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心理學的論文內容

學問君 人氣:1.73W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爲活動的科學,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心理學的論文,歡迎檢視!

關於心理學的論文內容

生物教學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

摘要:對積極心理學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包括了其研究的範圍、功能與作用。分析了生物教學的現狀,以及與積極心理學之間的聯繫。從創設積極的課堂學習環境、挖掘教材中的積極情感要素、激發學生的積極行爲幾個方面,探討了積極心理學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生物教學;情感要素;積極行爲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作爲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透過科學的心理學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對人們所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進行充分的挖掘,以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層面,包括了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的個人特質以及積極的狂會組織系統。積極心理學作爲一種運動,在人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能夠增添正能量。積極心理學認爲,透過系統地塑造個體內部的各項能力,有助於預防工作的開展,而並非被動地修正缺陷。人類自身存在着許多種力量,如,勇氣、信仰、毅力、希望、職業道德、人際技巧、樂觀主義等,都能夠有效地抵禦精神疾病。研究其形成的過程與途徑,透過恰當的干預,從而塑造這些優秀的品質。

二、生物教學與積極心理學的聯繫

由於長期以來缺乏足夠的重視,生物教育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教師流失現象比較嚴重,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容樂觀。在應試教育制度下,分數始終是最重要的評判標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實踐活動的開展較少,導致學生的積極性普遍不高。這就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並非透過簡單的修補就可以改變,而是需要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心態。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貫穿積極的情緒和人格,並非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更多地傳達一種心態,這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配合。它不僅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更有助於引導學生樹立一種積極的心態,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積極心理學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1.創設積極的課堂學習環境

生物教學本應該採用分班制課堂教學的模式,傳授生物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但實際情況是課堂學習時間相對有限,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教師應當努力創設輕鬆愉悅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例如,針對學生熟悉的生物話題展開演講,採用課堂答題比賽等形式,往往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這樣做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更活躍了課堂氛圍。生物學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課堂教學離不開自然世界與科學實驗。教師應當組織學生觀察各種植物與微生物,透過創造自然的學習環境,增加學生對自然的理解和熱愛。透過改變教室的環境佈置,增加一些學生自己學習成果的展示,這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營造更加積極的學習氛圍。

2.挖掘教材中的積極情感要素

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學生對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往往能夠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孜孜不倦地學習。生物教學也應當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爲前提,積極挖掘教材中積極的情感因素,並將其融入教學中去,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僅取決於學習的興趣,還取決於學習的動機與頑強毅力等非智爲因素。這在衆多版本的生物課教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它們中包含着許多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生物進化的觀點、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科學技術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等。透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強化學生的`自我評價,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激發學生的積極行爲

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階段,渴望被理解與認同,同時還會伴隨着不成熟的行爲表現:自尊心較強,渴望表現卻又很矛盾,對教師和家長存在一定的牴觸情緒,又容易莫名其妙地陷入低迷期。因此,教師應當認真瞭解並研究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徵,結合具體的教學任務,制定教學方案,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如果過於關注一個人的弱點,或是任其自由發展,都會使其走向極端與負面。生物學科的學習效果,取決於學生自身的學習體驗。教師需要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以改變學生的一些行爲。向他們傳達正能量,幫助其樹立起堅定的信念,以激發學生的積極行爲,鼓勵其勇於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積極心理學是一種新穎的理念,符合時代的要求,具有非常大的可操作空間。教師應當敢於挑戰自我,積極接受新的理念和事物,學會啓發、鼓舞和尊重學生,並將其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在生物教學中應用積極心理學,不僅符合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更有益於學生生物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看待學生,注重學生潛能的激發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生與教師的雙贏,共同收穫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景根苗.積極心理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嘗試[J].求知導刊,2013(3).

[2]陳芳.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積極心理學應用的探討[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5(2).

[3]王燕.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2011(9).

心理學生態化思潮探討

摘要: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學逐步延伸出生物學和地理學而進入了人文學科,它漸漸由自然觀演變成世界觀和方法論。由於它強調環境背景作爲研究背景及人和環境的交互關係,它與心理學的結合迎合了心理學發展的新脈絡、新方向、新趨勢。改變了以客觀主義爲代表的、實驗室爲基礎的心理學研究範式。心理學生態化研究修正了以往心理學研究範式的不足,給心理學研究帶來了整體性、連續性、變化性思維方式,爲心理學發展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和先進的研究方法。

關鍵詞:心理學;生態學;生態心理學

一、生態學

生態概念的雛型來自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公元前三世紀的雅典學派首領賽奧夫拉斯圖斯,他在其植物地理學著作中已提出類似今日植物羣落的概念,不過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1851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自然選擇學說,強調生物進化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引起了人們對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的重視,更促進了生態學的發展。生態學這一概念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生物體與周圍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它有自己相對獨特的研究方法,後來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論的概念及方法的引入而使其逐步完善。由於它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而備受關注。生態學本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一門學科,強調環境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其核心是協調、適應、共生。

伴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導致的環境變化成爲人們研究和學習的重要課題,包括環境化學、環境物理學、環境醫學、環境地學、環境管理學等環境學科成爲較新的學科。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及環境的惡化,生態研究的視角逐步從生物和環境的關係拓展到人類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世界發展的關係上。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態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化學工程技術科學的研究成果,向精確定量方向前進並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生態化系統理論最早是有美國心理學家UrieBronfenbrenner在其論文中提出的,其定義爲:研究一個積極主動並不斷成長的人類個體和最近近景(即發展的個體所生活的環境)的變化的性質之間的相互適應,並且這一適應過程受到了不同環境間關係的影響,也受到了包含這些不同環境的更大的情景的影響。

二、生態心理學和心理生態學的崛起

生態心理學是生態學與心理學的結合,結合的結果催生了生態心理學和心理生態學這兩個新興學科。生態心理學是從生態學的出發的研究,是考察生態環境、生態危機中的人的心理行爲問題。但是,所謂的心理生態學則更進一步去考察反過來的問題,也就是從心理學出發的研究,去考察心理生活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這是把人的心理生活看做是包容性和完整性的生態系統。(葛魯嘉)生態心理學萌芽於20世紀40年代,格式塔心理學家庫特勒溫在上個世紀40年代創辦了《心理生態學》期刊,他開創了心理學生態化研究的先河。其理論核心是巴克和吉布森爲代表的理論範式。他們的思想基礎是:生態心理學以一種研究動物(或人)與環境的動態交互過程,尤其是具有功能意義的心理傾向或取向。然而生態心理學的發展並非一帆分順,它在主流心理學蓬勃發展時卻備受冷落,它的種種長處被暫時地遮蔽。只是當主流心理學敗於解釋現代社會日益複雜化的心理現象時,由於生態心理學採用生態效度實驗法和自然主義研究法相結合的策略,它就把自身更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易於解決實際爲題的優勢展現出來,此時它才從邊緣地帶漸漸回到關注焦點。由於生態學反對孤立、片面、割裂地認識與思考,而強調聯繫、整體、協調、適應、共生地認識與思考,它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課題,拓展了各自學科研究的疆域。例如,生態翻譯學已成爲目前翻譯學研究最熱門的科目。隨後誕生的生態心理學和心理生態學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發展和壯大。

80年代年伴隨着國際心理學學會的創建和《生態心理學》的創刊而走向完備,生態心理學自身含有廣義和狹義之區別,而我們通常提到的是狹義生態心理學。在這一階段生態心理學完成了其最重要的理論構建,尤爲可貴的是,生態心理學相關原理被應用到認知心理等領域,擴大了生態心理學的影響力和應用範疇。生態學和心理學及生態學和翻譯學等人文學科的結合較晚,但是它們自從誕生之日就顯現出勃勃生機。因爲心理學形態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包括宗教形態、哲學形態、常識形態、科學形態、類同形態、資源形態等等。人的心理存在即體現在個人的心理存在,又體現在民族心理和社會心理存在上。個人心理如同它們的細胞,個人心理的延續、發展、變化彙集成它們的存在與變化。細胞與整體本身就具有生態學含義。因此,心理學本身就該具有生態觀,心理學樹立自己大科學觀,不僅僅和它們緊密相聯,而且充當各個學科生存、發展和避免極端的根苗。例如,西方的科學危機及人文危機可以說是一種心理上的危機,包括李約瑟等人極力主張儒家和道家思想對危機具有積極的修正作用。同樣,各個學科在發展到一定時期出現瓶頸時,只有心理上的認識性轉變才能使其走出泥潭。從宏觀的角度,科學學科和人文學科往往體現的是人和自然的身心關係,而人的心理世界和文化世界是塑造和創造的關係。各個學科(尤其是人文學科)無論如何發展變換,它們的存在或生存首先需要人們的領悟和認知,這時人們擯棄了“眼見爲實”的傳統認定生存或存在的方式,而是用“心靈”感受到它們存在的意義。然後,人們對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本質的、基礎的、具有原理性的東西進行籌劃和設計。

在領會和籌劃之後,學科並未自身具有生存或存在的可能。爲了進一步掌握學科脈絡和實質,人們需要對它們進行闡釋,只有這樣學科本身的生存空間才能極大地拓展。因此,各個學科都與心理學有着通達的聯絡,深受心理學的指導和統籌,它們本身和心理學在根源上就是動態地互涉關係。他們的存在心理學是可以提供各種思維方式的源泉或根苗,它對人們認識物質世界和文化世界是像“水和陽光”一樣的源泉,促使各個學科的蓬勃發展。根苗、樹枝、樹葉形成了生態鏈,心理學和各個學科演變成學科羣落。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生活便利。1994年,UrieBronfen-brenner和StephenJCeci根據個體發展受到生物特性和環境力量相互作用的影響,從而把這種觀點概括爲生物生態模型。運用生態學原理及方法能夠較好地協調人和自然、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學科的發展。這樣,自然科學的發展逐步帶有生態學傾向,同時也促進了心理學的生態化思潮的發展。科學技術過度發展帶來的危機和隱患首先反映在社會心理學領域。

三、生態學帶來的研究方法

生態學爲一些人文學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式。儘管它還沒有形成成形的研究範式,但它帶來的是新的研究取向和趨勢。生態心理學由於吸收了生態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改變了心理認知範式,使認知過程達到單一到多維,從橫向到橫縱交融、平面到立體的提升。許多學科領域和研究領域,例如哲學、心理學、文化學、人類學、翻譯學等等,專題類地被劃爲某一特定的研究範疇,它們之間的關係被界定和固定。因此,它們只好在固有的疆界內進行研究和探討,往往是隻知道此在,忘記了彼在。生態學則強調彼此之關聯,即強調心理學的存在,又重視與其橫縱關聯的學科關係。首先,它強調共生、互惠、整體的思想方式,建構出宏大的視野來對心理學進行探索。其次,心理學的相關概念和對象可以在其他學科中找到證據和證明、邏輯和啓迪、方法和驗證,強化了各個學科間的互通和互融。再次,用生態學中進化論隱喻心理學與其它學科的共同“動態發展”,促進了心理學不斷上升、不斷促進、不斷協調、不斷融合、不斷多樣化、不斷複雜化的發展。心理學生態化研究,既可以維護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又可以藉以生態倫理來規範和協調“與心理學相關學科羣落”。

心理學生態化即有責任協調心理學內部各方向的關係,又有責任平衡各個學科與心理學的關係。心理學生態化講求的是心理學諸方面所形成生態的整體性、層次性、關聯性、協調性和系統性,強調的是心理生態的平衡和共生。另外,生態化研究改變了割裂的靜態研究方法,促使心理學研究具有動態範式的性質,爲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及心理學與其它學科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動力。

參考文獻:

[1]: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9.

[2]葛魯嘉.心理資源論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40-141頁。

[3]胡珍生,劉奎林.創造性思維方式學[M].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35-136頁。

[4]葛魯嘉.心理學研究的生態學方法論[J].社會科學研究,2009.

[5]肖志翔.生態心理學思想反思[M].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6]易芳.生態心理學的理論審視[M].南京師範大學,2004.

[7]張風琴.生態學視野下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