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呼喚具有審美特質的散文教學

學問君 人氣:2.19W
呼喚具有審美特質的散文教學
一、鑑賞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兩字在許多人心目似乎只屬詩歌,其實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種自由多樣,關注真實世相的文體,自有其對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詩文一家”“文中有畫”之說,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獨爲詩,也爲散文所有;並且,現代人對於“散文是美文”的界說,也在認同散文文質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時,實質上承認了散文的特徵之一,即用獨具質感的優美的語言創設特定的情境以寄託自己的哲理情思。
  在散文中意境的創設,通常有兩種主要途徑——以形傳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達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統一,不可分離。鑑賞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達意境的路途,領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場景,從這種場景的或閃爍而過或慢速顯現之間,捕捉到作者寄寓於其中的綿長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一)以形傳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創設方法之一是以形傳神,就是“透過對具體形象的逼真描繪而傳達出抒情主體的精神意蘊”,傳遞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觀情感,閱讀這樣的文章,我們不妨循其形,入其裏,察其情,達到鑑賞的目的,獲得審美的愉悅。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給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爲鑑賞,就需要體味這種美感的產生過程。我們可以見出該段重點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筆喻寫月光,用“流水”似的“瀉”來形容圓月的普照,給人月華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霧”句看似唐兀,實乃緊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葉反射,白霧便成若有若無之青霧。透過薄霧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朧飄忽,作者便用“像籠着輕紗的夢”句來形容,“夢”爲喻體,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實的寫照。至於下文的“梵婀玲”“樹影”都是構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絕不可少的一環。總之,在這幅畫面中,月光、荷塘、青霧,造成了繪畫的構圖美,明與暗,層次和色彩造成視覺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給人以音樂美,造成聽覺上的美感。
  我們在進入這樣的場景時,充分領略荷塘月色的美時,心又怎麼不能意會到作者此刻面對的幽靜和寧濫的那般平和寧靜的心境呢?而聯繫上下文,因“噪”而覓“靜”,因“煩”而覓“寧”,這般心境背後的煩憂和“不寧靜”也就見出一斑了。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如是必顯。”正是揭示了此種情形下的鑑賞方法。
  (二)以神寫形的的意境需要追問真意
  散文創設意境方法之二——“以神寫形”,就是“透過對象的底蘊來塑造形神兼備的意象”。在這種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現出誇張變形的特點,充滿象徵意味。閱讀這種散文,我們尤其應該探求散文形象變異的原因,象徵的背景,而這是說,這種鑑賞較之前者那種自然的進入,更着意在有意識的探求。
  波德萊爾的傑作《每個人的怪獸》,描繪了揹負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羣場面。這個人與“怪獸”渾然一體的象徵,強烈地表現出人之生存的沉重與荒誕。這種對理性具有明顯衝擊力的鑑賞效果,無疑需要我們對文中被異化了的人類的生存狀況發出追問;魯迅的《秋夜》中,夜空會躲閒、微笑,棗樹也有感情與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厲內荏,狡詐陰險,棗樹則直而往上,不屈不撓,抗爭到底,這樣,自然景緻完全在作者的主觀世界中異化變形,構成獨特的意境之美。
  我們在感受藝術形象這種撲面而來的個性氣息的同時,要達到審美的層次,更主要的是要追究其產生背景,其目的指向。
  二、鑑賞散文的情感美
  與韻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談話般率性真誠,隨意自由,外國散文中有所謂絮語散文,隨筆散文,我國現代有談話風散文,有所謂“閒話”、“雜談”類散文類別,在強調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謀而言。
  的確,散文抒情志的功能並不比詩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徑的靈活多樣上,散文可說還勝詩歌一籌,因此,散文往往成爲作者內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貼的寄託。散文直接面對的是宇宙間最美麗的生命體--人,直接面對的是最爲豐富多樣的生命的情感體驗。實現散文的審美功能,還需要循其語言表徵,追尋它直抒或隱含的人物情感,在對這些情感的理解認同和反覆體味中提升審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