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發展循環經濟與振興東北老產業基地研究

學問君 人氣:2.32W
發展循環經濟與振興東北老產業基地研究
振興東北等老產業基地已不僅僅是產業發展題目,更是生態建設題目。在資源存量和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產業化道路,是實現老產業基地振興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循環經濟正是解決這一課題的一個重要方式,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解決環境污染、促進區域經濟規模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循環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式
  
  “循環經濟”一詞,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所謂循環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進、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靠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爲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一種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要求經濟活動的操縱以“3R”爲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減量化原則(Reduce)要求用較少的資源投進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留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再使用原則(Reuse)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過一次就了結,以抵制當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濫。再循環原則(Recycle)要求生產出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後,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垃圾。很顯然,透過再使用和再循環原則的實施,反過來強化了減量化原則的實施。
  循環經濟與傳統線性經濟有明顯的區別。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活動的經濟,透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目型增長,導致了很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並釀成了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後果。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覆循環活動的`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衝突。
  
  二、東北老產業基地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及上風分析
  
  振興東北老產業基地面臨的困難
  東北地區經過建國以後特別是“一五”和“二五”時期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已基本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產業爲主體的基礎設施,爲新中國經濟的發展曾做出過重大貢獻。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東北老產業基地的經濟發展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要實現東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刻不容緩。
  一是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地位逐漸下降。目前,東北原油產量佔全國的2/5,木材產量佔全國的1/2,汽車產量佔全國的1/4,造船產量佔全國的1/3。但從1990年以來,由於體制性和結構性的矛盾日趨顯現,加上東北老產業基地由於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致使競爭力下降,經濟發展步伐相對緩慢,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日益擴大。2005年,廣東的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21701.28億元,而東北三省的國內生產總值之和僅爲17129.92億元,低於廣東一個省的總產值。這就明顯看到東北老工基地經濟地位的相對下降。
  二是傳統產業的上風地位逐漸喪失,新的壓力相繼而至。首先,對資源的長期開發導致東北老產業基地採掘和原材料產業的上風逐漸消失。如遼寧的有色金屬、煤炭資源,黑龍江的石油、木材資源等,都已無上風可言。其次,製造業面對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上風已失,舉步維艱。如瀋陽、長春和哈爾濱的製造業企業,產業增加值、利稅等指標明顯低於沿海新興產業地區,而資產負債水平卻高於這些地區。第三,隨着中國加進世貿組織,國際國內市場將進一步趨於連通,屆時東北老產業基地的製造業將直接承受來自進口產品的強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