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以莫泊桑的《項鍊》爲例談空白美

學問君 人氣:6.91K
以莫泊桑的《項鍊》爲例談空白美
在敘事類文學作品中,情節是人物活動及其經歷的矛盾鬥爭的整個發展演變過程,也是人物性格成長的歷史。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環境之間相互的具體事件構成,往往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前後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但是,有些文學作品,根據表現的需要,在謀篇和構思上,對情節的某一部分進行省略,以造成懸念,留出了藝術“空白”。那麼,什麼是“空白”?接受美學告訴我們,“空白”就是指“作品中未實寫出來或未明寫出來的部分,向讀者所暗示或揭示的內容,成爲激發、誘導讀者進行創造性填補和想象性連接的基本方法”。同時,“空白”不但賦予讀者參與創作作品意義的權利,而且能夠主動地召喚讀者進入其中,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聯想,從而更好地完善作品的意義。因此,“愈是偉大的作品,就愈能‘召喚’讀者進行再創造,而賦予作品更多的意義和解釋。”下面,以莫泊桑的小說《項鍊》爲例,談談藝術“空白”美。莫泊桑是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說《項鍊》,就是以"項鍊"爲線索,展開了情節的發展過程,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性格特徵,揭示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不幸遭遇。《項鍊》描寫了一個小職員的妻子瑪蒂爾德十年不幸的生活。瑪蒂爾德爲了參加丈夫的上司的舞會,不甘於小職員妻子的地位,爲了顯示自己,使因地位地下而怕別人瞧不起的虛榮心得到滿足,就借了一掛鑽石項鍊。不料,在舞會上後,因得意忘形而丟失了她認爲價值較晚法郎的鑽石項鍊。爲了賠償項鍊,瑪蒂爾德和丈夫借債,並一起艱苦奮鬥了十年,終於還清了債務。一天,瑪蒂爾德遇到借項鍊給自己的佛來思節夫人,這時,作品寫道:“佛來思節夫人感動極了,抓住她的雙手,說‘哎,我可憐的瑪蒂爾德!可是我那是一掛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作品寫到這裏,也就是後得知丟失的項鍊是假的時,戛然而止。這時,我們任何人都可以想象,瑪蒂爾德此時此刻的表現是什麼——張開嘴說不出話!或者淚流滿面!或者失聲痛苦!這十幾年的辛辛苦苦的`勞作,生活的艱辛,受到的冷遇……她由一個閒得只會在夢中痛苦的小美人變成一個忙得不可開交的壯夫人,失去了青春和美貌。這一切,都包含在這“空白”中了。可以說,這一藝術手法所產生的“空白”,表現出作者不寫而寫的高超技巧,它不但給讀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和思考的餘地,而且當讀者讀到這裏,自己思維激活了,明顯增強發散思維能力,使認識更爲多元化了。這樣的思維,源於作者的留下的“空白”,而且是用出乎意料的方式來進行的。可以說,每個讀者讀到這裏,第一反應所表現出來的是對瑪蒂爾德的同情,因爲這對瑪蒂爾德來說是一個悲劇。在同情之餘,又會反思,造成瑪蒂爾德的不幸遭遇的原因。而這個原因就絕不是以前定位在對“虛榮心所給予的懲罰”上,而應該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說,有瑪蒂爾德個人主觀方面的,比如,愛慕虛榮,自不量力,誠實守信等;也有客觀社會方面的。比如,資本主義社會風氣不正,資本主義社會的欺騙性以及金錢對人的腐蝕等。作品透過借項鍊、失項鍊、賠項鍊、知項鍊的過程,一環緊扣一環,並在結局部分留下了藝術“空白”,這對讀者來說,不但開啟激發了情感,走進主人公的生活,開啟了認識的大門,而且提高了對人物的認識和對作品深層意蘊的感受——這不是個人悲劇,而是社會悲劇。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空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引導學生去思考、聯想、想象,並由感性到理性思考,獲得作品最深層的意蘊。《項鍊》一文如果沒有這個情節最後留下的“空白”,也許就很難把握整個作品的深層意義——不管是個人的悲劇性,或者是社會的悲劇性。文:yangyanping 版權所有論文出處(作者):yangyanping
論馬莉散文的藝術特色
外國文學作品分析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