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及策略探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7.42K

論文導讀:此後我國金融市場迅速發展,爲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提供了一定的環境和條件。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1)是否建立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計量、報告和披露原則及具體的交易標準,是否制定相關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及策略探究論文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原因剖析,策略研究

1.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歷程

1.1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學定義和特點

我國財政部於2006年頒佈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其中《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提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本準則涉及的、具有如下特徵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1)其價值隨特定利率、金融工具價格、商品價格、匯率、價格指數、信用等級、信用指數或其他類似變量的變動而變動,變量爲非金融變量的,該變量與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關係;(2)不要求初始淨投資,或與對市場情況變化有類似反應的其他類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淨投資;(3)在未來某一日期結算。從衍生金融工具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其具有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跨期交易的契約性、槓桿效應和虛擬性的特點:

1.2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歷程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獨立行使中央銀行職能,拉開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序幕;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股票市場建立;之後藉助於股票市場先進的交易網絡系統,全國統一的國債流通市場開始形成。此後我國金融市場迅速發展,爲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提供了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不過,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此間也由於我國市場的經濟執行機制不完善而造成一段時間的發展坎坷。迄今爲止,我國公開交易過的國內衍生金融工具品種主要有可轉換債券、外幣期貨、國債期貨、股指期貨等。論文參考。

2.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問題之思考

2.1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目標和內容

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1)是否建立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計量、報告和披露原則及具體的交易標準,是否制定相關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2)是否制定和施行與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企業內部控制規範、監督及管理層的職責標準;(3)是否建立健全與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相適合並與國際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規範體系相統一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模式;(4)是否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審計準則,審計師根據準則對審計客戶單位的衍生業務進行審計,加強審計師對企業衍生業務產生風險的關注程度,獨立客觀評價企業財務報告是否公允反應衍生業務給企業業績和財務狀況帶來的影響;(5)監管機構是否透過應用資訊技術、建立專門的網絡系統實時收集分析有關會計資訊等手段加強會計的事前和事中監管進而減少傳統會計監管的事後缺陷。

2.2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2.2.1風險意識淡薄,缺乏財務警示機制

由於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加之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發展時間較短,那些只爲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或投機而獲利的企業很容易因其複雜多變和技術難度等疏忽對其風險的控制,而且最能客觀表現企業危機的財務警示機制也未建立。企業投資衍生金融工具導致經營陷入困境甚至破產的例子也是不少的,因此風險意識和財務警示機制對企業及利益相關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2.2.2以小博大的心理導致鉅額損失

衍生金融工具的槓桿性看似初始投資較小,但交易過程中涉及的實際金額非常巨大,因爲價格每降1%就有可能導致操作者100%的損失,一旦操作者的判斷錯誤或是交易活動出現失誤則可能會給企業及利益相關者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2.2.3公允價值計量、虛擬交易形式加劇了市場的波動和泡沫化

歷史成本是傳統會計理論中計量的基礎, 即以交易時發生的成本作爲入賬依據。但衍生金融工具跨期交易的契約性使得從合約的簽訂到最終的交割有一個時間段,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場價值在這期間處於不斷變化中, 導致損益的變動無法根據歷史成本正確計量,因此,採用“ 公允價值” 加“ 表外註釋” 原則,即採用市場價格來表現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變動。但由於公允價值較歷史成本更加動態,加劇了資產、負債及以公允價值計量損益的變動,進而加大了市場損益的波動性,而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通常是一種資金博弈而非實物交易,這樣一來,經濟的泡沫化則會被放大。

2.3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剖析

2.3.1管理者操縱會計準則的應用,浮於表面的管理現象較爲明顯

國際會計委員會在制定國際會計準時原則上力求統一,但在確認、計量和披露等方面還存在過於理論、抽象、粗糙等問題,加上我國的衍生金融會計體系還不夠系統完善,每次出臺的政策法規或進行修訂都是應急式的。所以,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制度和規範的實用性還不夠,給管理者留下了很大的操縱空間,浮於表面的管理也只會阻礙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實施效果。

2.3.2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本身存在缺陷,其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論文參考。一方面,會計監管中相關會計準則的漏洞直接影響會計監管的效率和效果。衍生金融工具產生的時間較短及其契約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都衝擊了傳統會計理論,也大大影響了準則的制定和完善;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多在於事後監管,而其他金融工具的監管包括事前的制度監管和過程中的監管,這一區別也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加以完善。

2.3.3資訊使用者缺乏心理準備及條件不夠成熟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由歷史成本模式過渡到公允價值模式或是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並存的混合模式,存在着來自資訊使用者心理上的阻力。由於歷史成本在長期的會計實務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其生成的會計資訊具有可靠性,使得相當多的人認爲歷史成本模式下的財務報告可以滿足大多數資訊使用者的要求,而公允模式計量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資訊不對稱,因此他們對更改會計計量模式持排斥態度;也有相當多的資訊使用者習慣了原有的計量模式,沒有做好接受新模式的心理準備,更有部分銀行界和保險界人士認爲公允價值資訊不比歷史成本資訊更具相關性等。因此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時間來消除資訊使用者心理上的障礙。

此外,公允價值完全取代歷史成本的條件還不成熟,例如,會計人員專業判斷需要精準、評估行業需要規範和完善、評估技術需要提高、社會誠信和執法力度需要加強等。

3.完善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策略

3.1完善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理論

實施監管、提高監管效率和效果的前提在於監管理論和制度的完整和詳盡。由於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會計監管,傳統的會計理論不能完全適合這個市場的特殊性,結合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特點和實際國情,考慮其未來發展的趨勢,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大膽創新,獨立制定符合這個市場的監管制度和規範,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一條適用於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會計監管道路。

3.2加強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會計資訊披露力度,及時準確完整地向資訊使用者傳播有效資訊,使這個市場更加公開透明化

第一,改進現行會計報表結構,便於報表使用者直接讀取資訊,例如,將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類項目按“金融資產”和“非金融資產”分類,權益類項目增設“衍生金融工具影響權益”項目,在編制利潤表時加上“衍生金融工具投資損益”項目,編制現金流量表時增加有關由金融衍生工具引起的現金流量變化的資訊;第二,加強對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附加說明明細表中未能列出的特殊合同條款和條件、與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風險(如,利率風險)、衍生金融工具確認的時間標準、公允價值的來源及確認和計量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盈利和虧損的基礎等內容;最後,加強衍生金融工具的審計工作,提高對被審計單位衍生業務的關注,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及執行情況着重調查,採用詳細的審計技術,運用數學性證據和分析性證據,對不同類型企業給予不同類型的審計報告。

3.3加強以投機爲目的的不良交易行爲監管

由於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特點,難免有些投資者存在不良的投機心理,以至於擾亂正常的操作秩序。論文參考。此外,還應加強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內部風險控制,無論是從制度上還是在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等程序中都應考慮內部風險的防範和控制,從根本上杜絕會計監管出現更多的漏洞。

3.4強化國內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從業人員的隊伍建設

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質、結構較爲複雜,涉及的經濟領域較多,所以,對於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因此,必須加強從業人員的專業業務理論培訓,掌握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會計的相關處理原則,減少風險損失,同時也能爲有效實施會計監管提供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