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電視新聞創新論文

學問君 人氣:2.13W

【摘 要】創新是電視新聞的基本要求。只有創新,電視新聞纔能有新鮮感,才能滿足觀衆不斷增加的新要求。只有創新,電視新聞才能提高競爭實力,才能獲得生存空間。電視新聞最能體現“新”這一特點,如何做到創新呢?筆者認爲必須從以下諸方面下功夫。

淺談電視新聞創新論文

【關鍵詞】電視新聞 創新

一、在“深入”中創新

作爲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深入”,主要指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羣衆,深入新聞現場的第一線。我近讀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聯繫我們的電視新聞採訪拍攝,頗有啓發。王安石在遊覽褒禪山的一個山洞時,他發現“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作爲電視新聞採訪,也是如此,採訪拍攝越深入,困難也越多。當然,這種所謂困難,說到底,無非是要多吃一點苦,多付出一些汗水和心血。對於電視新聞記者來說,真實、生動、新鮮的新聞感性材料,來自火熱的生活。記者在採訪拍攝中親自感受各種資訊,經過頭腦這個“加工廠”的選擇、過濾,把捕捉到的那些具有新聞價值的鏡頭素材,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恰當剪裁,才能寫成一篇好的電視新聞解說詞,剪輯成一條好的電視新聞片。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告誡人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事實正是這樣,許多先進人物、先進單位的事蹟,往往都是在條件很差、環境很惡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如果要宣傳好他們,記者首先要有不避險遠的決心和毅力,只要在客觀條件許可下,一定要深入現場,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口勤、腦勤,儘可能地多蒐集一些第一手材料,才能得到有價值的收穫,也纔有可能正確地傳播他們的經驗,反映出他們高貴的品質和精神。

二、在“提煉”中創新

電視新聞的“提煉”,應儘可能提煉出醒人耳目、出人意料的立意。唐代杜牧說:“凡爲文以意爲主”。明代黃子肅說:“意者一身之主也。”清代王夫之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立意,主要指主題。首先就要聯繫當前的現實需要,從全部材料出發,從中提煉出帶有指導意義的主題來。提煉要精粹些、具體些,就會使電視新聞更有指導價值。電視新聞主題按不同情況,分別向兩個方面提煉。重理的內容,使其哲理化;重情的內容,使其詩意化。要重視和發揮觀衆的形象思維能力,記者只要下點“定向暗示”的誘導功夫就行。比如拍攝龍捲風襲擊後,人們幫助受災戶清理廢墟,大家穿梭來往,幹得滿頭大汗。受災的主人笑着要大家休息一下喝喝水,如果抓住這一瞬間的表情,來個特寫鏡頭,加以“定格”處理,就可能向觀衆作出定向暗示,使其產生詩意的聯想。拍一堆廢墟旁正在翻蓋新房,也許能使觀衆向哲理方向去昇華——人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災難,社會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新型關係等等。

三、在“貼近”中創新

電視新聞的“貼近”,主要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使電視新聞能夠最大限度地被觀衆接受,就必須保證電視新聞能夠滿足大多數觀衆的需要和興趣。人們的需要和興趣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既有直接興趣,又有間接興趣;既有眼前需要,又有長遠需要。如衣、食、住、行的生理需要和趨利避害的安全需要,進而是學習、娛樂和社交的精神需要。按照一般觀衆的心理,人們最願意接受的是與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資訊,有關這方面的報道,無疑會使多數人興趣盎然。現在,有相當一部分觀衆對經濟新聞和會議新聞不感興趣,其原因也正是這類新聞傳播的資訊沒有同羣衆的需要和興趣聯繫起來。筆者認爲,只要注意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面向羣衆,真正在“貼近”二字上下功夫,重視對觀衆的服務,大量傳播與人民羣衆生活密切相關的電視新聞,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比如中央電視臺辦的《焦點訪談》(第二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獎)、《實話實說》(第二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獎)等,這些名專欄播出的新聞觀衆愛看。作爲企業電視臺也應努力辦起這樣的名專欄,真正在“貼近”二字上下功夫。

四、在“細節”上創新

前蘇聯偉大的作家高爾基說:“創作——這就是把許許多多細節的東西結合成爲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體。”前蘇聯著名作家阿托爾斯泰說:“我在生活中到處尋找細節,如果把我的作品比作編織好的生活的網,那末細節就是網中結點。”許多著名作家十分強調細節,同樣適用於電視新聞作品。大凡能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引起感情共鳴的電視新聞,大多數有深刻感人的細節。以宏觀作指導,以微觀作依託;宏觀選題,微觀取材;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就會形成重大的主題,報道就會生動活潑、有血有肉,爲觀衆所歡迎。電視新聞的微觀,就是新聞的'細節和鏡頭語言。作爲形象宣傳、視聽結合的電視新聞,它的新聞細節和鏡頭語言最富有表現力。一個生動的細節,一個形象的鏡頭,往往凝聚着豐富內容,起到小中見大,傳神入化的作用,能提高整個報道的新聞價值。

五、在“含蓄”中創新

含蓄,指(言語、詩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尋味;或(思想、感情)不輕易流露。古代許多名人論及“含蓄”的作用,對我們電視新聞創新啓示極大。含蓄和直露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一般地說新聞要求真實自然,這在手法上容易形成直露,也容易被人誤解,好象不直露就不足以顯示其真實。其實不然,作爲表現手法之一的含蓄,並不妨礙電視新聞的真實性,講究一點“藏”的藝術,往往使電視新聞表現的內容更深刻,思想更豐富。

六、在“聲畫一致”中創新

突破畫面單一和聲音單一,需要在報道內容和形式上同時下功夫。爲突破會議新聞“人頭展覽”程式,可以搞一些別具一格的會議報道。比如請主持會議的人介紹會議的目的和背景;採訪會議代表,多搞些花絮等。同時,採用口播稿形式,將會議最有新聞價值的東西寫成解說詞,借用會議畫面,解說出來,進一步深化圖象。電視新聞節目中的會議新聞還可增加點知識性,對部門會議,如消防會議,先攝錄會場,然後攝錄消防知識鏡頭,使新聞讓人看了,長知識,開眼界。要改變播音員唱獨戲的現狀,需要鼓勵記者多搞現場報道。其實生動的畫面,離不開富有特色的同期聲。除了“聲、畫”之外,字幕、特技、資料插圖等也是電視新聞所特有的。現在,我們要十八般武藝全用起來,更多地採用現場採訪、現場報道形式,準確、鮮明、生動地表現新聞事件,創立新的電視文體和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