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多元智能計算機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1.82W

1目標的契合

多元智能計算機教育論文

1.1音樂智能

能夠敏銳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等的能力。音樂作爲一門藝術與計算機學科的結合是人類進入數字化時代重要事件,無論是其內容還是形式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音樂的形式上,聲音採集,加工及存儲都是從模擬進入了數字。數字化也帶來了音樂藝術內容的變化,一方面高雅經典得以延續、儲存及大衆化分享,另一方面流行音樂,草根音樂更是在以計算機爲核心的互聯網爲媒介實現了傳播、普及和大衆化。在計算技術的支援下,midi音樂使得譜寫一個曲子變得輕鬆,作曲者既可以是創作者,也可以是各類樂器的指揮者。音樂讓網頁變得有意境,在多媒體的課堂上,數字音樂的恰當運用會給教師的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計算機參與下的音樂智能很難量化,但是,它卻實實在在地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淨化着人們的心靈。

1.2人際智能

感知和區別他人心情、意圖、動機和感情的能力,亦即能夠有效地理解別人和與人交往的能力。人際關係是人類羣體出現就存在的最古老和基本的關係。在當代依然是人類生存的必須,成功的生活或者生命狀態離不開良好的人際交流。基於計算機網絡的人際交流已經成爲21世紀人類社會存在的一種形態。網絡社會的崛起使我們的人際關係建立和維繫趨於迅捷、多元和複雜。基於計算機的技術使形形色色的參與者和羣體進行着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從人們所熟悉的Blog、QQ、E-mail、Facebook等虛擬社區至如今發展如火如荼的微博,人際關係以這些工具爲紐帶,交織在一起。在學校,教師利用網絡利用計算機教育和影響着學生、公共機構人員利用網絡管理和疏導着這個社會、演員利用網絡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政治家利用網絡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人際智能是計算機學科社會功能得以完整發展的必要和必須。

1.3自我認知智能

能夠正確的意識和評價自身並進行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自我認知和自我迷失是人們進入計算機世界時一個平衡的兩極。這個平衡就是計算機工具性及目的性的選擇。當你以進入計算機世界爲目的時,你會發現:計算機世界的多姿與浩瀚讓你既看到了事物的紛呈,也讓你感到了駕馭時的無所適從。初學者往往會囿於超級連結所織成的巨網裏節點式跳躍,最終在時間的流逝中迷失了自己。超級連結的跳躍迷失只是技術表面的現象,內容的多元性、形象性、非線性及複雜性,這些符合我們認知偏好並因此而爲互聯網產生高資訊量的優越特性反而造成了學習者面對海量資訊時的迷惑,一旦無法很好地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對自己的行爲作出正確的評估進而做到自律和自制,很容易讓學習者陷入資訊海洋而非暢遊其中。計算機的教育不僅僅是要把人類帶入計算機創造的世界中,同時更爲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及計算機創設的環境來進行創新性學習和對學習的結果進行有效地管理。基於互聯網上的許多應用都是人類在利用計算機及計算機創設的環境進行自我認知的,如網絡日誌、微博及思維導圖等。在很大程度上,它們的誕生爲人類積極反思自己、理性認知自我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資訊化條件下的知識管理和自我管理必將成爲教育,尤其是計算機教育現在及未來的關注熱點。

1.4自然觀察智能

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形態,對物體進行辨認和分類,能夠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統的能力。自然觀察智能實質上是指人們認識世界、適應世界的能力。只不過這裏強調認識和適應的對象是在自然環境裏的,這種能力的培養對計算機學科到底有無影響,其實早已得以印證。在認識世界上,一方面,計算機被作爲工具幫助人們收集和分析自然界的各種資訊,另一方面,人們又利用計算機作用於自然。計算機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要求人們能夠從一類事物中抽取其共同的特徵或屬性加以抽象形成對象,同時,數據庫技術中的數據模型的構建也有着相似的過程。在計算機模擬、仿真、人工智能及自適應系統,都是在不斷地延伸人的身體功能。自然觀察智能的培養,是人類使用計算機適應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基礎。在此意義上,該智能的培養反映的是計算機應用的高階能力和水平。

2多元智能與計算機學科的課程融合

從多元智能理論出發,結合計算機學科的課程,構建符合多元智能全面性特點的計算機課程是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開發的可能途徑。每種智能的獲得都可能透過不同的計算機課程實施得以實現,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的爲其創造心理表徵不同方式的情境,多元切入計算機教育教學,爲所有的學生都提供發展的多元途徑,實現“真正理解並學以致用”這一教育目的.。在根據對計算機各類課程的課程目的和課程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完成了多元理論爲主線構建的計算機課程體系的架構(建築模型)部分所分析,計算機課程的教育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各項智能相契合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讓多元智能的涵義和意義在計算機語境下得以解釋和拓展,這裏需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在計算機語境下多元智能是什麼?二是面對計算機語境下的多元智能我們可以做什麼?面對這兩個全新的問題,可以嘗試結合本文第一部分內容給“計算機語境下多元智能”做出描述性定義,對於第二個問題,則定位於教育問題,訴求於透過課程的設定和實施來加以解決。論文在此先嚐試性地闡述一些可能不成熟的看法,權當一引子,留待討論。值得注意的是加德納指出,一組能力、一項智能可以透過多門課程實施得以發展,同時,一門課程也往往可以同時拓展多項智能。對課程的建設問題,加德納提出“少就是多”的課程設定原理,對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計算機學科來說,遵循上述原則尤爲必需,表中的支撐課程綜合起來容量很大,不可能讓學習者悉數修完。一方面,讓每一門支撐課程都成爲學習者的必須,會造成知識過載、重複及淺嘗輒止;另一方面,每個學生的智能都不同,智能的組合也是存在差異,統一的課程必將淡化學生多元化發展的意識,使其迷失了智能發展多元路徑的選擇機會。這與我們所追求的“爲了每個孩子的成長”的教育理想是不相符合的。在加德納看來:“一個人在某一領域可以發展自己的強項,在另一個領域卻不能”。可能的路徑就是:發掘每門計算機課程的多元智能實現力的潛力,一個專業有多種智能發展的方案。在實施起來,也許會增加更多的投入,但從長遠來看,這未嘗不是計算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思路。

3總結

目前,多元智能理論雖然還沒有經歷過心理學有力的實驗論證,即便是在教育界的應用也正在修正中向前緩慢發展着,但其“火種”點燃了全球,在世界範圍內引發教育的“革命”,深刻影響了我們的智能觀、學生觀、課程觀及教學觀等很多方面。計算機教育可以說是教育行業裏最具時代性、變革更新最快的領域,在21世紀裏展現了勃勃生機,用多元智能理論去思考計算機教育的目標、價值和課程,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從多個視角看待計算機基礎教育的課程開發,對於我們回答好計算機基礎教育中如何使計算機面向不同的應用,如何系統規劃與各專業結合的計算機課程體系,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如何讓課程融合多學科、多領域等問題有很好的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