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國的飲食文化論文

學問君 人氣:1.72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的飲食文化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的飲食文化論文


  

摘要:

其實不同的文化對於各民族、國家、家庭以及個人的影響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對所屬文化進行了細緻的劃分,並且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比如,我國從不同角度、不同專業對文化進行了科學的劃分。其中,飲食文化是衆多分支學科之一。它透過對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飲食禮儀、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形成了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徵。本文透過介紹獨具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說明它在塑造國民性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

文化,飲食文化,飲食文化觀,國民性格

一、文化和飲食文化的概念

關於“文化”作爲一個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和複雜的現象,不僅人文社會學科將其作爲主要的研究內容,而且許多其它學科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文化”的概念。由於學科體系、方法論、政治觀點、和語言表述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使得對“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至今爭論不休。1952年美國的人類學家克魯伯和克拉克洪調查和總結了從1871年到1951年間關於文化的定義,數量多達164種,可謂“百家爭鳴”。現在又過了幾十年,可能又有若干個定義出現了。這就說明好多人從不同的角度給文化下了定義。將這些定義大體上歸納起來無非就是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這句話包括了生產方式、生活形態、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等,這些方面的觀念以及由這些觀念所形成的一些制度

對於飲食文化處於文化的基礎部分,在文化的形成、發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爲在人類的起源、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中,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就是飲食。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加上地理環境、氣候、物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類的飲食由最初的“茹毛飲血”逐步發展到今天枝繁葉茂、異彩紛呈的飲食文化之林。當今世界大致包括東方飲食文化、西方飲食文化以及清真飲食文化三種最著名、最有影響的飲食流派。其中,中國作爲東方飲食文化的中心,一直都以燦爛輝煌的中國飲食文化而自豪不已。中國飲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等方面創造積累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當然,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甚至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區域間飲食文化有所不同。中國飲食文化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有自己的特色並且對形成“以和爲貴、高雅閒逸、和藹可親、淡泊曠達、重禮儀講人倫”等的國民性格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觀

其中飲食觀念是人們在食物的製作和食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尤其是哲學的影響較深。哲學思想的不同導致中國人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有別於其它國家。

在世界各地都將中國的餐飲稱爲“中餐”,其突出特點是以大米和麪食爲主食,講究食物的“色、香、味”。或者更確切地說,中國的飲食具有審美的意識,與西方只注重食物營養的攝取量相比,中國食物的悅心、悅目對於飲食者來說更爲重要。這種感性的飲食習慣要求食物的色澤是否賞心悅目,是否能透過人們的味覺和視覺引起食慾。除此之外,中國人飲食時還很注重情調,也就是周圍的環境。在一個好的環境中用餐不只是促進食慾,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長此以往人們就會有種高雅的氣質和溫文爾雅的性格。

其實中國人在食物的製作方面很講究刀工,火候。《老子》中有一句話“治大國如烹小鮮”,雖然這句話是藉助飲食來解釋高深的治國哲學。但反過來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小到製作餐飲,大則治國之策有時是同出一轍。由此可知,中國的飲食文化精神滲透於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活細胞之中,注重天人合一,強調整體觀。這種觀念對國民性格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國民性格在中國特色飲食中的體現

⑴素食文化中的“以和爲貴”

“素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詩經》中的農事詩篇不僅記載了周人注重農事的精神,而且將天人合一的理念寓於農事中,深刻地體現出那時人們已經形成“以和爲貴”的性格特徵。今天,隨着歷史的不斷髮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素食在中國文明發展的進程中依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中國自古以來號稱農業大國,禮儀之邦。中國農業的發展爲素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地貌複雜、氣候多變,因此,南北方各自開發和發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飲食資源。以山水著稱於世的中國南方,氣溫偏高、空氣潮溼、雨水充足,適於水稻生長。而北方相對來說則比較乾旱、四季分明、寒溫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麥在這裏生長良好。總之,無論南方的稻米還是北方的小麥都隸屬於素食文化。相對於西方國家長期的食肉習性,中國人民的素食特性體現出本國人民親近自然,與萬事之中、萬物之間求和諧的性格特徵。

也許人們最初的食素生活是迫於客觀環境的壓力。面對地廣人稀,可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的客觀條件,人們只能積極倡導種植五穀以便於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隨着文明的發生與發展,人們在素食方面由被動而轉向主動,開始對各種動物有憐憫之情,不到萬不得已決不傷害某種活生生的小動物。尤其是上層社會更加知曉食素的益處。他們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得以快樂而健康生活的首要基礎。久而久之這種“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深入到人們的內心深處,形成了中國人民“以和爲貴”、“與人爲善”的性格。中國是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這衆多的禮儀體現於人們的舉手投足之間,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統一。

“天人合一”是中華各族人民幾千年來在生產與生活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的思想理念的精華。表現在人們的具體性格當中就是與人爲善、與萬物求和諧、無過之而又無不及的“中庸”性情。尤其是當今世界民衆特別崇尚素食生活,提倡融入大自然,遠離喧囂的城市,在空曠的野外充分的呼吸新鮮空氣,調適疲憊的身心,真正地享受生命賦予我們的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人們在飲食的過程中不僅僅關注周圍的飲食環境,更注重所享用的食物是否保持了其本身的味性。具體到每一種食物的烹調過程,儘量在不違背本味原則的條件下進行加工製作。中國飲食文化中蘊含的這一切思想理念與堅持的各種原則充分體現出本國人民所具有的“貴和尚中”“以和爲貴”的性格特徵。

⑵茶文化中的“和諧寧靜”

對於“飲食”一詞起初分開使用,“飲”用於動詞,理解爲“喝”,《孟子·告子上》:“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後又引申爲“飲料”,即喝的東西,賈思勰《齊民要術·煮溟》:“折米白煮,取汁爲白飲”。如果說上面是對中國民衆日常所吃的主食的介紹,下面則是對飲料方面的瞭解。在飲料方面最具中國特色要屬各色各樣的茶。

其中中國還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茶發乎神州,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中國的飲茶之風始於何時,衆說不一。按照文獻記載,魏晉時飲茶已成風氣,據此可推測最初的飲茶之風當早於此時。並且開始時人們並未將茶作爲飲料使用而是作爲藥用。隨着對茶的不斷應用人們逐漸瞭解了其味性,並且賦予飲茶活動特有的文化意義。茶文化的興起使得人們對飲茶活動崇尚不一。儒、釋、道三家在茶道上的互補足以體現出茶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