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曹操文學著作中的人才觀

學問君 人氣:3.26W

曹操是我國上著名的家、軍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頗豐的文學家。

論曹操文學著作中的人才觀

曹操能夠在統一的戰爭中取得了較大範圍的勝利,完全得力於他具有正確的人才觀。這些人才觀念和思想不僅貫穿在他一生的政治鬥爭和軍事實踐中,而且也非常鮮明地體現在他的許多文學著作中。根據分析,大概可以分爲三類:

一、成就大事要“以人爲本”

曹操從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佔據兗洲,分化、誘降青州部分黃巾軍,成立“青州兵”起,直至他去世(公元二二○年),在長達近三十年的統一戰爭中。他始終執行貫穿了一條“以人爲本”的用人路線,清醒地意識到人才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他在《封功臣令》中寫到“吾起義兵,誅動亂,於今十九年,所徵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在《論爭天下答袁紹》中說:“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就是說:天下有才能的人,只要以正確的方法使用他們,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在《(孫子>序》中借用《易》之所說:“師貞丈人吉。”其意是。軍隊要搞好,就一定要有威信的人來統率。在詩作《短歌行》中對人才的渴望尤爲急迫,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爲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在《求賢令》中,開篇便指出了人才的作用,“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對人才的作用曹操不僅有過極爲清醒的認識,同時他也把自己個人的才幹和作用也能夠進行客觀的評價,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直言不諱地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並強調“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衆,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已離兵爲人所禍也。既爲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爲也。”曹操非常清醒地看到,在當時時勢紛亂的狀態下,他自己個人的力量和影響,對於個人家庭及國家存亡的實際意義。史實也如此。大軍閥袁術就是因爲懼怕曹操而遲遲不敢稱帝。在這裏曹操既強調了世間人才在政治生活和軍事鬥爭中的巨大作用,同時也非常準確客觀地把自己放在“人才”的位置來闡明個人的存在價值。這些觀點,只有曹操能夠做到,可謂是千古第一人。而這一切都充分說明了曹操在進行統一國家的鬥爭中,體現出“以人爲本”的人才觀點。

二、選拔人才要“不拘一格”

曹操雖是操縱皇權的大官僚,但他卻是一個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典範。他對人才的重視和提拔是一般人無法比擬的。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大膽地衝破了歷代用人標準,敢作敢爲,他“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爲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爲牧守者,不可勝數”。于禁、樂進、張遼、徐晃等,他們有的曾經是一般的普通士兵,有的是曹操敵對軍事集團中的將領,可曹操就能敢於提拔,大膽使用,他們一個個都在曹操的統一戰爭中成爲衝鋒陷陣、建功立業、鎮守一方的三國名將。這種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思想在他的文學著作中體現得尤爲充分。他在《求賢令》中說:“及其得賢者也,曾不出聞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纔是舉,吾得而用之。”在《取士母廢偏短令》(即《求賢第二令》)中進一步強調:“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而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他在這裏明確地表示,對於像陳平、蘇秦那樣有真才實學的人,即使沒有那些虛僞的封建道德標準,也應選用,不可遺漏。他還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索性直言道出:“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曹操列舉了商湯大臣伊尹原爲一個陪嫁的奴隸,春秋時幫助齊桓公進行政治改革,使齊國迅速強盛起來的管仲,原來是曾經射殺過齊桓公的敵人,漢初名相蕭何,曹參初爲縣吏,韓信是胯下之夫,陳平負有盜嫂受金之辱,吳起是個母死不歸、殺妻滅子的歹徒,然而他們具有“治國用兵”的雄才,能夠成就大業,所以曹操在《舉賢勿拘品行令》(即《求賢第三令》)中感嘆地說:“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爲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正是曹操能夠明確地提出不講門第出、不問恩怨宿敵、不管聲名好壞,只要是人才,就要大膽地提拔使用,所以在他的周圍才陸續聚集了像文士荀彧、郭嘉、賈翊、苟攸、許攸、陳琳等,武將如典韋、張遼、徐晃、于禁、樂進、程昱、曹洪、夏侯兄弟等一大批願爲統一戰爭效力的能人志士。這些人以曹操爲核心,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治核心和軍事集團,爲中國北方大統一的最後勝利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