,進而在分享交流中領悟、探究、實踐,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可見,體驗是學生心理素質形成和發展的核心,能夠引起學生心理體驗的活動才能讓活動課煥發光彩,切實實現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目標。在實施心理健康活動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種體驗式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心理體驗,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體驗,析讓心理健康活動課煥發光彩

[論文關鍵詞]體驗;小學;心理健康活動課


  一、問題探究活動,點燃思維火花

  活動過程中,我們可以把問題巧妙地隱含在富有啓發性的情境中,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探索心理奧祕的內在需要。伴隨這種認知內驅力所產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將成爲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的巨大力量。如此一來,在師生雙方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目標也就水到渠成地實現了。
   值得注意的是,爲了達到上述效果,我們創設的問題難度必須符合最近發展區的原理。難度太低學生輕而易舉完成則無法充分調動他們主動探究的驅動力;難度太高學生無法完成會挫傷積極性。因此,問題難度太低或太高都無法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應該是既高於學生原有的水平,又是學生透過努力能夠解決的。如“走出思維的牢籠——發散思維訓練”一課中,教師在暖身活動環節引入一個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把梳子賣給和尚。學生剛開始時議論紛紛:和尚根本就沒有頭髮,怎麼會買梳子呢?在激烈的討論後,學生逐漸發現,只要跳出和尚買梳子是給自己梳頭這個思維牢籠,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就能夠解決問題。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因爲有了成功的經驗而獲得了積極的情緒體驗。在這個情境中,表面上是要學生解決怎樣把梳子賣給和尚的問題,實際上是借用這一情境讓學生主動發現只要走出思維定勢的牢籠,就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在這樣的問題探究活動中,學生探索的需求和積極的情緒體驗被充分調動起來,爲後續的發散思維訓練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團體心理遊戲,激發情感體驗

  團體心理遊戲是心理健康活動課上最常見的活動形式,也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方式。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徑,在遊戲中,兒童擺脫了外在的控制與束縛,能夠盡情地展露自我,獲得切身體驗和感受。因此,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團體心理遊戲有助於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樑,大大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課堂活動的效果。那麼,在運用團體心理遊戲的過程中,怎樣才能使學生在遊戲中獲得體驗和感悟,獲得自我提升呢?
   1.緊密圍繞主題
   當前有的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活動課的過程中會陷入一個誤區:似乎沒有遊戲就不是心理健康活動課。於是,出現爲了遊戲而遊戲的狀況。殊不知,不能緊緊圍繞核心主題的遊戲,表面上看課堂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形神俱散”,收效甚微。例如,在“男女同學交朋友”一課中引入“你來比劃我來猜”的搶答遊戲,學生玩得很開心,但在這個遊戲中學生對“男女同學優勢互補”“男女同學交往的技巧”卻沒有任何體驗和感悟,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遊戲的選擇一定要緊密圍繞主題,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
   實踐中我們發現,不少教師將團體拓展訓練的遊戲引入心理健康活動課的課堂,這對於拓寬心理健康活動課課堂活動形式無疑是一個新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選用的遊戲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髮展水平,如生搬硬套,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3.宜精不宜多
   遊戲是促使學生獲得心理體驗,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一種載體。學生在遊戲中的體驗有時候是比較粗淺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或與其他同學的分享交流中才能被更深層次地激發出來。因此,課堂活動中的遊戲應當是宜精不宜多,遊戲結束之後必須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互動交流才能真正收穫成效。
  在一節以合作爲主題的活動課中,教師在熱身遊戲、引入主題環節之後,設計了三個遊戲:“比薩斜塔”“啄木鳥行動”“松樹搬家”,三個遊戲均包含小組練習、正式比賽、分享三個步驟。在小學心理健康活動課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裏面,這麼大的容量使得整堂課看上去非常緊湊,學生匆忙完成一個遊戲之後僅僅是三言兩語的'分享就又趕着完成下一個遊戲。趕過場的結果只能是蜻蜓點水,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體驗不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