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資訊社會條件下的教育發展策略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7W

關鍵詞:高職教育論文發表,發表成人教育論文,教育教學管理論文投稿

資訊社會條件下的教育發展策略論文

從農業社會到資訊社會,人類歷史上有過很多革命性的科學技術,但能夠直接應用於教育領域的卻不是很多,而資訊傳播技術則是自印刷術發明以來對教育最具革命性影響的技術。資訊傳播技術促使傳統教育發生徹底的轉變,從教育思想和觀念、形式和方法、目標和內容、學習習慣各方面都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並與教育本身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交融,互爲補充,完成了從傳統教育到現代教育、從實體教育向網絡資訊教育的重大轉變。

1 資訊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的影響

教育技術是一種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資訊技術,對教與學的過程進行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從而達到優化教學目的的理論與實踐。從最早的音頻、視頻技術等電化教育手段,到以廣播電視和衛星爲主體的遠程教育形式,再到依託當代資訊網絡通信技術的網絡教育。資訊技術的發展使教育技術乃至教育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着資訊網絡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資訊技術已經深入到了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並與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形成了與現代資訊技術須臾不可分離的現代教育技術。

(1) 現代資訊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教育教學形式不再侷限於學校課堂,也不再侷限於特定的時間段,甚至也不再侷限於特定的師資力量,實現了在更大範圍內的教育資源共享。不管學生和老師身處何地,只要有網絡,就可以有償甚至無償利用全國甚至世界範圍內的各種教育教學資源,達到互通有無、開闊視野的目的。而網絡教學、遠程教育更是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全球化教育緊密地聯繫起來,對於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終身教育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2)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教育教學形式。

依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演示過去和未來、微觀和宏觀以及其他很多無法用語言來直接描述的知識資訊,在確定的時間內給學生傳授更多更直觀更有激發力和想象力的的知識,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增強學生的接受能力,加深其記憶力。特別是多種現代教學資訊媒體的引進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教學由抽象到直觀,有利於學生觀察認識能力的培養。教學資訊量的增加及快速、準確的傳遞、接收與利用,使原有的記憶式、照相式的學習變爲“檢索式”、“歸納式”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不需對所有知識死記硬背,只需知道在那裏可以找到所需的知識,並且學會選擇、分析、利用和創新,從而極大地拓展了學習內容和方式,給學生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可以更有力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3)隨着大數據、雲存儲技術的發展,教育教學的組織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資訊量的激增和海量存儲技術的發展使教育教學手段、組織形式、管理過程呈現出資訊處理數字化、儲存光盤網絡化、傳輸高速化以及教學智能化、學習資源系列化、管理現代化等特徵,也爲新的依託於資訊網絡的各種教育形式奠定了基礎,使教育教學的發展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狀況,產生了與資訊技術相伴生的新的學習環境和教學組織形式。必然帶來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教學過程的全方位改革。

(4)資訊網絡的開放性帶來了教育教學觀念的巨大轉變,使得教育教學觀念、模式和組織形式擺脫了學校“圍牆”的束縛,從封閉走向開放。而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透過利用現代資訊網絡技術進行學習、探索、研究,使其學會的不僅是單純的課本知識,還有透過資訊技術手段去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研究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從傳統的被動學習轉變爲學習活動的主體和中心,增強了其社會適應能力。同時,資訊技術的發展以及由其帶來的開放性的資訊社會環境,使得現代教育的思想觀念從一次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從精英教育向大衆教育轉變,從以教師爲中心向以學生爲中心轉變,整個教育變得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

2 資訊社會條件下的教育發展策略

資訊技術的發展催生了資訊社會的到來,其影響已經遍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資訊社會裏,教育概念不再侷限於學校教育,而是擴展到人的一生,計算機網絡可使知識資源人人共享,教育機會更加平等,這就對現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的多方面多層次影響,才能很好地研究和掌握資訊社會條件下的教育發展策略。

2.1 以終身教育爲目的,實現教育的全民性

終身教育的提出始於上世紀 60 年代,其主旨是要建立一個學習化的社會,使每一個個體都能夠終其一生接受連續性的教育,能夠利用學校、家庭、社會機構等一切可用於教育和學習的場所,能夠靈活運用集體教育、個別教育、面授或遠距離教育,從而求打破現行教育制度中的一切已有界限,使人的一生成爲受教育的一生,使整個社會成爲“教育社會”.提倡終身教育,不僅着眼於個體教育的全過程,也突出了教育的全民性。教育的全民性是指受教育者的廣泛性和平等性。在資訊社會裏,終身教育的觀念把教育的可能性擴展到了所有社會單位及個人,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更是爲教育的全民性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可以說,在未來社會中人人都將享有平等的教育權,人人都將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的全民性從更高層次上得以實現。

實現教育的全民性,就是要使教育在時間上擴展到人的一生,在空間上擴展到全社會。這就意味着資訊社會中的每個個體都應該能隨時隨地接受教育,進行學習,也就要求整個社會承擔起教育的職能,將教育貫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個體成長的全過程。因此,資訊社會環境下,教育的功能和形式都應該發生革命性的的轉變,着眼於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將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各種形式的教育結合起來,使教育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能,整個社會成爲學習型社會。

2.2 大力發展網絡教育,建立學習化社會

新世紀以來,光纖通訊、交互技術與多媒體技術造就了資訊高速公路的大發展,也把網絡發展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據第 3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4 年 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 億,互聯網普及率爲 47.9%;手機網民規模達 5.57億,較 2013 年底增加 5672 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羣佔比由 2013 年的 81.0%提升至 85.8%.人們對待互聯網的態度更趨於積極、開放。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開展網絡教育已經成爲全球性的大趨勢。

網絡教育是現代資訊技術應用於教育後產生的新概念,即利用現代資訊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在網絡環境下開展的教育。網絡教育是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和手段,也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除了傳統的教育機構所開展的網絡教育,各種電子博物館和數字圖書館也已經成爲網絡教育的核心機構,而後者的.開放存取特性使得個體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能夠比較容易地利用網絡上的知識資訊資源。人們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形式,自主利用學習時間和空間,自主組織學習討論活動,不斷更新和補充知識資訊,以適應和滿足工作方式的變革和生活層次變遷的需要。

這就要求社會和教育機構充分利用和挖掘網絡教育的特性和功能。一方面,要轉變網絡教育的觀念和形式,不能簡單地認爲,網絡教育就是透過網絡開展教育教學,只是將實體教育搬到網絡之上,而是要將之建立在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發揮在學習上的自主性、自由開展知識活動、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這個目標之上,使更多人能夠更容易地接受教育,獲得知識智慧。另一方面,網絡教育不是知識的堆積,也不是知識資訊的簡單檢索,而需要更強大的技術、智慧支援。這就要求在發展網絡教育的過程中,將更多精力放在知識的智能組織和加工上,滿足知識與人之間全方位、全真的交流需要,使網絡教育上升到知識教育,其最終目的就是建立學習化社會。

所謂學習化社會,可以理解爲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組織(包括家庭和公民生活)密切交織的過程。在學習化社會中,每個個體都可以在任何情況下自由地取得學習、訓練和培養自己的各種手段,學會自我實現,學會將自己置於社會最適合的位置。從而使教育的終生性和社會性緊密結合,使教育擴展到人的一生、擴展到整個社會,成爲一種生活習慣和基本需要。

建立學習化社會,一是要加強教育觀念、制度的創新與教育對象、環境的擴展。要打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嚴格界限,使教育成爲一種高度自覺、自主自動的學習,使教育成爲縱貫人生髮展創新各階段、橫跨全球各領域的知識創新教育體系。二是要推動學校教育的社會化和全球化。在未來的學習化社會中,面對日益先進的學習技術和無孔不入的傳播渠道,傳統封閉式的學習教育方式已根本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爲了培育出適應社會生活的人才,就要實現學校教育的社會化,使學校面向社會,而且還要倡導全社會辦教育,全社會關心、支援教育。三是要推動社會的教育化。學習化社會也是知識社會,社會上的每一個人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接受教育,同時,社會上的每個單位、機構、部門也都要承擔起教育職能,實現教育職責的普及化。這其中,網絡教育要發揮重要作用。同時,要將教育的觸角延伸到受教育的弱勢區域和脆弱羣體,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教育。

2.3 積極開展資訊教育,提高公衆資訊素養

在資訊社會環境下,不管是學校教育、網絡教育還是社會化教育,都需要將教育建立在資訊網絡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基礎之上,充分挖掘和利用資訊技術及網絡資訊資源。這就要求加強資訊教育,增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資訊意識,使他們掌握資訊知識和資訊處理技術,才能夠將教育和教學資訊轉換成受教育者易於接受的形式,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質量,完成教學目標。開展資訊教育,一方面可以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發展,促進教育教學內容和手段的資訊化,緊跟資訊社會的發展趨勢,真正實現教育資訊化和現代化。另一方面可以高效率傳遞教育資訊,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幫助教師控制教育過程和目標,提高教育管理的速度和效率,培養出符合資訊社會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3 結束語

資訊教育的內容應集中在計算機資訊技術、多媒體資訊技術、資訊高速公路資訊技術、遠程教育資訊技術等幾個主要方面,着眼點應放在提高公衆的資訊素養上。目前,關於衡量資訊素養的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能否決定資訊需求的範圍,二是能否有效獲取需要的資訊,三是能否對獲得的資訊作出評價,四是能否將獲取的資訊轉化爲內在的知識,五是能否利用獲得的資訊達到自己的目標,六是能否合理合法地獲取資訊。要達到這些標準,除了統一認識,還必須採取豐富多樣的、有針對性的資訊教育形式,從課中教育到課外教育,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建立一套完整的資訊教育課程和評價體系,提高全社會公衆的資訊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慧靜。談資訊技術對現代教育的影響[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3(3):134-136.

[2] 馬斌。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和高校的轉型應對[J].中國高等教育,2014(12):20-22.

[3] 李麗娟。美國高校資訊素養教育研究及啓示[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6):130-133.

[4] 溫勤能。資訊時代後的網絡教育發展與學習化社會[J].理論導刊,2002(6):48-50.

[5] 鄭義寅,等。我國全民終身教育立法的社會視野[J].教育與職業,2008(9):37-39.

[6] 劉磊,等。資訊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思考[J].中國教育資訊化,2014(12):8-10.

[7] 石韻。淺談資訊技術對教育的影響[J].現代交際,2014(5):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