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計劃行爲理論的發展

學問君 人氣:8.91K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談計劃行爲理論的發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計劃行爲理論的發展

論文摘要:計劃行爲理論認爲意向決定行爲,而意向由態度、主體規範和感知到的行爲控制力中的一者或兩者或共同所決定。本文試圖闡釋計劃行爲理論的結構及其發展。

論文關鍵詞:計劃行爲理論 感知到的行爲控制力 意向

計劃行爲理論(TPB)是由理性行動理論仃RA)一計劃行爲理論的早期版本一發展而來。

TPB認爲意向(執行某種行爲的動機)由個人行爲態度、主體規範和感知到的行爲控制力((PBC)所決定,且PBC也能直接影響到行爲。TPB認爲一個人的態度越積極、主體規範和PBC越強,則執行某種行爲的意向越強,也就越可能最終執行某種行爲。

1、增加的PBC維度

爲了解釋並預測個體行爲發生與否的原因,Fishbein1975年提出理性行動理論。TRA認爲直接導致行爲的因素是行爲的意向,而行爲意向又受態度和主體規範二者的影響。TRA的關鍵維度是行爲的意向、態度和主體規範。由於TRA並不能完全解釋或預測某些實際行爲,Ajzen在1985年提出改進模式—在TRA的基礎上增加了感知到的行爲控制力—一稱爲計劃行爲理論。PBC是TPB中的重要變量,包括:感知到的控制能力;感知到的困難程度。PBC在社會認知模式中被廣泛應用於預測健康的行爲。

增加PBC變量是基於PBC不需用完全的意志控制預測行爲的基本原理,而且PBC可以解釋爲何意向並不總能預測行爲。Ajzen(1991)提出PBC與行爲間有直接的關係,這更符合已取得的資料數據。因此,Ajzen就提出當行爲意向對行爲只有很小的方差解釋率時,PBC就應能獨立預測行爲。TPB中的PBC既能影響意向又能影響行爲。Ajzen(1991)指出態度、主體規範和PBC對意向的預測力的相對重要性因行爲和情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說,當態度或主體規範具有較大影響的`情況下,PBC對意向的預測力便較弱。因此,Ajzen在1991年便指出PBC與意向之間關係的程度取決於行爲的類型與情況的性質

PBC其概念和測量是TPB理論裏最受爭議的。Armitage證明了PBC對預測行爲有其獨特的貢獻,能直接和間接影響行爲;但也有一些元分析指出TPB幾乎沒增加TRA對行爲的方差解釋率。近期許多研究運用因素分析指出PBC結構內部有兩個本質不同的項目羣,即自我效能和控制感。Trafimow等人提出在行爲領域中能很好地區分自我效能和控制感項目羣,因爲自我效能在預測意向和行爲方面上比控制感要好。然而,現在Rhodes提出將上述項目羣區分成對控制的獨特測量並不能成立,而且可能還會導致理論化的退步。他們提出感知技能、資源、機會也許是更好的PBC組成成分。

2、其它組成成分

2、1行爲意向

行爲意向表明一個人執行某種特定行爲的動機,反映出一個人願意付出多大努力、花費多少時間去執行某種行爲,獵被認爲能激發動機因素從而能影響行爲(Ajzen,1991)。

Sutton對TPB進行的元分析研究表明,態度、主體規範。PBC對行爲意向的解釋率達到40一50%,但意向和PBC對行爲的解釋率僅在19一38%之間。因此Gollwitze認爲,行爲發生之前有兩個階段,一是運籌階段,個體會思考自己的行爲目標,此時形成的意向稱之爲目標意向;二是執行階段,個體將根據形成的目標意向決定何時、何地、怎樣執行計劃,即執行意向。執行意向是目標意向與行爲之間的中介變量。有研究證了這一假設,不過關於該假設的實證性研究較少。而Terry等人發現意向與PBC有顯著的交互效應。

2、2態度

行爲意向的強弱受個人因素的影響,即一個人對執行某種行爲的態度的影響。態度是TPB裏最沒有爭議的一個結構,不過Rhodes等人2006年的研究提出態度中的情感性態度和工具性態度兩者在測量領域和對運動行爲的預測影響兩方面都是不同的結構。當然,這項研究針對的只是運動行爲,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2、3主體規範

影響行爲意向強弱的社會因素即主體規範,指個體感覺到他人對他執行或不執行某項行爲的期望,也可以看成是否服從他人願望的社會壓力的整體感知。主體規範的形成取決於規範信念。

然而許多研究發現主體規範對預測意向的效果最差。對此最可能的解釋是主體規範本身的測量方式,大部分研究者運用的都是單項目測量量表,而不是應用可靠的多重項目測量量表。影響意向形成的社會因素實際上包含了兩種規範,一是指令性規範,指的是對個體重要的人認爲個體應該執行某種行爲。二是示範性規範。指的是對個體重要的人自己就是這樣做的。有人證實指令性規範和描述性規範在他們的測量領域上是不同的結構(Rhodes等人。2006)。Rivi,和Sheeran認爲,TPB中的主體規範實際上是一種指令性規範,它反映的是個體感受到的社會壓力。有研究指出指令性規範因子不能很好的預測行爲。一些研究發現增加示範性規範可以增加對行爲的預測力Rivis和Sheeran關於示範性規範的元分析結果表明,示範性規範與意向之間的相關r=0144,在控制態度、主體規範曲令性規範)和自我效能之後的迴歸分析結果表明,將示範性規範納人迴歸方程可以增加5%的意向的方差解釋率,而且示範性規範的預測作用僅次於態度,強於指令性規範和自我效能。

3、下PB的缺陷

很多項元分析研究支援TPB理論,但這些元分析在其範圍及取樣等上各有所缺陷。Ajzen對TPB進行的元分析發現態度、主體規範和PBC三者與意向的平均多重相關R=0.71,以及意向和PBC對預測行爲的平均多重相關R=0.51,但這項元分析數據有限;Godin的元分析發現PBC對預測意向和行爲均有12%左右的方差貢獻率,但Godin只考慮的健康的行爲,且其報告值僅來源於報告相關數據的研究,而只報告顯著發現的傾向也許會使報告值變大。

4、TPB在中國的運用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TPB在國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經多項研究等證實TPB是能較好地預測行爲的。而劉澤文等人認爲,中國人的態度對意向的解釋力低於主體規範對意向的解釋力,當然這是有着深遠歷史因素的。不過我們至少可以瞭解應用TPB不能盲目照搬外國的研究經驗及成果,而要從中國實際出發。

TAGS:理論 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