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電影改編的文學性鑑賞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W

中國的電影從其根本的歸屬上來說,應該是大衆文化,大衆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與社會文明的進步存在十分密切的關係,這是因爲社會文明的發展最爲直接的結果就是傳播技術的革新,資訊傳播技術的發展足以支撐起商品經濟中個體的多元化的需求,從而使得大衆文化就具有了諸如蘊含內容的通俗、思想藝術的流行、藝術形式的娛樂性等特點,中國文學電影鑑賞改編基於此而獲得良好的發展契機,基於文學作品基礎上的電影改編不僅會得到大量文學作品粉絲的支援,而且還會造成審美期待,產生較好的市場效應,本文是立足於大衆文化的視角出發,從理論基礎、藝術創新,以及前瞻性展望等方面來對本課題予以研究。

電影改編的文學性鑑賞研究論文

從實質上而言,大衆文化就是一種藉助於現代傳播技術支撐起來的文化,因此將電影等藝術涵蓋在內,這就使得電視電影藝術的發展受到大衆文化的直接性的引導與決定。作爲大衆文化的載體之一的文學作品據此而與電影藝術的發展呈現出互動性的關係,電影的發展一方面會受到文學創作的決定,但是,也會對文學創作起反作用,二者是在互動中趨向於進步。

一、電影改編的文學性鑑賞的理論基礎

(一)接受美學理論

接受美學理論產生於二十世紀60到70年代的德國,其主要的代表者是H.R.姚斯和W.伊澤爾,接受美學理論認爲:讀者的主觀性的感受是藝術作品成功關鍵,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要經歷淺層次的閱讀、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對作品社會價值探究等階段,這就構成了閱讀的接受效果,在接受美學理論看來,閱讀就是一個互動化的過程,所謂的互動就是指作品的創作者、作品的讀者、作品內的主人公等方面的互動與交流,由此形成接受美學“三要素”理論,即文學的創作、文學的流通、文學的接受,這意味着,接受美學下的文學審美的視角着眼於社會大衆,從而使之具有更爲廣闊的社會價值。

(二)審美公衆理論

審美公衆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杜夫海納,來源於其著作《審美經驗現象學》,因此審美公衆理論又可以被稱爲審美經驗現象學理論。杜夫海納認爲社會公衆在審美的實踐中並不是沒有作爲的,作爲作品來說,社會公衆的認可纔是最終的目的,在對作品的審美中,社會公衆可以在其中尋找到自己的情感寄託或是自己的影像,從而將其作爲自我表現的載體,從社會公衆的視角來說,對作品的審美欣賞並不是固定化與被動的,而是主動性的欣賞,帶有自我情感的映照與注入,不同的社會公衆基於個人審美水平與審美方式的不同從不同的視角來實踐自己的審美活動,從而在事實上形成了對審美對象的多元化解讀,

二、電影改編的文學性鑑賞分析

(一)電影改編文學性的藝術特點

電影改編文學性就是在忠實文學作品原著基礎上的創新,就本文來說,所謂的忠實就是指對原著中的思想情感與主題的忠實,創新則是對人物與情感的創新,但是這一創新都不能夠偏離主題。

1.忠實性。忠實性就是忠實於文學作品中的原著的思想情感與主題。電影藝術就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正確的傳達出某種情感,以此來增加受衆的忠實度,這也就成爲電影藝術定位的關鍵,這對於文學電影改編尤其如此,改編文學作品而形成的電影前提就是將電影藝術產品定位爲大衆化的電影,這一類電影主要是表達社會中的某一普通羣體的社會生活與情感發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電影改編文學性會大大受制於原著,這是因爲文學性的電影改編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爲原著所積累的大量粉絲與原有的人氣,這都是文學電影改編成功的優勢之所在,相對於文學作品,電影藝術必須要忠實於原著思想情感與主題,否則就會無法滿足受衆的審美期待的情感需求。

2.創新性。一是人物的創新。在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中,人物的塑造與情節都需要予以創新,一般來說,在人物改編的層面而言,人物的性格不需要出現大的變化,但是在設計的時候,可以根據主題與情感而增加、刪減部分情節,或是是將主要人物變爲次要人物,或是將次要人物上升爲主要人物,甚至於增加具體的形象。二是情節的創新。情節是小說與電影中的關鍵性的組成部分,在表現主題、體現人物發展的命運、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較好地對情節予以安排就成爲了文學作品與電影共同的任務,但是情節安排與文學作品的情節安排是有差別的。電影基於時間與空間的侷限,必須要以流動性的鏡頭完成主要情節的敘述,並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主題表現、情感外泄、形象塑造等目標,電影據此就必須要藉助於刪減、增加等手段來部分對情節予以改改編,這一改編不但會依據主題與情感,而且還會進一步加強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與情感。

(二)電影改編文學性藝術鑑賞

1.大衆化的主題。就我國的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的實踐來說,其文學性主要是從主題的視角來分析,大衆化的主題將會適合受衆的審美期待,並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審美價值。就以青春小說類的電影改編爲例,青春文學類的電影改編着力於體現出“純淨、唯美” 主題,在受衆欣賞電影的時候,電影藝術中的人物的情感與唯美的畫面逐漸滲透到受衆內心深處,在潛移默化中施加影響。這是因爲, “純淨、唯美”的主題與作者具有直接性的關係,其作者往往是根據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寫作的,因此具有直觀性與真實性的特點,這自然就會對文學電影的改編造成影響,生活情節與人物塑造可能會發生改編, 但是其中純潔與樸質的情感卻是恆定的,這也就成爲其魅力呈現的主要原因了。

2.超越受衆期待視野的電影敘事藝術。一是敘事的風格。我國當前電影改編文學性中的敘事就是一種含蓄性的風格,即在電影的作品中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加以放大,從而使得情感可以從電影藝術之中向受衆延伸,達到作品與受衆之間的交融,《我的父親母親》、《大紅燈籠高高掛》、《小時代》、等文學電影就是以普通羣體的真情實感作爲主旋律,其中所蘊含的朦朧的感情、淡淡的憂傷都是這一類電影藝術的賣點。二是敘事法則。我國的文學電影的敘事法則就是簡約平淡,在進行改編的時候,就是要使受衆在對影片的欣賞的過程中找回自己過去美好的回憶,達成心靈的共鳴,引發受衆的感慨,爲達成這一要求,主要是子在敘事中娓娓道來,在人物的塑造中則是注重平凡性與普通化,在情感的表現上強調真實與平淡,《我們終將逝去的》中的.趙永世永遠是一個純潔而又充滿善意的形象,身着白色的T恤衫、牛仔褲,每天都騎着一輛自行車,從主觀上總是使人感覺到過於簡單,這就與其單一化的思想性格與行爲形成一致性。

3.互動性的影視語言。在本文認爲,影視語言就是聲音的元素,互動性就是指電影中的人聲、效果音與背景音樂會在渲染氣氛的基礎上對受衆產生影響。就以人聲爲例。

人聲是電影改編文學性着力於體現要素之一,人聲就是指人物的對白、獨白、旁白等,藉助於對白、旁白或是獨白,可以表現出人物的性格。旁白就是電影畫面中的聲音,藉助於旁白就可以傳達出更加豐富與特定化的資訊,其目的就是要對對白或是獨白做出必要的補充,從而有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性格的完善;對白就是電影作品中的人物語言表達,可以起到塑造人物的性格特點、反映出人物思想的作用。

三、提高電影改編文學性的前瞻性展望

(一)文學電影創作趨於“快餐化”的發展方

提高電影改編文學性將會對文學電影創作產生直接影響,即電影創作應該以提高大衆化文化審美水平作爲自己發展的標準,在其創作的實踐中,切實把握年輕一代的審美需求與精神導向。就目前來說,70後、80後、90後已經成爲電影受衆的主體,這一羣體具有知識面廣、審美欣賞能力強,但是工作、學習、生活壓力大的特點,因此需要一種“快餐式”的文化,這就需要在文學電影創作的時候,將電影情節的生活化、內容的簡單化、人物的詼諧化作爲創作的主要標準,從而起到了既娛樂身心,又可以滿足對自己過去美好生活回憶的目的,文學電影創作據此就具有明顯的發展方向。

(二)在電影改編中應用新媒體技術

電影改編文學性的提高還應該藉助於新媒體技術。在新媒體的環境中,立足於現代科技實現文學電影創作視覺轉向是促進電影改編文學性提升的經驗之一。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視覺轉向與大衆文化之間有機融合。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文學電影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主要是將視覺貫穿於主人公的意識流,從而以電影影像的具體形式來予以呈現,給受衆以生活的真實的心理感受,這一感受還會大大激發出受衆的聯想與想象,由此而產生心理的共鳴。

四、結語

本文認爲:忠實性與創新性是電影改編文學性的藝術特點,在文學作品改編爲電影的實踐中,透過大衆化的主題、超越受衆期待視野的電影敘事藝術、互動性的影視語言等途徑使得電影文學性凸顯,在以後的發展中,爲切實提高電影改編文學性,就應該從“快餐化”文化的發展趨向與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這兩個方面來予以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