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英漢翻譯中的選詞技巧的相關探索

學問君 人氣:9.19K
畢業論文

摘要:選詞正確與否直接決定着翻譯作品的好壞。選詞,即選取意義擇取單詞,既關係到原文理解中詞義的辨識和確定,也包括翻譯表達中的詞語的選擇。相對而言,原文詞語的理解更爲重要。

對英漢翻譯中的選詞技巧的相關探索

關鍵詞:翻譯技巧;選詞;

 

翻譯技巧,即翻譯方法,能使具有概括性、指導性、基礎性的翻譯原理具體化、條理化、實施化,利用各種翻譯轉換法準確、完整傳達話語資訊。它着重解決的是具體翻譯轉換上技術、技藝、藝術上的問題。翻譯理論專著或教材中對技巧的處理一般按兩條線索分別或結合進行歸納:一是按原語的詞類、句型等語法範疇及慣用法系列等,梳理翻譯表達的技巧、方法;另一是按對原文資訊、形式進行翻譯表達的方法,而在分合、增減、反正、順逆、去留存變、直譯形神等辨證關係上,對翻譯手法進行分類。翻譯是科學又是藝術,對於技巧,理論著作、教材不能囊括翻譯實踐中的所有情況,具體問題還須具體分析,翻譯者不但要靈活運用已有的技巧,而且要善於創造新的技巧,以使譯文傳意達旨,形神兼備。

選詞,即選義擇詞,貫穿於整個翻譯的實際操作過程之中。這裏的“詞”指表達某一實體或整體性概念的單詞、詞組和短語。“選義”是由人類語言的一詞多義現象決定的。任何一種發展完備的人類語言,其中的大部分詞彙都是一詞多義。例如單詞charge: 動詞含義有兩個,在科技英語的環境下是“充電”,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費用)”。名詞通常是“電流”的含義。該如何措辭則要看具體語境了。此外,英語中有一些名詞,同時有兩個形容詞,比如名詞sun,它的形容詞可以是sunny,也可以是solar,這裏就有個辨義和確定詞義的問題。另外,語言使用中還普遍存在着多詞一義的現象,即同一意思對應不同的詞語。在英語裏,一詞多義是非常常見的,這與英語的多源生有關。現代英語中不僅有許多詞彙是從古英語演變而來,還有約80%的詞彙從外國輸入的,經過歷史變遷,這些詞彙並存和融合,使英語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的現象特別普遍。因此譯者除了具有辨義這項本領外,還要具備“擇詞”這方面的技巧。

無論是“選義”,還是“擇詞”,都離不開具體的語境。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說,沒有詞是完全孤立的(No word is an island entire to itself.),詞的意義必然受到前後相鄰詞句的影響。我國學者王佐良先生也說,上下文不只是語言問題,說話是一種社會行爲,上下文實際上是提供了一個社會場合或情境,正是它決定了詞義。他還指出,一個詞不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義,還有內涵的、情感的、牽涉許多聯想的意義;一個詞的意義有時不是從本身看得很清楚的,而要透過整篇整段--亦即透過這個詞在不同情境下的多次再現--才能確定。香港譯界有句名言:詞無定譯,說的就是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翻譯。

從詞語與語境的關係看,有些詞基本不受語境影響(context-free),如意義相對固定單一的專有名詞、科技術語、數量詞等;有些詞則受語境制約(context-bound),如那些含有感情色彩、價值判斷且意義極爲豐富的普通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等。對於這些詞語,先利用各種手段確定其意,然後恰當措辭表達。下面介紹幾種確定詞義的方法。

 

一.根據上下文和漢語習慣搭配來確定詞義
    長句、難句、複雜句,句句難懂,這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一點。如何看懂句子,而又不失精準的把譯文寫出來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首先,我們都知道:在動手翻譯之前,必須要把英語原文看懂。理解原文是整個翻譯過程的第一步。這是最關鍵、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一步。以下我們透過考研英語翻譯實例來具體講解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根據上下文確定詞義:

A.意羣拆分確定詞義:
e.g. “In short”, 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s we call it, 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s.” (1994-72)

本句可以分四個意羣來確定詞義:

第一個意羣:in short簡言之school學派contend 堅持認爲,爭辯,討論

第二個意羣: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學革命(不可譯爲“科技革命”)as we call it所謂的

第三個意羣:largely 在很大程度上a series of一系列instruments器具、儀器

第四個意羣:expand拓展reach影響範圍innumerable無數的、數不清的direction方面

 

e.g. 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e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 orderly, systematic, and dispassionate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2003-62)

本句可以分三個意羣來確定詞義。

第一個意羣:social science社會科學 branch分支intellectual enquiry知識探索

第二個意羣:seek力圖reasoned理性的dispassionate冷靜的,客觀的in…manner以…方式

第三個意羣:natural scientist自然科學家

在英譯漢部分,確定詞義可以說是(論文網 )最難的。前面所說的agree,很多人只會翻譯成“同意”,而不知道根據上下文翻譯成“認爲”,這就是一個教訓。

B.詞語搭配構成詞組小語境,可以藉此確定相互間的意義:
1) express the idea:表達e.g. He cannot express his ideas clearly in speaking.
2) advocate the idea:鼓吹、維護e.g. This organization advocated Hitler’s Nazi ideas.
3) borrow the idea:借用、抄襲e.g. This idea was borrowed from the West.
4) spread the idea:傳播e.g. Democratic ideas are being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5) deepen the impression:(加深)e.g. He did that to deepen the impression that he was generous.
6) exercise/use the influence:使用e.g. He promised to use his influence to get me a job.
7) have the influence:具有e.g. This movie has an adverse influence on teenagers.
8) exert the influence:施加e.g.…you are expected to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on your fellow schoolmates.

 

二、透過語篇語境確定詞義

翻譯過程中,語篇不論是對原文的理解還是對譯文的構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語篇是最基本的翻譯單位,譯者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合格的譯者不僅要具備語篇分析的能力,還必須首先具備語篇意識。所謂語篇意識就是要求譯者將語篇看作一個整體,而不侷限於詞、短語、句子,從語篇整體把握原文、理解原文、再現譯文。

 

e.g. 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 And if, 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 weariness increases, the thought of rest will be not unwelcome. 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 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 (B. Russell).

譯文:上了年紀而能這樣看待生活的人就不會遭受怕死的痛苦,因爲他所關懷的事物將繼續下去。同時,如果精力衰竭了,疲乏增加了,休息的思想並非是要不得的。我倒願意工作不息,死而後已,因爲我知道別人會繼續我未完成的事業(《新概念英語》第4冊)。

如果只看到劃線的這一句話,譯文似乎沒什麼可挑剔。但是,如果考慮一下上下文,將整個句羣看作一個整體,我們會發現譯文與前文與後文都不相呼應。因爲原文第一句“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與最後一句“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都表明整篇的主題是死亡問題,“rest”的含義是“長眠”而非“休息”,但劃線部分的譯文卻與“死亡”無關。而且,這裏的“rest”是一種委婉的說法,表示死亡的這類委婉語還有很多,如“silence”、“sleep”、“quietus”等,如果原文用的是“silence”,難道應該將其譯爲“沉默的思想並非是要不得的”?顯然,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不顧文章的整體性,孤立地“理解”部分語句,忽略了篇章整體資訊的參與。劃線部分的合理譯文應該是:而且,如果隨着精力的衰竭,疲倦之感日漸增加,長眠並非是不受歡迎的念頭。

 

楊絳先生在她的文章《記錢鍾書與〈圍城〉》中,多處用到了“癡氣”及與“癡”相關的詞組,來描繪錢種書先生異於常人的脾性,在不同語境下其意多有不同。凌原先生,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不同的英語詞彙來翻譯“癡氣”及相關詞組,請看以下諸例:

1)      鍾書寫完《圍城》,“癡氣”依然旺盛,但是沒有體現爲第二部小說。

After Chung-shu finished writing Fortress Besieged, his “eccentric” bent was still going strong, but it failed to take form in a second novel.

2) 我覺得《圍城》裏的人物和情節,都憑他那股子癡氣,呵成了真人真事。

It was those charming mischievous quirks of his that made it possible for him to create the characters and plots for the novel and pass them off as real people and real d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