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生命科學的論文(精選7篇)

學問君 人氣:7.04K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爲論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生命科學的論文,歡迎閱讀!

關於生命科學的論文(精選7篇)

生命科學的論文 篇1

摘要:人類的發展和生命科學史緊密相連,生物科學保證了人的健康發展。生命科學史是人類生命發展的歷史,生物科學可以正確認識生物的存在,當前社會在快速發展,所以有必要將這兩個學科結合起來,共同研究,透過互相的融合可以更好的認識生命,認識生物,可以在深層次上取得突破,有助於人類科學的進步。

關鍵詞:生命科學史;生物科學;共同研究

當前,由於人類認識水平的提升,各個學科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對於生命科學,還處於起步階段,人類對於生命的研究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有必要生命科學和生物科學結合起來,這兩門學科有許多是共同的,結合起來可以提升研究的效果,有助於實現研究上的突破。

1生命科學史的作用

人類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存在,對於生命的研究需要有科學的態度,從生命科學的歷史可以看出,先前的科學家對於生命科學的研究會將生物科學中的基礎知識作爲載體,以研究學科歷史的發展進程爲線索,這個過程實現了科學、思想和歷史的有效融合,在一體化的研究過程中突出科學的演變和發展,突出生命學理論的思想基礎,發展歷程和經過的漫長道路,研究過程中滲透着科學思想和哲學思想;生命科學的發展進程中基本概念也發生了轉變,生命科學的內容更加豐富。

在生命科學的研究過程中,可以看到研究方法、工作方法。而方法中凝聚力思想。在生命科學不斷髮展的進程中,人類對生命的看法也在發生變化。從歷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學的起源,可以看出這門學科的價值,可以分析出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研究歷史離不開歷史的推動者,科學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學家的貢獻,而後人更是可以借鑑研究的成功經驗以及失敗後的經驗教訓。歷史研究表明,科學研究含有哲學思想和方法論。生命科學的進程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影響力,科學的性質就是知識,科學推動國家發展和進步。當前高科技的發展離不開生命科學的發展,生命科學史在生命科學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生命科學也是其它學科發展的基礎。生命科學的發展會爲其它學科的發展提供推動力。

生命科學的發展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加快社會發展的步伐。我們的生命如何才能合理,如何纔會更爲人性化的發展,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必須要進行相應的生命科學研究。從科學的本質可以看到,生命科學的根本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價值的肯定。科學研究要具備科學方法和知識的積累,對生命現象研究可助於瞭解生命的產生和發展,可以對生命進行科學合理的解釋。對生命的本質加以深入的理解,研究成果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研究生命科學可以提升科學界的整體發展進程,生命科學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速度,會影響到發展方向。研究生命科學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直接面對的問題,掌握了生命科學,就會掌握人類的發展根本。

2生命科學史和生物科學的共同作用

研究生命科學需要以生命物質爲基礎,以此爲基礎進行研究,在遠古時代人類對生命物質的研究就結合了生命與生物,透過長久研究發現了生物對生命的促進作用。人類對自然界生物的探索認識,意識到生命和生物的相互作用,雖然受科學技術的限制,在認識上還比較落後,也沒有形成專業化的學科,但是透過對生命和生物的研究結果已經作用於當前人類的生活,特別是對生命的研究,僅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使得人們的生存質量得以提高,生活中的更加關注生命與生物,同時也擴大了人類的認識領域。

生命和生物有效的結合人類科學發展史中重要里程碑,標誌着歷史性進步。生命科學和生物科學的結合擴大的知識體系,不是簡單的知識相互疊加,而更多的是對本質的研究與探索,在更深意義上對自然科學進行完善,是學術上的融合。生命和生物的共同研究會對知識的結構進行改變,會更加註重對根本的探索,生命和生物知識需要系統的完善,系統的完善有助於兩個學科實現融合的整體研究,研究更加具有方向性,研究更加具有整體性。進行生命和生物的整體研究時,要注重知識的體系,需要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對生命和生物知識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發現相互的關聯,這樣才能保證研究成果獲得提升,以實現研究的突破性進展。生命和生物的有效結合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研究應用於農業、生物科學和製藥領域,但是隨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的應用領域會不斷擴大。生命和生物的融合會推動其它學科的發展,提升科技的整體水平,社會經濟也會受益,研究成果可以轉化爲生產力,推動經濟的發展。

在當前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生命和生物的融合會推動社會的發展,拉動經濟的增長。生命和生物在技術突破會改變當前社會的發展結構。當前部分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比如轉基因技術在生物育種的應用,此外還有克隆技術和生物芯片等。而當前重點研究的蛋白質組技術將會帶動大批產業的發展,技術上的突破可以更好的服務於人類。現在人類健康已經實現了產業化,這也是生命和生物學技術發展的結果。未來,人類的健康會更多的得益於生命和生物技術的發展。

3結語

生命科學史是人類生命發展的歷史,生物科學可以正確認識生物的存在,當前社會在快速發展,這兩個學科的融合研究可以更好的認識生命,認識生物,可以在深層次上取得突破,有助於人類科學的進步。當前生命和生物的結合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技術的發展實現了人類深層次的認知,也推動了人類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蜀生.物理學家與分子生物學革命[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4):24-25.

[2]李國瓊.生命科學發展前沿對高等醫學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2015(11):205-207.

生命科學的論文 篇2

〔關鍵詞〕生命教育;香港;感受

香港教育學院舉辦了一次主題爲“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學術及專業實踐”會議。我十分榮幸地跟隨導師鄭曉江教授參加了這樣一次大盛會,它齊聚着來自我國港、臺、內地的生命教育專家們。這是一次心靈之約,更是一次生命之約,大家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生命及生命教育中的故事。其間,我有幸在香港寶血會培靈小學觀摩了紀潔芳教授關於“創造力與溝通藝術·生命意義”的教學示範課,可謂收穫頗豐,感慨頗多。

本次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課程設計的理念是:“當今學生抗壓性低,較缺乏創造力;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本次課旨在透過教學活動之實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及溝通藝術。”教學目標是:“探討創造力及溝通內涵的重要性,藉體驗活動、互動教學培育學生創造與溝通能力,培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及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我認爲,這樣一種由臺灣老師與香港學生因生命之約而組成的生命教育課堂,已經達到了“生命之動”的成效,即生命的互動、生命的感動、生命的行動。

首先,紀老師是透過問題匯入法進入新課程。

她問道:“假如一個人沒有了雙手該如何刷牙呢?”有的學生說:“可以用腳刷。”紀老師說:“如果腳夠不到嘴巴怎麼辦呢?”有的學生回答:“將頭再弄低一點。”紀老師又說:“如果還差一點呢?”這時便出現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學生答道:“可以將牙刷弄長一點。”還有的學生說:“可以將牙刷固定在一個地方。”這便是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些回答贏得了師生們的認可。可見,紀老師透過這種層層深入誘發學生思考的方法,雖有時會給學生製造一點小障礙,但卻已經朝着主題和目標前進。

接着,紀老師播放了視頻《謝坤山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謝坤山16歲時在工廠工作時,因碰觸高壓電線而發生意外,四肢都被燒焦,經醫生搶救之後,只救回了一隻腳。而後,謝坤山透過自己的艱苦努力發明了獨特的刷牙、洗臉方式,併發明瞭一代又一代的“坤山牌”進食用具。他還能夠幫助妻子幹家務活,最後還成了一名口足畫家。

視頻結束後,紀老師讓學生進行了一個體驗活動,她讓學生模仿謝坤山,在沒有雙手的情況下寫出自己的名字。紀老師先拿出一盒紙巾讓學生包上筆,並問學生爲什麼要用紙巾將筆裹住。學生說這樣做很衛生,紀老師補充道,“這樣做還可以防止口水往下流。”在紀老師親切的關心之下,學生們努力地嘗試着用口寫出自己的名字,孩子們都不太滿意自己的作品,感到這樣寫特別累。後來紀老師邀請學生到前面談體會,香港的學生們發言踊躍。特別有意思的是,紀老師用從寶島臺灣帶來的獎品鼓勵學生圓滿回答了問題,而頒獎嘉賓由學生選擇在場的任意一人。當時,學生選擇了他的老師頒獎,紀老師又要求他們用三個詞形容彼此的性格或品質特徵。這種激勵學生的方式和過程,不僅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使師生雙邊的生命互動達到一種極好的效果。

在課堂的第二環節,紀老師同樣以問題入手。她問了一系列問題,如“人哭好不好”“人爲什麼要哭呢”“男生可不可以哭”等,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哭不一定是壞事,哭可以發泄自己的情緒,男生是可以哭的。紀老師由此引出一個六歲的小男孩小杰的故事,拉開了視頻“媽媽的臉”的序幕:

男孩小杰無法面對被癌症奪去了美貌容顏的母親,一位安寧病房的藝術治療師透過自己的輔導讓孩子放下心中的害怕,不僅去看了媽媽,而且選擇了媽媽喜歡的粉紅色彩筆爲她畫手,並做了一串美麗的項鍊送給了媽媽,孩子從害怕媽媽到撫摸媽媽再到擁抱媽媽,最後告別媽媽,使得媽媽沒有帶着一絲遺憾離去。其中,小杰的哭有害怕,有不捨,有放下,有感恩……

在整個觀看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包括老師都感動得哭了,其中有一位女生哭得特別的傷心,紀老師邀請她談談自己的感受,但她只是搖頭,紀老師尊重了她的意見。後來在授課的過程中,紀老師再次邀請她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但同樣沒有成功。紀老師臉上沒有表現出一絲的不滿情緒,而顯出更多的是對這位女生的關心與擔心。課後,紀老師將主辦方頒發給她自己的紀念牌簽名後轉給了這位女生,並叮囑女生所在學校的老師要跟蹤關注。紀老師的這種特別的關心和擔心體現了她長期在生命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一種高度責任感。

生命教育與一般知識的教育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要細心關注到每個生命個體。在課堂上,生命教育老師要細心觀察每個學生,關注每個不同的個體,不能忽視每位學生臉上的不同表情,並要適時採取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學生們的心聲。對涉及到學生生命與生活中的私密性問題一定要進行課後長時間的跟蹤與回訪,教師耐心的傾聽、反覆的勸慰和長期的開導能夠真正讓生命成長起來。紀老師處理這個個案的技巧是恰當而成功的,她在用生命的行動去走進學生的生命。

後來針對這一視頻,紀老師又問:“此時你們會想到誰?”一位學生回答是剛過逝不久的爺爺,另一位學生答的是已離去的堂叔。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失去的親人,重又體驗到喪親之痛。當然,紀老師由此點出更深一層的意義:生命短暫,我們要懂得珍惜身邊的親人、朋友,呵護自己當下所擁有的一切,要心懷尊重生命與敬畏生命之心。

在師生們經歷了一番感動之後,紀老師拿出了一大盒由許多小塑料袋裝好的葡萄乾,每小袋中裝有兩粒,由學生和其他老師幫忙分到每個人手中。紀老師讓學生取出其中的一粒放入嘴中,慢慢品嚐,再細細咀嚼,讓學生用心體會此時的感覺。與此同時,紀老師講述了葡萄乾經歷了農民的辛苦栽培、施肥和採摘,工人對其進行了加工和包裝等很多勞動環節,最後才成爲現在大家所品嚐到的葡萄乾。然後,紀老師讓學生們取出另一粒繼續品味,她問:“哪一粒更甜呢?”學生們的回答各異:第一顆更甜,第二顆更甜,兩顆一樣甜,等等。紀老師說道:“你們的答案都是對的,因爲我們大家是不同的`個體,一定會有不同的答案。”這是一種多麼好的表揚學生們的語言呀!它激勵着在場的每一位學生。在生命教育的課堂中,學生的答案不需要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只要是符合他們自己生命個性的,都應該得到認可與肯定。

不過,在這一課堂環節中,也出現了一點小小的意外。很多學生都是從直觀味覺的角度回答紀老師提出的問題,如“味道甜甜的”“味道有點酸”“感覺是慢慢地滑進去的”……學生一直無法進入體驗活動的初衷——感恩。後來,紀老師繼續追問:“爲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是苦的呢?”此時有學生回答道:“因爲它裏面凝聚了農民辛勤的汗水。”學生是十分單純的,當他們一時沒有來得及透過現象去思考事物的本質時,紀老師透過變換提問的方式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體現了一個教師的臨場應變能力。

最後一個環節是由三個不同的故事組成。

首先,紀老師講述了一個關於“安全套”的故事:一個女生在路上將要遭到歹徒侵犯時,謊稱自己得了艾滋病,當歹徒不相信時,她利用書包裏的安全套成功脫險。

接着紀老師挑選了一個男生與她一起表演了題爲《漁夫與魔鬼》的話劇,紀老師扮演可惡的魔鬼,男生扮演的是善良的漁夫。一天,漁夫在茫茫的大海邊撿到了一個瓶子,開啟想看,瞬間一團煙霧跑出來變成了一個大魔鬼。此時,魔鬼放言要吃掉漁夫,因爲它在瓶子中等待解救的時間太長了,所以,它發誓一旦有人救了它,就要吃掉他。最後,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將魔鬼再度騙到瓶中而使自己獲救。

最後,“花花姐姐”生動而形象地講述了一個《我的幸運日》的故事:飢餓的狐狸正在磨爪準備外出獵食,忽然門外傳來敲門聲,開門一看,竟是一隻肥嫩多汁的小豬送上門來。狐狸開心地嚷:“這真是我的幸運日哪!”爲着這一頓大餐,狐狸和小豬展開了一場機智的對決。狐狸的幸運日最後變成一個“災難日”!

這三個故事其實都說明了同一個道理:當我們遇到危險時需要冷靜、理智、沉着應戰,善於利用智慧的人可以化險爲夷。三個故事呈現的形式是多樣的,尤其是話劇表演,讓學生身臨其境,是一種生命在場的表演,可讓學生髮揮無窮的想象力。只是課堂時間有限,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如何應對魔鬼的臺詞反應不是那麼快,情急之下紀老師也只能自己出手相助了。我想,在課堂時間極爲有限之時,相同性質的案例是否可以作適當的刪選?

在這樣短暫的一節生命教育課堂中,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紀老師那顆充滿愛的心靈,她在課堂中的那種忘我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她的形體語言是那麼的柔和,表揚學生的方式是那麼的親切自然,使得整個課堂的氣氛一直處於活躍之中,使短暫的“生命之約”令人難忘。

當然,由於授課對象僅是六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並且,他們在課堂上集中精力的時間不會太長。因此,教師安排的主題不能過多,倘若主旨能一脈相承貫徹到底,將會更易於學生的吸收,促使學生生命成長更加迅速。

生命科學的論文 篇3

1傳統專業課程考試的弊端

考試內容是整個考試工作的核心,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有直接的影響.專業課程考試側重於教材內容,但因考試內容不能覆蓋專業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導致考試內容涵蓋面狹窄.專業課程任課教師爲了提高學生的及格率,教學重點完全放在與考試命題相關的內容上,因而試卷的命題內容缺乏科學性和先進性.學生爲順利透過考試,只要根據教師上課的重點死記硬背,考前臨時突擊,就能輕鬆過關甚至得到高分,這種知識導向型的考試,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視野狹窄、缺乏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生命科學專業課程考試改革途徑

2.1採用動態多元化考試模式

科學、合理的考試方式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專業課程的學習內容.考覈形式應精心設計,儘量擴大知識的覆蓋面,加強對學生的平時考覈.任課教師應根據教學要求,運用提問、討論、作業、小論文、單元測驗等方式瞭解學生學習狀況,將課堂出勤、課堂表現、理論知識考覈、實驗動手技能考覈等方面包括在內.這樣既能加強學生對這門專業課程的關注,又可使學生掌握全部專業知識.

2.2改革專業課程考試內容

專業課程考試應針對學生的能力、素質進行檢測,既要注重基本理論知識的檢測,又要對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進行檢測.考試的內容、題型與答案要體現發散性、求異性、創新性的特點;考試的內容要儘量具有挑戰性、競爭性,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慾望和創新激情.

3教考分離考試模式及內容

學生考試的命題由本門課程的所有任課教師共同組題形成試題庫,隨機抽題組卷,保證考試內容的真實、準確與客觀.教考分離使教師能夠自覺地按照課程教學大綱和要求組織教學,注重教學研究和教學方法,公正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使學生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努力學習並掌握專業課程的基本理論和重點內容.以動物生物學爲例.動物生物學採用“1+1”考試方式,考試“理論+實驗”,其中理論考試採用“閉卷+開卷”形式,實驗考試採用“動手操作+理論分析”.學生理論考試成績綜合評價見表1.課堂表現,主要是看學生是否遲到、早退、參與課堂討論積極性以及上課認真程度;提問,根據學生聽課狀態隨時提問,主要目地是讓學生認真聽課;平時作業,根據學生完成情況及質量給分;小測試,利用10~15分鐘當堂進行測試,規定缺席2次不給平時測試分.理論閉卷與開卷各50分,前60分鐘是閉卷考試,主要測試學生的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運算,後60分鐘開卷考試,允許學生帶書、筆記和有關工具書進人考場,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試卷的考試形式.開卷考試要求學生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這樣學生平時必須認真看書,必須熟悉每一章節內容.開卷考試常用的題型主要有設計型、分析型、綜合應用型等,開卷考試題型靈活、綜合性和可揮發性強,一般來說在課本上無現成答案,注重考查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歸納、比較、分析、綜合和應用能力,對學生的學習起着正面、積極的影響.期末實驗考試採用抽籤形式,每位學生抽一次籤,每簽上包括四部分:鏡下觀察裝片、動物分類、解剖操作和實驗理論.籤不能重複.抽完籤後準備5分鐘進行考試,由兩位教師主考.這種實驗成績的考覈,充分調動了學生上實驗課的積極性,使學生做實驗的主動性明顯提高,促進了實驗室開放的效果.實驗考覈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對學生實驗理論和實驗技能進行的考覈,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了學生作弊,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考覈的結果客觀、真實.總的來說,考試模式的改革,爲培養創新人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生命科學的論文 篇4

1追蹤前沿方向,關注學科發展

當前,生命科學前沿領域研究進展越來越多,新發現新成果層出不窮,發展速度可謂迅猛,影響可謂廣泛而深遠,故而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重點發展的領域。而生命科學前沿類圖書,作爲前沿學科傳播的載體,在學科發展中的導向作用更爲明顯,也是學科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產物。編輯可透過瞭解國家科技發展規劃、關注科技新聞、蒐集學術會議資訊、留意科研機構網站上的資訊熱點、閱讀學術刊物等各種渠道瞭解學科發展前沿;透過追蹤科研項目,如“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十二五”重大支撐項目、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各地方、各部委的重點項目,捕捉和收集可能的選題資訊,尋找可能的作譯者和選題。目前在生命科學領域內,幹細胞研究、生殖生物學、蛋白質科學等前沿方向爲國家支援和投入的重點。所以,我們尤爲關注這些領域。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好的經驗:例如,《科學時報》在2010年刊登了一篇《促進幹細胞臨牀應用遵循發展與監管並舉》的文章,其採訪的對象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所的韓忠朝。幹細胞是目前生命科學領域發展最快,最受關注的方向,在這一方向的重要人物我們應尤爲重視,於是我們嘗試與他聯繫,並去天津當面拜訪,促成了《間充質幹細胞》、《圍產期幹細胞》、《幹細胞的細胞生物學》等一系列有關幹細胞專著的出版,並且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猶太裔美國理論化學家馬丁卡普拉斯、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物理學家邁克爾萊維特和南加州大學化學家亞利耶瓦謝爾因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而分享了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因此,我們積極尋找着這方面的著作,在Springer2012年的新書目錄上,我們看到了一本名爲《MultiscaleApproachestoProteinModeling》的專著,於是聯繫國內專家組織翻譯,譯本《蛋白質多尺度的模擬方法》已於今年2月正式出版,可謂抓住了出版契機。事實證明,透過上述方式組織出版著作,不僅圖書學術水平非常高,而且出版後非常受廣大同行和讀者的認可。

2關注圖書市場,把握選題方向

圖書與市場掛鉤,透過對市場的調研和對競爭者出版圖書的分析,發現好的走市場的圖書,其內容有着共性:①學科發展最熱的方向。對於目前較熱的方向,如合成生物學、納米、腫瘤生物學、生物資訊學等這些關鍵詞一旦出現在書名上,其銷量一般不會差。所以,在這些熱點方向上,我們可以細分領域,組織系列選題。比如我社的納米科學及技術叢書,從微納流控芯片、納米毒理學等方向着手,組織出版了與納米相關的專著27種,並獲得了國家出版基金的重點支援。②圖書市場爲空白的學科領域。例如,元基因組,此爲研究微生物的一種方法而被運用到越來越多的領域中,經調研,在2010年國內市場上沒有該學科的相關著作,於是我們嘗試在此領域有所突破,最終用影印的方式引進了《元基因組—方法和步驟》一書,佔據了國內的市場。因此,透過市場挖掘選題資訊,組織策劃出版,總能領先。

3跟隨外版圖書,吸納國外精粹

生命科學前沿研究的源頭在西方,西方國家有着一些非常經典、成熟、先進的科研成果,而國內尚達不到此水平,這些內容我們可以拿來借鑑。因此,在選題挖掘上,可以尋找國外已有的著作,以翻譯、編譯、導讀和影印的形式引進出版。科學出版社在此方面有着很多成功的典範,我們日常應着重關注國際知名大出版集團的動向,如Springer、Elsevier、Pearson、Wiley、冷泉港實驗室出版社等出版的新書,要了解各出版集團的特色,尋找優秀的作品。例如,冷泉港實驗室出版社以出版實驗手冊最爲權威,全世界的生命科學實驗室都會以其作爲參考標準。《分子克隆實驗指南》就是一本國際通用的實驗室“聖經”,科學出版社自1992年翻譯出版以來,以其無可匹敵的聲譽,成爲國內每一個生命科學實驗室的必備書,每年都會重印,累計銷量30000多冊。目前已經推出原版第四版,翻譯版正在運作當中,市場非常期待。BenjaminLewin的《基因》系列,是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經典教材,在我國高等院校和研究所都被指定爲考研參考書。我社正是看到這本書的重要價值和市場地位,在2004年首次翻譯出版了《基因八》,並採用全綵印刷,雖然定價較高,但很快售罄,並重印多次,總印量達到了上萬冊。鑑於市場的高需求,我們也跟隨着國際的步伐不斷地推新,《基因九》、《基因十》陸續出版。這些都是基礎經典的著作。在生命科學前沿領域,Springer、Elsevier、Wiley出版社都非常活躍,出版了衆多優秀的科技圖書,我社組織出版的《生命科學前沿》和《新生物學叢書》就聚焦於這幾家出版集團,相繼引進了不少優秀的著作,如《化學合成生物學》、《RNA干擾:從生物學到臨牀應用》、《系統生物學方法》、《納米孔: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傳感基礎》,等等。這些書都是我們引進國外精粹取得較好市場銷量的品種。由此看來,透過定期查閱網絡或者透過作者推薦獲取外版圖書資訊,不失爲選題策劃的一種好途徑,這些優秀的著作爲國內科研提供前沿參考,不僅爲出版社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而且經典的一版再版還爲出版社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4挖掘已有資源,更新舊版圖書

生命科學前沿領域發展迅速,這種特性使得策劃編輯需要考慮圖書的時效性。對於一本前沿內容的著作來說,其使用壽命2~3年,過後則需要補充最新進展,所以,對於市場銷量較好的圖書,我們則需要對其進行二次開發,將其再版。我社出版的《基因工程原理》算是國內第一本系統講述基因操作技術的專著,頗受讀者的歡迎。於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我們邀請作者,補充新內容又策劃推出了第二版,再次贏得了市場。目前作者在着手進行第三版的編寫工作。21世紀初,我社曾出版過一套《“863”生物高技術叢書》,裏面有一些書,如《生物技術藥物》、《生物資訊學》、《基因組科學與人類疾病》、《基因治療》、《農業微生物基因工程》,在十幾年後的今天,這些書的題材仍然還是最前沿熱點的,這裏面有很多作者現已成爲院士、科研一線的領軍人物,我們在未來的選題規劃中,應積極考慮再更新、再挖掘。

5提高服務意識,拓展作者資源

每一個策劃編輯都有其固定的作譯者團隊,我們不僅要維護老作者,還要持續開發新作者。首先,在建立自己的作譯者庫時,要記錄其詳細的資訊,以便有針對性地開發和服務作者。其次,在維護自己的作譯者隊伍時,要強化作者服務,在圖書運作過程中,多從作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對於作者在出版方面提出來的一些要求,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儘量去滿足;對於作者急需我們來解決的事情,儘快去完成;透過彼此間相互誠信的交往,獲得作者的信任,建立長久的朋友關係。一旦和作者有了較好的聯繫之後,透過經常和作者交流,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學術資訊,從而提高自我專業修養,尋找選題方向。也可以獲得一些優惠參加學術活動的機會,認識更多的專家學者。還可以透過作者朋友之間的推薦,獲得新的選題意向和新的作者。

6創新出書形式,提高選題實現

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因其學科發展迅速,其選題內容往往很熱很新,這種特殊性要求其成書相對較快,才能保持時效性,引領市場先機。爲了提高選題的實現度,我們可以創新出書的形式。

(1)以專題形式成書。

對於寫書,從寫作投入來說,多人撰寫比一人撰寫省力省時。所以,可以把寫書當作寫文章,也就是說,以專題的形式成書,一位作者負責一個專題,一個專題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多篇文章。一方面可以減少作者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成書的時間。關鍵是,主編要對書的內容和定位事先做好規劃,編輯對文章的撰寫有統一的編寫要求,從而提高文字質量和出版效率,大大縮短了出版週期。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學科進展性的圖書,主編定好幾個方向,邀請每個方向上有代表性、有權威性、有影響力的作者來撰寫,一人寫一篇,最後做好整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生物學年鑑》則是很好的一個操作模式,該書的主編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華人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先生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吳家睿研究員。每年選取幾個熱點方向,邀請一批前沿領域的專家撰寫進展性的綜述文章,內容新穎而前沿。雖然一本書都是由一篇篇文章組成,但是聚焦了前沿熱點資訊,對讀者瞭解科學進展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2)透過訪談形式成書。

科技離不開科普,在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內,我們也需要一些進階科普讀物來滿足一些初學者的需求,以便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更快地理解知識的內涵。目前的科研工作者,雖然積累很多,但往往忙於科研而沒有富裕的精力去寫書。這樣對於策劃編輯來說,雖然有很好的寫作題材以及合適的目標作者,但是,將科研工作者的知識轉化成圖書的這個過程往往感到無能爲力。所以,我們可以嘗試以訪談的形式成書。策劃編輯在選定一個題材時,在前期做好選題規劃後,用採訪的形式與科學家們進行交談,並採用筆錄或者錄音的形式將談話內容記錄下來,然後再整理成書。以這種方式成書,佔用科研工作者的時間很少,編輯在整理的過程中同時也進行了編輯技術方面的工作,稿件質量本身也會很好,更有利於後續流程的運作。

7結語

綜上所述,選題策劃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涉及的方面很多。對於從事生命科學前沿專業圖書策劃的編輯,要有較強的綜合素質,面對其學科的特殊性,要想策劃出好的選題,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①提升自我專業修養。密切注意本學科發展的趨勢和新動態,不斷加強學習。只有具備系統紮實的專業知識,纔能有能力瞭解學科的總體和前沿,在高起點上開發出優秀的選題,更爲容易地甄選合適的作者。②要精通業務,做出版的行家。對圖書市場有正確的判斷,對選題開發有專業的途徑,對編輯出版要有創新的舉措。③要緊盯一線優秀的科研工作者,建立和維護自己的學術團隊,做好服務,做好開發拓展。如今,數字出版浪潮的來襲,使傳統出版業面臨嚴峻的考驗。但無論傳統出版或是數字出版,不變的是內容。因此,選題策劃編輯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爲始終聚焦在內容。新形勢下,在生命科學前沿一線工作的策劃編輯只要有領先的超前意識以及大膽的創新精神,就會讓圖書出版跟學科發展一樣生機蓬勃。

生命科學的論文 篇5

1我國的中醫現代化已是時代發展的趨勢

我們爲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讓中醫學與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相結合,這樣就能爲中醫學實現現代化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思路與契機。本文將從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出發,提出對中醫學發展的新的見解,並對這一見解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做出相應的探討。

2中醫學發展中生命科學技術的分析思路

透過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會發現,生命科學技術能夠爲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他們之間已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並且生命科學技術成了中醫學發展的推動力。即使是這樣,我國中醫學的發展也要遭遇一個瓶頸期,因爲很長時間以來,阻礙中醫學發展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爲了保證我國中醫學的發展,我們必須在生命科學技術上找到一個發展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是我們發展中醫學的關鍵,那麼這個突破口包含幾個方面的意思呢?我認爲其一是,中醫中症狀的科學解釋。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理論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謂的辨證就是透過望、聞、問、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症狀和體徵,透過中醫學的思維,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診治的時候,我們要着眼於症狀。因此,中醫學的症狀理論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所以中醫症狀理論研究作爲中醫學發展現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當然的。其二是,藥劑作用機理的研究。藥方和藥劑是中醫用於臨牀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藥房和藥劑本質就是闡明藥物作用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所以我們如果想要揭示他隱藏的科學內涵,我們可以要對症狀進行規範化的研究,並把對它的描述由定性變成定量。爲了能做到這些,我們可以圍繞中醫學上望、聞、問、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獲得的資料,建立一個可以定量檢驗的數學模型,爲症狀的科學內涵的研究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按照這樣的說法,我們確定生命科學技術的分析思路是把症狀作爲機體的一種異常功能狀態,不應該奢望在解剖學上找到相對應的組織、器官,而應該在基因組、蛋白質組、細胞組等上尋找其具體的功能網絡。而且我們還要在闡釋具體功能網絡時,不僅要有反映患者症狀和體徵的研究,而且還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狀態與遺傳背影的相關資訊。做到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闡釋症狀的本質。

3中醫學發展中生命科學技術的實施策略

透過上述我們一系列的分析,我們基本上就能得出中醫學現代化的實施策略。第一,我們要找出和完善一個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離中草藥裏化學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們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術來建立一箇中藥成分的代謝產物組,來科學地解釋中醫中中藥複方藥效的物質基礎,爲日後的中醫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第二,我們還要找到和完善一個能夠適合中醫藥物的篩選方法。現實中由於中草藥的成分比較複雜,並且是它裏面的多種成分發揮藥效,所以,用對西藥篩選的方法難以完成對中藥的篩選。我們需要從生命科學技術出發,找出一個從細胞、器官及整體水平上進行藥物篩選的方法。

4結語

在上個世紀我們對中醫學的研究還停留在用西醫的方法和手段上。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用單純的西醫理論來詮釋中醫顯得有些片面,所以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對中醫的現代化發展研究並沒有突破。而事實上,中西醫只是在用不同的方面研究生命活動的規律,他們互相影響,都是我們醫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讓我國的中醫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它必須與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相結合。我們相信,我們的中醫學只有按照這種思路發展,它才能走出國門,在世界醫學史上大放異彩。

生命科學的論文 篇6

1.激光共聚焦顯微鏡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在傳統光學顯微鏡的基礎上作了改進,具有除目鏡與物鏡之外的圖片放大功能,可以隨時採集和記錄檢測信號,觀察活細胞的結構及特定分子、離子的生物學變化。其選擇單色性較好的激光作爲光源,從根本上消除了色差。物鏡的焦平面上加了一個帶孔擋板,阻擋了焦平面外的雜散光,進一步消除色差。樣品被分解成二維或三維空間上的無數個點,激光束逐個掃描成像,進而組成整體的平面或立體圖像,計算機代替肉眼或照相機進行觀察或攝像,數字化的圖像在電腦中進一步處理,提高了圖像的清晰度。該儀器還使用了光電倍增管,將微弱的信號放大,大大提高了靈敏度。由於以上優點,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可以應用到幾乎所有有關細胞研究的領域。如原位鑑定細胞或組織內的生物大分子,觀察細胞或亞細胞的形態結構;無損傷實時檢測分析活細胞,並研究其形態和功能;在一個樣品上同時進行多重標記,實時觀察等。

2熒光探針

熒光探針在熒光成像技術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熒光探針需具備優良的光物理性質,以便於激發和檢測,且不與生物基質同時被激發,還要有較高的熒光量子產率和摩爾消光係數。熒光探針的溶解度要大,便於溶於緩衝液或細胞培養液中,且熱、光性質比較穩定,有特異性標記位點。熒光探針需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於進入細胞內。熒光探針大致分爲兩類,包括化學類和生物類。化學類包括有機染料、納米材料(金納米粒子、半導體量子點等)及金屬配合物等。生物類包括藻膽蛋白、分子燈標及基因編碼熒光蛋白等。熒光探針在化學、光學、生物學等領域應用廣泛,但是,目前仍缺少有效的分子探針識別疾病分子水平上的獨特位點,故從分子水平上進行病理研究比較困難。

3熒光成像技術的應用

3.1蛋白質、金屬離子的檢測

生物體的生理狀態可以透過蛋白質表現出來,生命活動離不開各種酶的作用,而酶大多是由蛋白質構成的,故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在認識生命活動過程中至關重要。劉亭延等採用熒光成像技術構建了一種檢測人血清蛋白質的新方法。該方法以碳量子點爲標記染料,以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離出人血清蛋白,優化實驗條件,最終得到清晰的電泳圖。段相國等建立了一種HCVNS3/4A蛋白酶在小鼠體內瞬間表達的模型。金屬離子在生物學中起重要作用,金屬離子與熒光探針結合,在熒光顯微鏡下可觀察細胞內金屬離子的變化。Michael等選用Indo-1爲模板,合成了一系列檢測Ca2+的熒光探針,可用於確定活細胞中特定位置的Ca2+濃度。Sare等合成了Zn2+的熒光探針,並應用到細胞中Zn2+的檢測識別中。人們還建立了Mg、Cu、Hg、Cd等離子的檢測模型。熒光成像技術應用於蛋白質及細胞內金屬離子檢測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熒光探針不能透過細胞膜、成像過程對細胞造成損害、檢測方法不統一等,因此,建立統一、低損害的熒光成像檢測技術仍是極具挑戰性的研究課題。

3.2腫瘤疾病的檢測和診斷

目前,腫瘤的臨牀診斷主要依賴於顯微形態學觀察,從而在細胞層面上了解腫瘤細胞的類型與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檢測手段不斷進步。熒光成像技術以其操作方便、標記靶點多、靈敏度高等優點,廣泛應用於腫瘤跟蹤成像研究中,具有廣闊的臨牀應用價值。高苒等建立了一種小鼠腫瘤模型,利用熒光顯微鏡和活體熒光成像儀可直接從整體和細胞水平上觀察腫瘤,瞭解宿主與腫瘤間的作用。至今爲止,人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但該技術應用於體內時需要考慮複雜的體內環境,動物組織會產生背景噪音,影響該技術的發展應用。

3.3藥物新劑型研究

爲了提高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發展藥物新劑型尤爲重要。熒光探針的不斷髮展使熒光成像技術在這一領域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可用於對藥物運輸過程、細胞屏障跨越方式、藥物釋放過程等的觀測研究,它的迅速發展也大大促進了藥物新劑型研究的迅速發展。陳剛等研究了熒光探針經內耳給藥後的轉運通路,在熒光成像系統下追蹤了整個運輸過程。鍾華等構建了一種裝載抗癌藥物阿黴素的新型納米膠囊,採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實時跟蹤觀察藥物投遞釋放過程,爲新劑型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平臺。目前,類似的研究雖然較多,但仍處於理論研究階段,諸如熒光探針毒性、生物體內相容性等問題還沒有解決,沒有合理的規範,難以規模化生產。

4結論與展望

熒光成像技術的迅速發展加深了人們在分子水平對生命科學的瞭解,生命科學的研究也進一步推進了熒光成像技術的發展。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操作簡單,應用廣泛,熒光探針易於製備,熒光信號強,熒光成像技術可用於蛋白質、金屬離子的檢測,在腫瘤等疾病的檢測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還可以實時跟蹤檢測給藥過程,爲藥物新劑型的研究提供新的平臺。目前,熒光成像技術仍存在許多不足,主要爲:細胞在可見光區有自發熒光,掩蓋了標記分子信號;難以實現對分子的長期標記檢測。熒光成像技術是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間的重要紐帶,三者將相互促進,不斷進步。

生命科學的論文 篇7

一、迷你實驗———簡易探究,訓練科學技能

迷你實驗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在中譯本中均置於旁欄,每個迷你實驗僅由實驗過程和分析兩部分組成,展現了實驗的核心內容,可在實驗室或者家庭中完成,簡單易行,側重於從訓練學生的科學技能角度強化補充概念,貼近學生的生活。相對導航實驗而言,迷你實驗的實驗過程和分析更加具備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很明顯,迷你實驗也是作爲一種科學方法的線索來體現的。迷你實驗大多以模擬動手操作的實驗爲主。迷你實驗在全套5本教材中共有52個,是幾類實驗設定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大致可分爲模型建構型、技能探究型、知識運用型。例如,在《生命科學人體》這一冊中共有迷你實驗14個,涵蓋了上述3種不同的類型。在模型建構型迷你實驗中,有圖表繪製類(如繪製激素水平圖,將一段時間內的激素水平數據轉變爲曲線圖);有模擬類(如模擬小腸內的吸收過程、模擬疤的形成、模擬腎的功能)。在“確定繁殖速度”這一迷你實驗中,利用硬幣來模擬細菌的分裂,並且要求將數據繪製成圖表。這個實驗基本上可以說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這一探究實驗的模擬版本,但操作更簡單,結論更直觀。在技能探究型迷你實驗中,透過觀察、比較、感受、體驗等得出有關結論,從而訓練並提高學生相關的探究技能,特別是訓練學生與整個探究過程相關的某一技能,如“比較食物的脂肪含量”這一迷你實驗,將3份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在牛皮紙包裝袋上,放置30min後移走食物,觀察牛皮紙上的油膩印跡和溼的印跡來比較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二、實驗室———完整實驗,強調科學方法運用

相比於導航實驗設計和迷你實驗而言,“實驗室”在教材目錄中已經呈現,這充分顯示了“實驗室”在美國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同樣,“實驗室”在實驗整個的設計流程上顯得正規而完整,一般有“現實世界的問題”、“實驗過程”、“結論和運用”等。根據不同的目的,有的實驗還有“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分析數據”等實驗過程。同時,“實驗室”強調科學方法運用概念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如“色盲測試———形成一個關於男女色盲的普遍性的假說”,還有利用互聯網、模型建構等方法進行的實驗。這些實驗都強調了科學方法的運用,透過學生動手做實驗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生命科學人體》這一冊中共有“實驗室”實驗14個,平均分佈於七章,每章兩個。具體的14個實驗是:測量面板的面積、利用互聯網、測定維生素C的含量、顆粒大小與吸收、心臟如同一個泵、自主設計———血型反應、腎的結構、模型和發明、提升反應時間、自主設計———面板敏感度、解釋插圖、改變身體比例、微生物和疾病、自主設計———有抵抗作用的唾液。在這些實驗中,無一例外地都是先提出現實世界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再提出實驗目標,提供備選的實驗材料,按照提供的實驗過程來進行操作,然後得出結論並加以應用。因爲這套教材對應的是美國初中階段的學生,所以大多數“實驗室”中的實驗並沒有對學生有實驗方案設計方面的要求,但對於實驗的結論和應用,已經蘊含着一定的理科思維,將實驗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如“測定維生素C的含量”實驗,其結論和應用一是比較所檢測的橙汁中維生素C的含量;二是推測爲什麼維生素C的含量有差異?另外,必須要提到的是,在“實驗室”中有部分實驗是“自主設計”,如《生命科學人體》這一冊14個“實驗室”實驗中有“自主設計”實驗4個,在這些“自主實驗”中,一般的流程是:現實世界的問題———形成假設———驗證假設———分析數據———結論和運用。很明顯,“自主實驗”的要求要遠遠高於其他的“實驗室”實驗,已經有了實驗方案設計上的要求,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旨在透過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培養他們形成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三、家庭實驗室———拓展延伸,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導航實驗屬於學習前實驗,由學生在家中完成;迷你實驗屬於學習中的實驗,大多由學生在家中完成,少部分在學校完成;實驗室實驗由於其要求的增加,基本上都是在學校完成。而“家庭實驗室”則是在書末單獨列出,是來自廚房、裝廢品的抽屜或者庭院的實驗設計,明確要求學生在家中自主完成。家庭實驗室在每冊書中通常有4~7個,這些實驗透過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提示科學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常會用到的,它不僅僅用於課堂,也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生命科學人體》中共有家庭實驗室7個:測量黑色素、維生素調查、血液的組成、構建葡萄糖模型、瞳孔的本領、辨識碘、酸性防護。從實驗流程上看,都是相似的:現實世界的問題———實驗過程———結論和應用。從實驗內容上看,有的是調查和數據收集(如維生素調查),有的是測量(如測量黑色素),有的是模擬實驗(如血液的組成、構建葡萄糖模型等)。作爲上述3類實驗的補充,“家庭實驗室”基本上涵蓋了實驗的各種類型,但實驗材料更加容易得到,實驗過程更加簡單直觀,實驗結論更加清晰明瞭,實驗應用更加聯繫生活實際。這些“家庭實驗室”更進一步地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透過最後的“結論和應用”,也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和高度。綜上所述,美國中學生物教材強調在實驗中體驗學習,體現了“透過做實驗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理念。美國中學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學》中實驗欄目的設計,從引領學習,進行實驗後批判性思考的“導航實驗”到簡易探究,訓練科學技能的“迷你實驗”,再到透過完整的實驗流程,強調科學方法運用的“實驗室”,然後以“家庭實驗室”作爲拓展延伸,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這些實驗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凸現了生物學科的理科性,培養了學生的理科思維。所以說,該教材從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科學探究,及時修正錯誤概念,最終實現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這一目標。這些實驗設計的理念與操作,對中國中學生物的實驗教學有很大的借鑑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