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析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考試焦慮的教育建議

學問君 人氣:4.7K
試析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考試焦慮的教育建議


  論文摘要:考試焦慮是在一定的應試情景激發下所表現出的一種特殊的神經緊張狀態,作爲一種消極情緒,考試焦慮嚴重影響着大學生在考試中的發揮,導致不能準確反映學生學習成績。自我效能感作爲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預測考試焦慮的重要變量之一。基於對200名大學生進行的自我效能感及考試焦慮問卷調查的分析結果,提出大學教育中存在的若干問題,並進一步探討了緩解問題的建議。

  論文關鍵詞:自我效能感;考試焦慮;教育建議;大學生
  
  一、自我效能感與考試焦慮概述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面對環境中的挑戰能否採取適應性行爲的知覺或信念。自我效能感決定個體對環境的選擇,它作爲一種能力的信念,在個體的活動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考試焦慮是指在一定的應試情景激發下,受個體評價能力、人格特徵與其他身心因素的制約,以擔憂爲基本特徵,以防禦或逃避爲行爲方式,透過不同的情緒反映和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考試焦慮高的人往往具有自我懷疑、無能感等特徵。
  考試焦慮是中學生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焦慮形式,隨着高考隊伍的日益增大,人們似乎越來越關注中學生的考試焦慮。大學生處於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中,社會普遍認爲他們沒有太大的考試壓力,其實不然,現在大學生已不再是天之驕子,畢業即能分配工作已經成爲歷史。現在的大學生不僅要面臨課程考試,而且要面臨就業考試、升學考試等多種證明自身能力的考試,這些壓力使得考試焦慮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自我概念是影響考試焦慮的個體主觀因素之一,因此,自我效能感作爲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能是預測考試焦慮的重要變量之一。爲此,本研究採用分層抽樣的方式,對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學生隨機抽取200人,進行調查研究,以發現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考試焦慮之間的關係及他們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若干對策建議。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透過調查,筆者發現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考試焦慮及二者關係中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透過四年的學習,大四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沒有提高,考試焦慮明顯高於低年級的學生
  透過方差分析發現,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存在顯著差異(F=2.244,p>0.05),高年級與低年級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相當,而考試焦慮存在顯著差異(F=16.854,P<0.001),而且透過進一步的多重比較發現,大四學生的考試焦慮明顯高於其它三個年級。
  首先,透過大學環境的薰陶及四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大四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沒有提高,表明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提升,面對挑戰不夠自信,這會對大學教育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高等教育“大衆化”以後,其教育質量沒有得到提高,高等教育的課程知識及課程結構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無疑影響了高年級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使得大四學生不能積極自信地應對社會的檢驗。其次,大四學生的考試焦慮明顯高於低年級,使得他們在面臨就業考試或升學考試時,不能正常發揮。自我能效感低也造成他們在走向社會時產生恐懼及無措感,這不僅不利於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也使他們不能正常運用專業知識、發揮自己的優勢爲社會做貢獻,不利於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
  2.與理工類學生相比,文史類專業學生的考試焦慮程度明顯較高
  透過對文史類專業與理工類專業學生的考試焦慮和自我效能感進行獨立樣本的平均數差異檢驗,發現自我效能感在兩個專業間不存在顯著差異(t=-.438,p>0.05),而考試焦慮在兩個專業間存在顯著差異(t=3.202,p<0.01),且文史類專業學生的考試焦慮高於理工類學生(M文=44.6406,M理=39.7037,M文>M理)。
  近年來,爲了提高我國人口的整體素質,大學不斷擴招,但與此同時,高校並未能根據市場的人才需求和社會現狀及時調整課程結構,在專業招生人數上也未能與市場的人才需求量和社會的長遠利益接軌。如今,理工類專業學生的社會需求量大,就業面廣泛,而文史類專業的學生,如教育學、法學、歷史學等就業面相對狹窄,社會需求已近乎飽和,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爲了擴招,不僅沒有嚴格限制此類專業的招生量,反而有擴大之勢,造成了文史類專業人才輸入簡單輸出困難的局面,也使他們在面對就業考試和考研時壓力隨之增加,出現高焦慮狀態。另外,由於人文學科和基礎學科對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文史類專業的這種尷尬局面將會影響高等教育的公衆形象,使高等教育這一理性明燈變得黯淡,失去光彩。
  3.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與考試焦慮存在負相關,較低的自我效能感造成了高考試焦慮的狀態
  透過皮爾遜相關的分析發現,自我效能感與考試焦慮存在的負相關(r=-0.232**),就是說較低的自我效能感會導致較高的考試焦慮。如今的大學生由於面對的社會壓力較大,自我效能感明顯較低,這就給大學生造成一定的焦慮狀態,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更加嚴峻,不利於學生的健康心理的維護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因此,在教育上除了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因素外,還要透過外界因素的努力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