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世界歷史小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2W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爲論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世界歷史小論文,歡迎閱讀!

世界歷史小論文

[摘要]任何重大的社會現實問題都蘊含着深刻的哲學問題,馬克思的理論內涵體現在馬克思的原著當中,只有與時代不斷地對話,馬克思理論的當代生命力才能夠顯現出來。尤其是全球化的進程逐步加快,用馬克思的經典理論來分析社會的現狀是很有必要的,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要深入地發掘,從而服務於中國當代的社會實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要探討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形成的條件,世界歷史和歷史唯物主義、全球化的關係問題,區分馬克思語境中的世界歷史和歷史學中的世界歷史,從而深化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歷史;全球化;歷史唯物主義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形成現實性基礎

對於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形成的現實性條件,目前學界主要的看法是基於生產力、分工和普遍交往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無疑推動着社會的進步,尤其是交通工具的進步,使得人們進行遠洋航行和陸地探索有了可能,這些都爲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擴張提供了可能。分工的不斷細化使得工人對於資本家的依附程度加強,並且分工也使得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更分散,而不是集中在某一地方,進而全球各地會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交往的普遍發展使得生產力的推廣和繼承成爲了可能,各民族地區的物質聯繫、精神聯繫以及其他方面的聯繫逐漸加強,全球不同民族之間的各種衝突和對抗也不斷增多,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世界性交往發展結果的表現之一。總而言之,分工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以及世界性普遍交往的形成等因素加速着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筆者認爲分工基礎上勞動的異化也是世界歷史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勞動進行分工之後,使得生產更專業化,工人的勞動產品本應是工人所得,但是勞動產品卻反過來壓制和控制着工人,工人想要生存就必須依附於資本家。資本家爲了更大程度、最大限度地獲得利益,勞動力作爲商品,只是僅僅服務於資本家剩餘價值的獲得。原本勞動是工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自由發揮,但是在資本邏輯佔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原本那種自由自覺的勞動已經被異化。

勞動的異化導致資本家只要覺得有利於剩餘價值的生產,就不斷地在全世界進行開發,從而使得資本家對大自然的改造的範圍不斷擴大,改造的強度也不斷增強,工人的創造水平以及創造量不斷膨脹,資本家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沒有了界限的限制。這種異化了的勞動,不管生產的商品是否有人消費,是否對自然資源有所浪費,是否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一切的初衷都是基於利潤的多與少。正是在這種邏輯思維之下,資本家不擇手段地在全球各地進行盲目生產。

二、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若干範疇的理解與辨析

(一)世界歷史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問題

毫無疑問,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是世界歷史形成的思想前提,世界歷史理論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及《〈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等經典文章中,馬克思形成了豐富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我們可以用一句概括,就是現實的社會生活決定人們的思想觀念,而不是人們的思想觀念決定現實社會生活。所以很多人比較認同在談論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時候,必須有其邏輯的前提,那就是立足於現實的社會生活。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就是從資本主義國家現實的社會狀況出發的,離開了這個前提,就不能和其他哲學家所講到的世界歷史理論有所區別。其實,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世界歷史是互爲前提的。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其世界歷史理論的前提。衆所周知,世界歷史理論並不是馬克思首先提出來的,馬克思看待世界歷史理論的角度是繼承黑格爾的基礎之上的。黑格爾看待世界歷史更多的是從絕對精神的層面,是在純粹的精神層面兜圈子,馬克思不光看到黑格爾所提出的這些,與此同時也看到了現實的社會物質生活生產,所以從理論的繼承與創新來看,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研究世界歷史理論的前提。與此同時,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資本主義大發展的時期,由於資本邏輯的推動,資本家爲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資本在全世界各地遊走,處於邊緣的地區逐漸被捲入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當中,馬克思本人不僅看到了自己所處這個時代的事實,他更從本質上看到了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後地區的奴役和壓迫的這個現實。

(二)馬克思語境中的世界歷史和歷史學中的世界歷史的區別

歷史學意義上的世界歷史主要是指人類誕生以來的所有歷史,它是人們對歷史研究的一種學科門類,筆者認爲這是對人類社會誕生以來所有實踐活動事實的一種描述,缺少辯證法的眼光,就如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當中所說:“如果摒棄或抹殺辯證法,歷史就變得無法瞭解。”[1]目前我國學者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其一,由於生產力、分工、交往以及交通運輸的發展促進了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結果;其二,馬克思意義上的世界歷史專指資本主義的歷史時代;其三,世界歷史更多蘊含的是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其四,在資本主義發展基礎上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結果。這些研究結果有其合理之處,但同時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研究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概念的理解,筆者認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馬克思對世界歷史的認識不僅僅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大發展大繁榮的這一經驗事實的描述,他更多的看到的是蘊藏在這些經驗事實之中的社會關係,看到的是生產力大發展基礎上社會生產關係的考察。

馬克思看到的是資本主義大發展以及工人階級爲何貧困的實質,正是資產階級爲了獲得更多利潤,從而尋找原料產地、銷售市場以及廉價勞動力,並且運用資本的魔力爲其在全世界進行瘋狂的掠奪。落後民族、國家和地區被捲入到資本主義所謂的“文明”當中,同時社會最底層的工人階級被壓榨、剝削、毒害和欺壓,這些都是馬克思世界歷史意義當中最深層次所洞察到的。其次,馬克思世界歷史概念是馬克思歷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體現,他強調的是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個體的境況。馬克思所講的個體是生活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個人的生存狀況以及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個人的發展的最終旨歸,這是他考慮比較多的地方。資本主義貪婪的本性使得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當中,個人受到不可想象的非人的對待,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說:“因此,結果是,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生殖,之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爲了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爲了動物的東西。”[2]所以,馬克思在其經典著作當中認爲世界歷史最終的發展是朝着共產主義社會邁進的,在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裏的人其實就是作爲個體而存在的。最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有歷史編纂學的味道,尤其是馬克思晚年關於東方社會理論的問題研究,可以說是哲學和史學意義上的結合。馬克思晚年的著作中蘊含了豐富的世界歷史理論,尤其是馬克思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更是深化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的內涵。可以這麼說,世界歷史是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歷史,空間的狹隘格局被打破,其實這些都有史學和哲學意義上的關於世界歷史的一種結合,二者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

(三)世界歷史與全球化的關係問題

對於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和全球化的關係問題,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爲既不能把世界歷史和全球化等同,也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這二者不僅有區別,也有聯繫。我們先來看一下二者的聯繫。在馬克思許多經典的著作當中,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明確給“世界歷史”這個詞彙下定義,但是其許多表述卻包含着“世界歷史”的豐富內涵。“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們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繫。”其實這就爲生產貿易的世界性奠定了基礎,也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所指出的:“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爲世界性的了。”由此可見,“世界歷史”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的必然結論。“世界歷史”聯繫緊密了,打破了自給自足和相互割裂的狀態,使得世界各民族的交往加強了,不管是物質產品,還是精神產品都被捲入到整個世界的發展當中。需要指出的是,世界歷史和全球化也有其內在的區別。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主體是“現實的人”,這是處在現實社會關係當中的個體,對於這些個體來說,馬克思終極人文關懷就是要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處在世界歷史過程當中的這些人,就是要用辯證的、發展的和聯繫的觀點看待自身所處的階段和地位,要讓自己明白被壓迫、被剝削、被奴役的現狀是人類朝着自由而全面發展階段的一個過程。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最終要實現的是共產主義,並把實現共產主義當做一項世界歷史性的事業。然而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資本卻成了社會發展的主體。不可否認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了資本,全球化就有了動力與活力,全球化的發展是資本、技術、人才以及管理經驗的流動。從當前社會發展的狀況來看,看不出有這種人文關懷的因素,全球化更多的是資本邏輯的產物,是資本在全球的擴張與重新分配。全球化最終的發展方向不明確,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理解,資本的全球統治占主導地位在目前看得越明顯。我們可以大膽設想,如果現在全球化的不平衡的世界政治經濟體系得不到改變,仍是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化當中佔優勢,那麼資本主義對全球的統治不可避免,將來的社會就是物對人的統治,而不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所要實現的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TAGS:論文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