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藝術探討論文

學問君 人氣:6.39K

摘要語文作爲一門語言學科,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廣泛。具有魅力的語言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更能夠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僅體現在對文字的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語言藝術的運用,高水準的語言藝術既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也能夠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感受語言的魅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語言藝術在教學中的地位,提高自身語言修養,爲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教學環境,以此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加速語文教學的發展。

中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藝術探討論文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

隨着新課改的出爐,對於學生素質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局要求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注重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在語文課堂上發掘語言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透過自身語言的應用,傳遞給學生更進階更有藝術氣息的語言表達方式,以此激發學生的崇敬之情,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這種興趣不僅僅是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也是對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的興趣,要讓學生感受到同一句意不同辭藻表達所包含意境的不同,感受到文字真正的魅力。而這依賴於教師日常教學的引導以及教師自身的語言藝術水平。

1語文教學語言應具趣味性

教師不僅是教書育人的匠人,更是學生的益友、“大朋友”。因此語文課堂不應以規範化與形象化爲教學方向,而應該爲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學生每天需要上多節課,每40分鐘就需要接受一次教學環境的改變,對於正處於青春期的好動的中學生而言,枯燥的課堂氛圍不僅無法吸引其注意力,甚至可能出現開小差等行爲。因此語文教師要儘量給學生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透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使原本模範化平淡化的課堂變得趣味盎然。過於規範化的課堂,缺少生機,學生可能前半節課還能夠勉強集中精力聽講,但隨着課程過半,教師的語氣依舊平平、毫無吸引力,學生就會注意力渙散,像蔫了的茄子一樣低頭不語,甚至呼呼大睡。

因此教師在寫教案時,要注意對時間以及學生情緒的把控,將課堂節奏掌握在自己手裏,做到張弛有度,聲情並茂。這有這樣課堂纔會有趣,學生聽起來也不會太枯燥,長此以往自然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注力,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化的魅力,從而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提高語文課堂趣味性不僅要求教師改變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活躍度,也體現在語文教案的風趣幽默上。有趣的語言表達與語言組織不僅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能夠豐富學生的詞彙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是提高學生語言藝術水平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我國著名教育學家孔仲尼曾經說過“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知樂知者。”因此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字身的有趣點與魅力點,才能夠真正的從心底裏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豐富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在日常教學中融於與教材相關的笑話、故事以及格言警句等等,透過這些內容使課堂教學更加充實更加有趣,激發學生對語文以及語言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2語文教學語言應具啓發性

教師個人教學水平以及語言藝術表達能力直接影響着學生的語言能力甚至人際交往關係。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幫助人們準確的表達心中所想,承接個人情緒、表達個人意識。教師透過其進階的語言藝術表達能力進行課堂教學,就是在無形中將自身的語言表達方式以及素質修養傳遞給學生。語文課堂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教學,還承擔了對學生進行思想以及素質上的教育的義務。語文教師的教學在滿足字正腔圓、語法規範、語音標準的要求的同時,還要融入思想教育,在學生建立人生觀與價值觀時成爲學生的導航,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同時,語言所具有的深層含義以及精神指導,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洗滌,觸動學生的情感,使之與書本內容產生共鳴。

3語文教學語言應具精當性

優美而富有內涵的語言不是喋喋不休的話語也不是堆砌的辭藻,它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描述,精準而又無可替代。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應避免出現“好像”、“大概”、“也許”等模糊不清的詞彙。有魅力的語言是鮮明而準確的,言簡意賅而又無可替代。過多使用模糊性詞彙不僅會讓課堂顯得不嚴謹,也容易造成歧義,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時刻注意這一問題,省略不必要的重複話語,精煉語言,拒絕假大空、避免口頭禪,做到書面用於精確、日常用於簡潔。能夠使用精簡而恰當的詞彙進行教學,是教師高語言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課堂語言一直模棱兩可、詞義不明,甚至望文生義,那對學生而言就是一種“學習災難”,學生不僅無法在這樣的課堂中感受語言的.魅力,甚至會因此而感到困惑甚至厭惡學習。教師要有自己良好的語言習慣,在教學中時刻把握課堂節奏,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心中所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教師處獲得準確的資訊,瞭解教師所想表達的意思,從而節約不必要的思考時間,將注意力專注於教師講課內容及教師講課語言風格。

4語文教學語言應具條理性

教師的課堂語言表達並非隨心所欲,想到哪裏講到哪裏,它具有非常明顯的條理性與邏輯性。一篇文章從立意到動筆到完成,其內在必然有相互串聯的知識體系結構。因此教師的講課也必須嚴格按照這種結構來進行。一名出色的語言教師必然也會有着嚴謹的思維與出衆的邏輯能力。語文知識的傳授需要有序的、科學的進行。語文教師的授課是將文章內在的結構以及其所存在的嚴謹的邏輯剖析給學生看,讓學生可以試着自己進行分析,對文章有自己的見解。所以語文教師在日常授課中,一定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方式,不論是分析課文還是解析作者情感,都要做到脈絡清晰、有理有據,對於文章結構的前後順序、作者感情的前後轉變都要一步一步分析,找出每一步變化的偶然點與必然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明白文章所想表達的意思以及教師所想傳遞給學生的思想,也只有這樣學生纔會在教師的感染下逐漸學會獨立思考,分析文章。教師每一節課都會有相應的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在這一任務下,教師要用科學而嚴謹的思維對待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利用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文章進行解析,剖析作者情感,最後用生動傳神的語言將這些內容傳遞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教材內容,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質量。

5語文教學語言應具激勵性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以人爲本,時刻將學生放在教育的主體地位。因此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加註意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學生的情緒,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以此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自覺閱讀。青春期的中學生,不論是三觀還是思想品德都處於建設時期,這一時期任何小事都會被無限放大,影響學生的心情。而作爲學生接觸時間相對較多的教師,其對學生的態度更是直接決定了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善於鼓勵學生的教師,學生受其鼓勵就會信心十足更加努力,而過於批評學生的教師,學生受氣批評心理難以平衡,長此以往就會產生牴觸心理、甚至厭學。因此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相應的關心與鼓勵。例如在日常作業評語中,對成績優異的同學多多表揚,對相對較差的同學則多一些鼓勵,當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與鼓勵時,就會從心底裏認可教師,把教師當做良師益友,如此在學習中自然不會揹負較大的心理負擔,也能夠更加輕鬆的投入學習,積極回答課堂提問。

結合全文可以看出,課堂教學語言是一種高超的藝術,優秀的教師能夠在教學中融入自身的風格,展現自身的素養,同時潛移默化的改變學生的談吐、提高學生的文化涵養。教師要將每一節課都當做是自己表現個人素養的舞臺,利用語言藝術及語言魅力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完成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使學生成長爲一個談吐優雅、思想成熟的棟樑之才。

參考文獻:

[1]蔡炳山.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探究[J].科技資訊,2011,(28):199.

[2]黃春秀.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新課程學習(上),2013,(10):49.

[3]李路麗.中學語文情感教學藝術探究[J].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