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論文

學問君 人氣:4.22K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論文

摘 要:透過闡述企業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歷程、主要區別,系統介紹了企業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理論,提出了優化的企業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標準,併爲企業物流和供應鏈管理者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物流;供應鏈;管理

Abstract: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terprise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main difference, the system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y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of proposed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andards and corporate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rs suggested.

Keywords:Logistic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1、企業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發展

企業物流管理的使命是計劃和協調所有活動,以便在達到期望的服務水平和產品質量的同時,儘可能降低成本。因此,物流管理必須作爲連接市場和供應的基礎。從原料管理到最終產品送貨,物流深深滲透到企業中。從下圖可以說明這點:

從系統的視角出發,物流管理它要求協調物流和資訊流以擴充市場,也要求企業跨過供應商直接進行操作。與傳統企業所遇到的典型問題相比,現代企業要想達成橫向一體化的目標,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定位策略。舉例說明,多年來營銷和製造在企業中被視爲兩種截然不同的活動單獨存在。製造重視效率:大規模生產、較少的組織結構變化和產品標準化。而營銷重視的則是:由多樣化帶來的競爭優勢,包括服務品質和多樣化的產品。最好的狀況也只能是兩者並存,最壞的狀況就是兩者的矛盾難以調和。在當今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營銷被廣泛地接受了,理解和滿足客戶需求是企業生存的前提。製造和營銷活動再各自爲政,就無助於實現企業的總體目標。現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統化(或叫總體物流、綜合物流),並付諸實施。具體地說,使物流向兩頭延伸並加入了新的內涵,企業物流包括: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廢棄物流。 因此,從本質上講, 物流管理就是一體化的概念,這一概念要求從系統的角度審視企業。

供應鏈管理起源於後勤學管理。後勤學首先使用在軍事方面。二戰以後,美國公司爲了高效地管理材料採購、儲藏、交通和設施地點規劃,首先將後勤學引進工業領域。在面臨今天全球市場的變化,企業必須重新審覈進入和流出的供應渠道,以及相應的操作價值和管理策略。有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企業投資改進供應鏈管理。高效管理供應網絡是對全球市場的顧客需求進行快速反應的前提。

依照傳統思想,大多數企業把自身看作一個獨立整體,認爲必須同其他企業競爭才能生存。這多是受到達爾文“適者生存”概念的影響,然而,如果因競爭反而導致相互間不可預見的合作,那麼該理論就不攻自破了?這裏因有一個不同的理論,即供應鏈一體化。

2、企業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區別

必須認識到供應鏈的概念不僅是“物流”的簡單擴展。物流管理主要涉及企業內部的最優化,而供應鏈管理則認爲僅僅實現內部一體化是遠遠不夠的。下圖說明了一體化是如何逐步達成的`。

第一階段,各商業職能如製造、採購等彼此間是孤立的,它們分別完成各自的任務。例如,爲了優化製造成本,製造部門在長期生產運作上下功夫,不考慮是否增加庫存,不關心庫存空間的需求狀況,更不在意對運作資金的影響。 第二階段,企業認識到了相關功能間最爲基本的一體化要求,如配送和物料管理或採購和實物控制。很自然的,第三階段就是要建立和執行端到端的計劃框架。第四階段,是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一體化,是第三階段的進一步擴充。在這一步協調好上游至供應商和下游至消費者的關係。由此可見,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3、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基礎理論

伴隨供應鏈競爭時代的來臨,出現了很多指導管理者的理論。總結起來,就是“4R”——快速響應(Responsiveness)、可靠性(Reliability)、彈性(Resilience)和互相關係(Reliationsships)。

快速響應:在這個要求“及時制”的世界,能以較短的時間窗響應客戶需求是企業一項重要能力。爲了企業必須以需求推動生產而不是依靠預測進行生產,及應依靠敏捷來進行交易。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努力的就不只是公司自身,而是整個供應鏈。

可靠性:提高物流可靠性的要點之一是提高供應鏈可視性。設法令供應鏈更開放,使端到端一路清晰可視。

彈性:當今市場的特點之一是多變。商業和經濟環境既不確定又不連續。結果是,供應鏈容易中斷,商業的連續性受到威脅。以往,供應鏈的設計的主要出發點是成本最小化或服務最優,現在則是“彈性”。彈性具有更好應對不確定環境的能力。富有彈性的供應鏈有許多特徵,其中最主要是在它最易受到傷害的地方投入更多的關注。

相互關係:競爭優勢可以來自一種雙贏的模式,既同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的良好關係。相互之間的依存度越高,競爭者就越無法打破它們的鏈條。

快速響應、可靠性、彈性、互相關係的四個理論爲成功的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提供了基礎。

4、優化的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透過Internet、電子商務把過去分離的業務過程集成起來,覆蓋了從供應商到客戶的全部過程,包括原材料供應商、外協加工和組裝、生產製造、銷售分銷與運輸、批發商、零售商、倉儲和客戶服務等,實現了從生產領域到流通領域一步到位的全業務過程。這需要在供應鏈的每一個階段都選擇最優秀的公司並與之合夥,還需要建立新的商業系統和流程以使得產品、資訊和資金的流動更爲有效。在公司的內部供應鏈關係被理順後,被調查的公司將迅速與關鍵顧客和供應商建立牢固的合作關係。建立供應鏈和物流等方面的評估體系,對服務與質量進行評價。爲公司的發展作出相應的計劃與策略。日本企業取得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將供應鏈中的各環節進行協調、集成。比如在企業內部,採用TQM(全面質量管理)、JIT(準時制管理)等強調各部門合作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在企業外部,採用外包制並減少零部件供應商數目,並與它們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以達到共同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另外,將顧客需求納入企業管理系統內部,採用柔性製造系統(FMS),提高企業應變能力和服務水平。

供應鏈及物流管理的全部目的在於,保證供應鏈成本增幅較小的,同時,按客戶要求提供服務。以市場制定物流戰略,要能夠用持久的、成本效益高的方式實現“服務完美度”。

只有事先確定好標準,纔能有效地控制服務績效。從根本上講,服務標準只有一個,就是100%滿足客戶期望。爲此供應商需要清楚、客觀地理解客戶需求,同時要使客戶期望的服務形象化。也就是說,供應商所願提供、所能提供的服務應與客戶期望完全匹配。

由客戶指定的標準最爲有效。因此需要進行客戶調查和競爭性標杆研究,以便設計出每一種市場細分的客戶服務標準。某些重要領域必需制定標準:訂單週期、庫存可得性、訂單規模限制、訂單便捷性、送貨頻率、送貨可靠性、文檔質量、索賠程序、訂單完美性、技術支援、訂單狀態資訊。每一項標準都可定量衡量客戶需求。不僅如此,它們也都用於與競爭性績效比較。

5 對未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者的啓示

要成爲成功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者,對7種商業轉變應具備管理技能。下表列舉了管理者對7種商業轉變所應具備的技能。

這些雖然只是一些代表性的技能,但它也充分說明,在資訊系統和變革管理等領域,企業建立正規的教育和培訓已經勢在必行。因爲這些技能不是僅僅依靠經驗和自身慢慢地融會貫通就可以獲取的,而必須透過適當的管理教育項目的培訓才能牢固掌握。

參考文獻

[1]牛魚龍.現代物流實用詞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4.

[2](英)馬丁.克里斯托福着.何明珂等譯.物流供應鏈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