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世紀新主題:流通現代化

學問君 人氣:1.7W
新世紀新主題:流通現代化
關於“流通現代化”,中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提出,但當時對資訊化、互聯網還幾乎一無所知。今天再議此事,顯然已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和內容。跨入新世紀,中國流通領域改革與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創新”都不是偶然的巧合,也不是彼此孤立的現象。在這些“創新”的背後,客觀上存在着可以使許多事情貫穿起來,並得出統一解釋的基本脈絡。這就是,由於經濟體制變化、市場狀態變化以及時代特徵變化,在客觀上使得中國流通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穩步提升。換句話說,由於市場經濟框架的逐步確立,買方市場狀態的日益明顯,電子資訊時代的悄然降臨,都在呼喚着中國傳統流通業儘快實現向現代流通業的歷史性跨越。在這種場合,流通創新的理論和政策亟待尋求新的突破,以便大幅度提高流通效能和經濟執行的總體質量。
目前,關於流通創新的內涵和外延都在探索之中,並無共識性的界定。在本報告中,嘗試作如下理解和表述:流通,是指由實體經濟執行引起的商流、物流、資訊流和資金流的總和或總稱;流通創新,也可以理解爲流通現代化,它是指:在實體經濟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中,憑藉先進理論、思維方法、經營管理方式和科學技術手段,對傳統流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所進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以便全面、系統、大幅度地提高流通的效能。主要包括十個方面,即流通體制創新、管理機構創新、流通結構創新、企業制度創新、流通秩序創新、信用體系創新、中介組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技術手段創新、產業政策創新等等。
流通創新的關鍵是首先從流通的本源問題、終極目的問題來思考才能理出頭緒。否則,不知根源和終極緣由,有關創新的所有問題,特別是創新的評價標準問題便無從談起,甚至會誤入歧途。目前,關於流通創新、特別是現代物流的討論越來越“熱”,甚至有些神祕化嫌疑,其實大都是轉述、抄襲、照搬國外文獻,並無原創性。面對某些故作高深、不知所云的浮躁炒作,只有正本清源,才能理出頭緒,澄清真知,抓住要害。
流通效能的本質就是“減少耽擱或停頓”和“優化經濟結構”,這是從時間繼起和空間並存兩個視角所作出的最高概括。
一、從時間繼起角度看流通效能的本質及其政策含義
經濟發展史顯示,分工導致了效率的提高,但分工不斷細化加深了社會化生產、特別是社會化現代大生產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極大增加了不同生產部門、行業和企業之間,以及生產和消費之間聯繫、協調方面的困難,例如搜尋、信用、談判、購買和銷售上的困難等等,從而增加了交易成本,耗費了大量時間,造成形式多樣的耽擱或停頓,導致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低效率。這種日益脆弱的關係,時時刻刻成爲各種“耽擱”的緣由。
流透過程之所以有存在的理由,並不在於這一過程能夠增加物質產品、物質財富的數量,那是生產過程的功能。流透過程之所以不可避免、之所以重要、之所以不可替代,就是因爲它必須彌合化解社會和產業分工導致的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時空矛盾。考察生產的效能,是看其以儘可能最低的資源、人力耗費(生產成本),提供出物美價廉、滿足消費的有效產品;考察流通的效能則要看其以儘可能最低的資源、人力耗費(流通成本),以最短的時間將產品送入消費領域或再生產領域。因此,減少耽擱或停頓是對流通效能的天然的本質要求。在生產和消費之間儘可能減少一切耽擱和停頓,使盡可能多的稀缺資源處於實際發揮作用的最佳狀態,從而減少直至消滅處於實際上的閒置狀態,是古往今來人們不懈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當今世界無論工業化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向現代流通這一脆弱的動態過程“輸入智慧”,向這個“難以廓清邊界”的`獨特產業領域投入着大量資金、先進技術和專門人才,都在攪盡腦汁挖掘着沒有止境的流通效能。而經濟學的結論卻是如此簡單:不經過流透過程,社會財富只不過是觀念的、想象中的存在,並不會帶來任何效用和效益;社會財富總量既定以後,貨暢其流,減少耽擱或停頓,就是財富實際效用的真實增長,反之則是財富實際效用的虛假增長。如此簡單的結論卻可視作流通研究的經濟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