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王國維朱光潛接受西方美學方式比較研究

學問君 人氣:8.36K
王國維朱光潛接受西方美學方式比較研究
王國維朱光潛接受西方美學方式比較研究 王國維和朱光潛在分別接受叔本華和克羅齊的過程中,顯示出接受方式上的基本差異,當然也具有某種相似性,尤其在對傳統的顧盼上。這些差異一方面由於他們處於西學東漸的不同階段,更重要的是因爲他們的性格、思維方式各有不同。透過比較研究,我們更能清楚地把握他們的接受方式及其後果——他們的成就和侷限。下面我們依次從接受的總體特徵、過程特徵、稟賦及文化傳統對接受的影響等幾方面進行探討。

總體結構特徵

從總體結構而言,王國維的接受具有明顯的單一性,而朱光潛則幾乎一開始就表現出折衷綜合的傾向。所謂單一性是指王國維對叔本華、康德及其他西方哲學家的接受中,沒有刻意融合不同的理論以形成自己的綜合性體系。而所謂綜合性,是指朱光潛在接受過程中有不完全自覺地融合各家美學觀念於一體的傾向。王國維的時代,西方哲學和美學的引介正處於初始階段,接受的方式比較簡單,一般都只是以西方某一家爲介紹或評述對象,報紙雜誌上頻繁出現的標題是“某某的學說”如《盧騷之學說》、《盧騷之政治學說》之類,即使是這樣簡單的標題下介紹的內容也往往是道聽途說,極不準確。王國維在對康德、叔本華、尼采等人的理解和研究上遠遠超出同時代人,但在接受方式上,仍然停留在單一性接受的水平,從他的各篇論文標題上即可看出,如《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書叔本華遺傳書後》、《汗德之哲學說》、《尼采氏之教育觀》等等。在進一步的具體運用中,他一般也只取叔本華一家之說,如《紅樓夢評論》、境界說,單純性特徵非常明確。《叔本華和尼采》雖涉及叔、尼兩家,但他是在進行比較研究,並無意綜合兩家形成自己的理論,只有《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在形式論上,略有貫穿幾家,自樹一幟的傾向,但這幾家具有明顯的內在一致性,所以並沒有顯出融合的傾向。事實上,王國維的美學思想主要來自叔本華,至於康德、尼采、席勒等,他所選擇的基本上是與叔本華一致的觀念。接受的單純性一方面固然是由於時代性的侷限,但就接受過程而言,也自有其優勢,那就是更容易準確地把握接受對象,不致因爲要融化各種觀念而產生牽強比附的缺失,而這種缺失是綜合性接受中經常出現的。
從美學史的角度看,王國維是最早自覺地接受並運用西方美學觀念的,因此缺乏歷史積累,而且因爲他只在有限的幾年內以部分精力涉及於此,接受上的單一性是很自然的。但美學發展到朱光潛的時代,引介的西方觀念逐漸積累,研究者大量涌現,美學譯著和論著出版數量急增,而且綜合性論述比純粹介紹西方某一家美學的論述更爲常見,據不完全統計(1919年前未統計),在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1936)出版前,美學譯著已達47部,相當一部分本身已經是綜合性論著,不只是一家之言,而美學論著也達41部,光是以《美學概論》或《美學》爲名的著作就有呂澄、範壽康、陳望道、李安宅等四家,大部分論著都表現出融各家觀念成一家言的傾向,儘管做得不是太成功。1在這樣的美學背景中,朱光潛很自然地選擇了綜合接受的方式,對克羅齊的接受盡管重要,也只是諸多構成因素之一。應該說綜合式接受是美學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所以在接受方式上,相對於王國維而言,朱光潛已顯示出時代的優勢,但這種接受方式的運用本身並不足以導致成功的理論體系產生,二、三十年代雖然出現不少具有綜合性接受特徵的美學著作,但大都相當幼稚,近於輕率組裝後的轉手倒賣,相對而言,《文藝心理學》顯得鶴立雞羣,因爲朱光潛畢竟留學英法,直接閱讀了大量原著,就總體而言,他對當時歐洲美學界的理論及發展趨勢比較清楚,對某些流派的美學觀念理解準確,而且能夠以流暢的白話進行闡釋,敘述得有條不紊,所以是少數至今尚在再版的美學著作之一。《文藝心理學》大致看來似有一個理論構架,不過嚴格說來並沒有形成有內在一致性的體系,真正理論體系的創立需要作者的創造力和自覺性,前者不論,即後者而言,朱光潛也自認並未用力,他說:“他(朱光潛自指)的目的並不要建立一個以思辨哲學爲基礎的美學體系,而是想用通俗的方式介紹現代西方美學界的一些重要派別思想,在中國美學界起一點‘啓蒙’作用。”2這意味着他對克羅齊的接受仍處於移植和運用的層次上,沒有達到自覺的創造性轉換。《文藝心理學》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傳統的文學作品,豐厚的審美經驗以及獨到的詩論概念去印證、補充甚至替換西方美學觀念,顯示出中西文化合流的學術趨向。當然,由於朱氏傳統審美經驗的“前理解結構”,哪怕只是簡單的介紹和應用,其實也包含了創造性誤讀。只是他並未意識到而已。但一般而論,他在對西方美學接受上的綜合尚未達到內在和諧,反而不時出現折衷調和而不夠成功的現象(儘管他自認爲沒有着意於折衷)。雖然如此,《文藝心理學》仍然足以代表那個時代美學的水平,尤其在對西方美學的接受和闡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