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財務報告的發展回顧及其改進

學問君 人氣:2.18W
財務報告的發展回顧及其改進
著名的史學家邁克爾·查特菲爾德曾說過:"會計的是反映性的……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貿易需要而發展的,並與的發展密切相關。"我們正處在一個經濟與技術奔騰發展的新,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作爲立足、面向市場的一個重要的經濟資訊系統,當然也要迎接並適應經濟和市場的變革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和表述形式。現在的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最初只是財務報表)原是經濟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纔在傳統的會計與報表的基礎上形成的。在資本市場產生併成熟之後,財務報告對市場所起的財務資訊傳遞,幫助投資人進行投資決策和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的作用,是很獨特的,也是不可替換的。但是,今天人類已跨進新經濟社會,財務報告在很多方面已經滯後於整個經濟環境的要求。因此,對其進行重大的改進及發展勢在必行。
  一、財務報告過往的發展與變化回顧
  (一)財務報告上的發展與變化回顧
  1、關於計量。財務報表是以傳統會計的三個特徵爲支柱的。那就是:記錄按複式簿記系統;確認以權責發生製爲基礎;計量採用本錢屬性。因此,人們把傳統的財務會計分別稱爲複式簿記會計、權責發生制(即應計制)會計和歷史本錢會計。在財務會計的上述三個特徵中,對會計資訊特別是盈利資訊最有作用的,是確認和計量。傳統財務報表受到的衝擊最早也是針對計量。所以,報表的使用者莫不關注計量。隨着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國出現的通貨膨脹以及90年代以後衍生工具的發展,在傳統的歷史本錢計量模式之外,先後創造了現行本錢、現行市價、可實現(清算)淨值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正如FASB(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所說:"當前,在財務報表中報告的各種項目,是用不同屬性來計量的。這要由項目的性質和計量屬性的相關性與可靠性來定。"因此,到爲止,我們對財務報告中的計量可以看到下列變化:由早期以歷史本錢爲主(甚至佔完全統治地位)到幾種計量屬性同時並用,再到當前傾向於採用公允價值。這種種變化明顯地說明,計量屬性的採用決定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即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各種不同計量屬性所帶來的不同經濟後果及其的不同遠景。
  2、關於確認。早期財務報表的確認僅收進的決定和用度的分配。在股份企業出現以前,往往採用收付實現制來確認收進和用度。那時確認的唯一標準是看有無現金流進(收進)和流出(用度)。後來,由於出現委託和代理關係,爲了正確反映和評估在某一期間的受託責任,就產生並廣泛運用了權責發生制。然而權責發生制仍然是針對收進的實現和用度的發生來說的。它提出了確認收進和確認用度的新標準。這個新標準不再是看有無現金收付,而是看權利與責任是否發生。爲了實現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又形成了應計、遞延、分配和攤銷等四個特殊的會計程序。權責發生制使財務會計處理和報表的編制較前複雜,當然所獲得的收益數據也較前更爲相關與可靠。人們主要關注收進和用度確認的另一解說是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左右,財務報表中的收益表被普遍認可爲第一報表。財務報表使用者所共同關心的主要資訊是一家公司的收益(盈利)。收益是怎樣決定的呢?從收益表的構成可以看到:透過收進與用度的配比,決定收益。這就是流行於當年的收進/用度觀。然而收益也還可以由淨資產(不包括業主權益的變動)的期末與期初的餘額對比來求得。後一決定收益的稱爲資產/負債觀,由於這可不依靠收進與用度而單獨對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直接進行確認。若根據資產/負債觀,權責發生制就不能構玉成部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基礎。於是FASB發展了會計確認的理論。在1984年12月發表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在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確認和計量"中第一次提出確認的完整定義,確認的四項基本標準(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與可靠性),並根據確認是"將某一項目作爲報表要素正式記進或列進某一企業財務報表的過程"的定義,而把確認的過程分爲"初始確認"、"後續確認"和"終止確認"三種類型。FASB第5號概念公告關於會計確認的見解如同它誇大現值技術的運用和大力提倡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一樣,爲把各種創新經濟業務(典型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可確認而尚未實現的有關收進項目等)在表內予以確認、計量或者在表外進行表露開闢了一條重要的新思路。由此可見,財務報告理論與實踐的這一發展,不是憑空而來。它們同樣是競爭技術與全球化等環境因素髮生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