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精神還鄉的引魂之幡-20世紀中國神話學回眸

學問君 人氣:2.43W
精神還鄉的引魂之幡-20世紀中國神話學回眸
20世紀被人們稱爲神話復興的世紀。在國際上,神話不僅被各國民間文藝學家當作
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加以全面細緻的蒐集、整理與,而且在作家文學中經常復活
,不時對世界文壇產生強烈的衝擊波。那麼,在這個即將逝去的世紀中,神話在的
命運又如何呢?

一、資料發掘:把根留住
20世紀無疑是中國上最動盪的之一,隨着生活的急劇變化,傳統文化
受到了猛烈衝擊,許多傳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遺產面臨消亡的危險。有鑑於此,中國
的文化精英們,首先關注的是如何盡力搶救、發掘、整理和儲存包括神話在內的民間文
學財產。
據有關資料,1903年留日學生蔣觀雲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的《神話歷史養成之人
物》,是中國的第一篇神話學論文。此後,王國維、梁啓超、夏曾佑、魯迅、周作人、
章太炎等,相繼把“神話”概念作爲啓蒙新工具,引入到文學和歷史研究領域。(注:
馬昌儀:《中國神話學的一個輪廓》,載《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中國廣播電視
出版社,1994年。)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神話作爲民族文化傳統中富有生命力的材料,受到了人
們的普遍關注與認真挖掘。特別是以北京大學爲發源地的中國民間文學運動,對於
蒐集、整理和研究包括神話在內的民間文學資料,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對中國神話資料的發掘,首先是從整理中國豐富的古資料開始的。1905年,夏
曾佑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指出:“中國自黃帝以上,包xī@①女媧神農諸帝,其
人之形貌,事業,年壽,皆在半人半神之間,皆神話也。”(注:轉引自上書第27頁。
)20年代,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1920-1924)第二篇“神話與傳說”,以及《中國小
說的歷史的變遷》(1924)中的“從神話到神仙傳”,比較集中地談到了中國神話。茅盾
是中國現代神話學的奠基人,他1928年寫的《中國神話研究ABC》,對中國神話資料進行
了系統的清理,認爲中國古代的神話材料由北中南三部分組成,“或者此北中南三部分
的神話本來都是很美麗偉大,各自成爲獨立的系統,但不幸均以各種原因而歇滅,至今
三者都存了斷片”。(注:茅盾:《神話研究》,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頁
。)從20年代到抗戰爆發以前,一批學者從各個角度進行了中國神話的整理工作,如陳
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黃芝崗《中國的水神》、鄭德坤《〈山海經〉及其神話》
等等,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在這個時期,以顧頡剛、楊寬爲代表的“古史辨”學派,對
中國典籍神話的主要和神話人物,進行了紮實細緻的考證與辨析,提出了中國上古
神話資料是層累而成的著名論斷,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
抗戰爆發後,中國的神話資料發掘工作的方向發生了一個大的轉折:從文獻研究轉
向了田野作業。當時,由於日寇的侵略,許多著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先後遷移到西南地
區,使一大批學者有機會接觸到西南少數民族的生活與文化。透過田野作業,學者們發
現和記錄、儲存了一些處在前文字社會階段的少數民族的神話。這些神話資料的發現,
使中國神話學研究的視野大大擴展,研究水平也達到空前的高度。其中,像芮逸夫《苗
族的洪水故事與伏羲女媧的傳說》,他與凌純聲合作的《湘西苗族調查報告》,凌純聲
的《畲民圖騰文化的研究》,馬長壽的《苗瑤之起源神話》,以及民族學家吳澤霖、陳
國鈞、陶雲逵、馬學良等對少數民族的調查報告,都包含了許多極珍貴的神話資料。
從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由於少數民族工作(特別是民族鑑別)的需要,全國各少
數民族地區都開展了社會與文化普查,蒐集了許多鮮爲人知的口傳神話。這時期無論是
實施田野作業的地區,還是參加調查的人數,或者是所收集到的神話資料的數量,都遠
非三四十年代可比。一些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如雲南、貴州等省,印出的民間文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