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西方思維藝術比較

學問君 人氣:2.16W
中西方思維藝術比較
  ;; 人類改造世界的活動,尤其是人們的物質生產方式,在各地域不盡相同,各有特色,由此便衍生出和文化心理的區別,形成不同類型的思維。在中華民族與西方民族的文化中,就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思維藝術。從整體上看,傳統的思維藝術,同西方傳統的思維藝術,有着十分顯著的差別。愛因斯坦說:“西方的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爲基礎,那就是:希臘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以及透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看來,中國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1][1]而李約瑟在《中國史》中則指出,中國科學的發展,是以實用的意象思維爲基礎的,西方的賢哲卻沒有達到這一步。在我國向化邁進的今天,對這兩種類型的思維藝術作出比較,對於形成現代化科學思維藝術,推進改革開放,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 一、中西方傳統思維藝術的基本特徵

;; ;1.西方傳統思維藝術的基本特徵和發展

;; 西方以古希臘爲代表的思維藝術,其整體有機思維是相當發達的,以致“古希臘的哲學家都是天生的自發的辯證論者。”[2] [1]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臘的思想家除了運用整體有機思維藝術外,更發展了形式邏輯思維藝術,形成爲西方傳統思維藝術的基本特徵。這種思維藝術的特點,按發生認識論創始人皮亞傑的解釋:“主要特徵是它們有能力處理假說而不只是單純的處理客體,”[3][1]從僅僅可能的真實性中“抓住各種可能的變換,並且只憑想象或演繹的事件去同化現實,”[4]③並引出必要的結論,從而構成假說——演繹推理程序。西方第一個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泰勒斯,在幾何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同時,揭開了這種思維藝術的序幕。英國著名希臘數學史家希思在泰勒斯在幾何學上的發展的貢獻時指出:“幾何學開始成爲建立在一般性命題之上的一門演繹科學。”[5][1]畢泰戈拉及其學派推進了這種思維藝術,而亞里士多德在制定形式邏輯這門學科的同時,制定了以形式、、演繹爲特徵的思維藝術。後來歐幾里德又進一步把這種思維藝術貫徹和運用到幾何學中,從而進一步完善了這種思維藝術。

;;; 這種以形式邏輯爲主要工具的思維藝術,對西方、特別是對西方數學和科學的發展的是深遠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科學的發展基礎之一,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的偉大成就。正由於這種思維藝術的強有力的影響,即使進入中世紀哲學成爲神學的奴婢;占主導地位的經院哲學,也並末能從根本上否認理性和形式思維的作用,它主要是運用形式邏輯的藝術,從外在的權威,即教會所肯定和解釋的聖經出發,演繹、推論出事實。這種思維藝術隨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繼續發揮着其特有的重要作用。

;;; 總之,西方思維傳統中既有整體有機思維藝術,也有形式思維藝術,但後者長期以來佔着主導地位,並對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實踐,特別是對數學和自然科學等等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當這種思維藝術發展成爲一種形而上學的世界觀時,就成爲人們進一步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以及提高人的認識能力的障礙,因此有必要向更高一級的整體有機思維藝術,即辯證邏輯發展。即便這樣,這種形式分析思維仍未喪失其價值。它在相當廣泛的,各依對象的性質而大小不同的領域中是正當的,甚至是必要的。以往古希臘和15、16世紀以來,西方數學和自然科學領域中取得的輝煌成績就是明證,因此今後還可以繼續作出貢獻。就西方來講,當前更爲需要的是運用辯證思維,因爲無論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都已進入需要進行廣泛綜合的。正像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學會辯證地思維的自然科學家到現在還屈指可數,因此“不僅哲學,而且一切科學,現在都必須在自己的特殊領域內揭示這個不斷的轉變過程的運動。[6][1]只有運用唯物主義的辯證邏輯,才能做到這一點。

;;; 2.中國傳統思維藝術的基本特徵和發展

;;; 與西方傳統思維藝術一樣,中國傳統思維藝術在人類思維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比較西方傳統思維藝術特徵,正確概括和科學評價我國傳統思維藝術的長處和短處,探索它在現時代的轉換趨向,使其更適應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改革實踐,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 中國傳統思維藝術,是指自古代延續下來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思維結構模式或思維定勢。其基本特徵,在於經驗整合型的主體意向性。就基本模式及其而言,它是經驗綜合型的整體辯證思維;就基本程序和定勢而言,則是意向性的直覺、意象思維和主體內向思維;兩者的相結合,體現了我國傳統思維藝術的基本面貌。中國傳統思維的經驗綜合性同西方的理性分析思維相對立,它傾向於對感性經驗作抽象的整體把握,而不是對經驗事實作具體的概念析;它重視對感性經驗的直接超越,卻又同經驗保持着直接聯繫;它主張在主客體的統一中把握整體系統及其動態平衡,卻忽視了主客體的對立以及概念系統的邏輯性和形式化,因而缺乏概念的確定性和明晰性。中國傳統思維的意向性從“天人合一”的整體模式出發,導向自我反思而不是對象性認識。它突出了思維的主體因素,而不是對象因素;突出了主體的意向活動及其價值判斷,而不是認識主體對客觀實體的定向把握。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似乎有點像西方的現象學,但卻沒有現象學那樣的意識“還原”和“懸擱”;它不僅承認對象客體和本質、本體是存在的,而且把自我和自然本體合而爲一,構成了一個整體系統。

;;; 經驗綜合的最終結果,把人和自然界(包括社會)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因而表現爲整體辯證思維。李約瑟認爲:“當希臘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細地考慮到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人則一直傾向於發展辯證邏輯。”[7][1]中國傳統思維藝術的最顯著優點在於辯證思維。這種辯證特性,主要包含兩點:一是整體思維。中國傳統思維藝術強調整體觀點,認爲世界(天地)是一個整體,人和物也都是一個整體,整體包含許多部分,各部分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因而構成一個整體,想了解各部分,必須瞭解整體。“天人合一”是這種整體思維的根本特點。人和自然界不是處在主客體的對立中,而是處在完全統一的整體結構中,兩者可以互相轉換,是一個雙向調節的系統,即人依靠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界亦有待於人的調整安排。這表現在思維藝術上,雖然有形上與形下、體和用之分,但形上不離開下,本體不離作用,渾然一體,不能區分。二是相反相成思維。它認爲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研究,就要注意所研究的對象的兩個方面。同時認爲所有對立的兩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包含的。老子的“反者道之動”,被看作是重要的思維原則。在以後的發展中,又提出了“無獨必有對”、“物極必反”和“一”與“兩”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