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學生管理優秀教科研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7W

生本教育,作爲一種理論,首先由華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的重心放在學的上面,強調以學定教,並且這裏的以學定教體現的不僅僅是策略,而是教育這件事情的本質。

中學生管理優秀教科研論文

生本教育希望,真正把學生視作教育的主體。在實踐中形成並確定了在老師幫助下,學生“課前先學,課上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的三步曲。

聯繫上次教研活動中,楊老師的指點:六年級總複習時,可以加強課前預習的佈置與檢查,以爲課堂教學騰出更多可供拓展的時間和空間。加強預習,不正是“課前先學”嗎?且總複習相比較新授,更易於前置性學習,更有可能使全體學生都能獨立預習。因此,總複習的教學內容都可以先學後教,都適於先學後教。

總複習的課堂教學,因教學內容是學生已經系統學習過的,所以不管是掌握得較好的學生,還是掌握得不好的學生,都毫無例外的對總複習的課堂教學不感興趣,被動學習現象普遍,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的人數較少,課堂氣氛沉悶。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如果能把學生調動起來,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自主學習、探究,還給學生核心性的知識,在能使學生實現自身發展的根本處做文章,則會促進學生自身的'成長,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新知識,並擁有極強的應變能力。而一旦把握這一奧祕,教育將真正走向精彩和簡單。

怎樣才能使學生走向自主學習呢?建立在課前先學基礎上的課內小組討論,班級交流不吝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和路徑。未接觸生本教育之前,我也經常性的在課堂上或讓學生同座位交流、互查,或組織前後座位四人小組討論、交流,但那均是在教師預設好的問題的指引下,在教師導演好的情境中進行,是爲了教師的教而設計,而非是爲了學生的學而設計。所以,收效甚微。學生依然不感興趣,教師依然苦不堪言。

走近生本教育,才知道課上的小組討論,只是給學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形式上的保障,怎樣才能使小組合作發揮實效呢?還需在討論交流的內容上下功夫。郭思樂教授說:“人固然可以一點一滴地學知識,但一點一滴的知識是缺少整體生命的。猶如打成碎片的維納斯不美,而整體的維納斯才美一樣,知識只有成爲整體狀態的時候,它纔會出現其生命力。從整體入手獲得意義,是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我們的課程與教材應當尊重這種規律。”

因此,先學後教後的小組討論,爲提高實效性,必須教師在課前精心整合課本資源,給學生最核心的知識,可以生長的知識,而不是仍然沿用原來的在教師講、學生聽之外,只是增加一個小組討論或交流的形式,成爲爲了小組合作而小組合作。而給學生選擇、提供什麼樣的合作資源很重要,直接關係到小組的合作是否有價值,能否有成果,可否促進學生的思考與參與,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並對自己的身份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