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網絡生活怎樣走向倫理生存

學問君 人氣:2.92W

[論文關鍵詞]網絡生活  生存

關於網絡生活怎樣走向倫理生存

[論文摘要]網絡生活是一種符號化和精神性的虛擬生活。網絡生活的規定性和它所具有的特點,對人的主體性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網絡生活的不規範性以及人的理性的存在,網絡生活具有內在的要求;同時,由於網絡生活所具有的開放、自主以及虛擬性。使網絡生活具有現代德育的生成條件,成爲網絡生活走向倫理生存的基礎。網絡生活要走向倫理的生存,主體性是根本。加強網絡建設是必要條件。
  一、網絡生活及其主體性悖論
  
  (一)網絡生活及其特點
  因特網已進入我們的生活,並廣泛深入各個領域,引起了整個社會生活、生產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開始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間——網絡生活空間。網絡技術的這一革命性突破,人類第二生存空間的開闢,也爲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們正生活在吉布森所謂的“賽博空間”中,可以說,網絡生活正成爲越來越多的人的現實生活和人的一種生存狀態。
  網絡生活是基於網絡而建構起來的、與人的現實生活相對應人的一種存在狀態。網絡空間不是一個現實空間,不是人的軀體寄託之所,那麼,人在網絡中的生活,意味着這是一種去人體實體的、純粹的精神生活。在網絡空間中,人符號化的存在着,擺脫了人體肉體的物質束縛,可以自由打破時空的界限,在現實與虛擬之間遊走。網絡空間豐富了人們關於生活世界的概念內涵,在網絡生活中,主體可以化身符號,克服時空的界限和身體的束縛,愜意地過着烏托邦式的理想生活,從事現實生活中一切可以從事的活動。這種在網絡中的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虛擬建構,也是一種虛擬的生活。可也就是網絡生活的這一虛擬建構,構成了網絡生活無法克服的悖論。一方面,人的符號化意味着主體的缺位;但另一方面,精神的運動意味着主體的蒞臨,在網絡交往中,身份、性別已經不十分重要,人們真正關心的是交往的本身,是隱身在符號“抽象他人”身後的精神交流。
  網絡生活的符號化和精神性,決定了網絡生活具有與現實生活不一樣的特性。第一,網絡生活具有虛擬的特性。作爲一種生活平臺的網絡,由於技術的進步,可以爲人類的虛擬生活提供一種技術的支援。在網絡中,主體可以利用網絡提供的各種技術介面,輕鬆地進行各項生產、生活和學習,也可以化身符號,克服時空的界限和身體的束縛,愜意地建構自己烏托邦式的理想生活,從事現實生活中一切可以從事的活動。第二,網絡生活的自由性。在脫離了物質身體的網絡生活中,個人思維力量的邊界有多寬廣。網絡生活的空間就有多寬廣。網絡生活的自由性可以隨着主體思維力量的延伸而隨意馳騁。你可以一會兒是惡魔,也可以一會兒是上帝;可以構建一個的世界,也可以描繪出一個個破碎的場景。第三,網絡生活的開放性。網絡空間對任何一臺聯入網絡的開放,沒有地域條件的限制。如同現實社會一樣,只要我們一開門,我們就會遇見人;同樣,只要我們一上網,我們也會遇見“人”,就會與“他人”一同生活,因爲網絡本身就是一個與他人共在的生活場域。
  
  (二)網絡生活對人的主體性的影響
  主體性是人作爲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得到確證的人的自覺、自主、能動和創造的特性。人的主體性是一個的概念,其提出有一個歷史的過程。按照馬克思關於人的主體性發展規律,人的主體性的發展經歷了“人的依附關係”形態、“以物的依賴性爲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態和“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爲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形態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代表了人的解放自由的不同歷史形態,也是人逐步打破枷鎖,獲得作爲“人”的資格的體現。主體性是對作爲“人”的資格的規定性,是一個隨着歷史發展不斷顯現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性的力量、自由和尊嚴得到尊重並被不斷弘揚光大。

TAGS:倫理 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