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網絡經濟對會計假設的衝擊及應對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3W

[摘要] 會計假設是會計理論的基礎,它決定了會計的工作範圍。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會計假設發揮了重大作用,引領了會計實踐的發展。隨着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逐漸邁進了資訊時代。知識經濟正在改變世界,特別是網絡會計意味着一個全新的世界。作爲會計實務和理論基礎的會計假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本文旨在分析會計假設所受影響的基礎上提出其對環境改變的應對。 [關鍵詞] 網絡經濟;會計假設;衝擊和應對

試論網絡經濟對會計假設的衝擊及應對論文

自從網絡誕生以來,它已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以網絡爲載體的網絡經濟給經濟活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會計領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響,網絡經濟對會計假設帶來了巨大沖擊。理論界及會計工作者應承認這種改變,接受挑戰。這不僅有助於解決廣大會計從業人員所遇到的疑難和困惑,也有利於會計中上層人員的理論素養和業務素質的提高,推動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先進經驗的產生,也促進理論的發展。

一、會計假設發展的歷史回顧

最早的意大利複式簿記的論述——“在三本賬簿中合營的資本帳戶必須和自己的資本帳戶分開登記”已包含了“會計主體”的萌芽。隨着商業經濟和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貨幣產生了。巴其阿勒在其著作中明確指出在計算價值時只能採用同一貨幣單位,這可以認爲是貨幣計量的開始。歷史的車輪駛到167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簽署了規定商人必須每兩年編制財產目錄的《商業條令》,標誌着會計分期思想開始逐步形成。隨着工業革命的成功,經濟活動的重心過渡到持續經營的工業生產,推動了持續經營假設的形成。會計分期也緊隨其後出現了。此後,會計假設在經濟發展中不斷得到修正完善。到1922年,美國會計學者W·A·佩頓在《會計理論》一書中總結了會計假設的概念和七項會計假設,使會計假設理論化、系統化。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會計界最終形成了現代四項基本假設,即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

由此可知,會計假設隨着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在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下不斷變化,網絡公司的出現將導致會計假設的進一步創新。

二、現有會計假設的侷限性及應對

1.會計主體假設的侷限性及應對

(1)會計主體假設的侷限性。所有的經濟理論都來源和服務於經濟實踐活動,並且隨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會計假設亦不例外。它由於自身固有的侷限性也不再適應會計環境的新形勢。會計主體的侷限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單一的企業主體不利於反映具有網絡結構的企業。第二、在目前的會計主體範圍內,向使用者提供全面資訊存在困難。第三、以企業爲會計主體的假設觀落後於會計計量範圍的擴展。第四、會計主體假設阻礙了會計電算化作用的進一步發揮。

(2)會計主體假設所受影響的因素分析及應對。會計主體假設是爲了明確覈算的空間範圍,明確經濟權利和責任的歸屬主體。現行的企業會計主體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確立的。當時,大機器工業生產代替了作坊式的手工生產,導致了區別於家庭所有制的獨立企業的誕生,會計系統也隨之建立。可是在網絡經濟時代,公司會計主體的外延不斷變化,結構和功能都極不穩定,單一部門可能也會形成一個報告主體。尤其是自由組合經營主體很可能會按照其交易事項的要求不斷重組新的主體進行經濟活動,這就使會計主體的認定產生困難。企業在網絡空間的迅速分合導致了會計主體多元化和不確定性的存在,原來適用的會計規則出現了問題。沒有清晰的會計主體假設將使人們無法理解會計報表的意義。因此,準確把握“會計主體”概念,適時擴展主體內容成爲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

會計資訊來自會計實體範圍的內外,從企業具備的技術條件、主觀意願和客觀環境上分析,它目前不可能提供全面資訊。但是在市場變化日益劇烈的情況下,爲了儘量避免和減少經營風險,提高經濟收益,企業和其他報表使用者卻不僅會需要企業過去的資訊,而且需要未來的資訊。爲了滿足這些日益迫切的資訊需求,會計人員必須突破傳統的會計主體,將會計主體延伸到企業外部去才能順利獲取所需資訊。新環境要求我們必須將企業主體觀轉變爲資訊需要者的主體觀。

隨着網絡經濟這樣的新經濟形態地出現,行業開闢了新興會計領域,其中包括破產會計、人力資源會計和社會會計等。它們需要會計假設理論的創新才能更好地發展。比如,破產會計需要清算小組代理破產企業的會計主體資格;社會會計需要將單純的會計主體升級爲整個國民經濟主體。這些新挑戰啓示我們應該豐富會計主體假設的內容,從企事業單位到經濟體系環境均有涉及。

2.持續經營假設的侷限性及應對

(1)持續經營假設的侷限性。該假設的侷限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持續經營在震盪的經濟環境下難以繼續。第二、持續經營假設在無實體公司很難適用。第三、持續經營假設不利於提供充分反映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資訊。我們爲了建立會計系統的基礎而根據企業經營的現狀選擇了持續假設。第四、新的會計領域要求持續經營假設具有新特點。

(2)持續經營假設所受影響的因素分析及應對。新經濟背景下,經濟環境變幻莫測,市場競爭此起彼伏,企業盈虧之間轉換頻繁,新舊公司經常更新換代,持續經營狀態很難長期保證。由此產生的資訊也使用者無所適從,難以判斷。管理者受陳舊資訊影響貽誤應對問題的時機,投資者依據片面落後的資訊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持續經營假設假定會計主體在可能預見的未來不被解散終止,維持正常運營。這種善意的假設隨着無實體公司的出現而變得經受不住考驗。首先,無實體公司根據業務需要把多數個體透過網絡聯結起來開展業務,一旦業務完成即告解散。由於業務數量和時間的不確定性,它的外延結構可能經常調整,經營狀態經常變化。其次,對投資者而言,一個獨立運營的主體基於過去與現狀的評價來預知其未來狀態是恰當的,但當其自身運動成爲網絡經濟的一部分時,這種預測毫無意義。因此,有必要構建一種新假設來反映無實體公司的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頻繁波動成爲常態的環境下,僅憑主觀願望出發去建立完美的持續經營假設確實有悖實事求是的原則,也不利於支援會計實務的健康發展。持續經營的企業隊伍日漸縮小,斷續經營的`公司隊伍迅速壯大。我們應該承認企業斷續經營現象的出現,企業的兼併破產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及時妥善地保護債權人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事實上破產會計就是先承認企業解散的現狀,後進行會計處理來運作,我們只要在進入清算程序前確認企業合併清算狀況,也就建立了斷續經營假設。

3.會計分期假設的侷限性及應對

(1)會計分期假設的侷限性。第一,按年劃分的會計分期不利於充分反映企業的適時風險。第二,會計分期受會計計量原則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第三,會計分期無法滿足企業內部管理對會計資訊的不同需要。第四,會計分期無法滿足外部用戶對會計資訊的特殊需要。第五,會計分期無法滿足一些特殊企業的需要。

(2)會計分期假設所受影響的因素分析及應對。在知識經濟時代,資訊的充分及時地供應成爲決策致勝的關鍵。如何向投資者提供適時的資訊,以利於投資者加強對風險的控制和預防,成爲近年來傳統會計致力於解決的重大課題。在固守傳統分期的前提下,尋求努力地解決問題恐怕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企業內部管理、季節性生產等特殊企業、網絡公司等虛擬企業,他們對資訊的時效性的要求更高。將短暫或精細化的經營管理過程按統一年度劃分時間間隔,不僅其必要性值得懷疑,而且會延誤企業正常的業務活動。因此,產學界提議縮短週期的呼聲較高。

在具體的分期中,我們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對連續性的經濟業務進行人爲的分割,將不同的經濟業務和事項歸入相應的期間。在這個過程中,從業人員採取了一系列需要人爲判斷和估計的諸如待攤、遞延、應計等特定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造成了處理上的差異和不一致性,影響了處理、歸類和由此產生資訊的準確性。

在網絡資訊時代,網絡經濟的發展形成了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從事經濟活動的任何主體只有及時獲取相關資訊纔能有效規避風險,贏得商機和利益。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又爲資訊捕捉活動解決了技術渠道問題。高漲的需求要求我們迅速開闢資訊披露渠道。鑑於對前瞻性資訊的迫切需求,有的使用者甚至提出將企業各種原始數據直接在網絡上發佈,提供電子實時報告,由使用者各取所需,即時利用。這種資訊要求已經動搖了現行會計分期的基礎。可見,爲了透過滿足他們的需求來吸引投資者,會計主體必須打破傳統會計分期界限,以用戶的需要爲依據,重新處理和編制會計資訊。

縮短會計分期期間已經成爲一種共識,較好地解決資訊時效性不高的問題,各個期間劃分和業務歸屬應更清晰、更合理,更符合使用者所需資訊的要求。當然,具體做法可以循序漸進,步步深入,時間間隔逐步減小。先從提供季度、月度的中期報告過渡到旬乃至交易期間的短期報告,達到在一項交易結束後即編報一次會計報表的程度,建立以月或旬爲劃分基礎的分期標準。

4.貨幣計量假設的侷限性及應對

(1)貨幣計量假設的侷限性。非貨幣計量資訊的重要性正在挑戰貨幣計量。隨着知識經濟的不斷髮展,過去忽略的非貨幣化因素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人力資源、無形資產等,對提高企業的利潤水平做出了越來越巨大的貢獻。貨幣計量對此卻很難有所作爲。貨幣計量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的經營資訊,很難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需要。幣值不穩定和幣種不唯一影響了貨幣計量。貨幣計量假設爲會計新興學科的產生和發展設定了障礙。

(2)貨幣計量假設所受影響的因素分析及應對。首先,貨幣計量假設按照統一計量單位觀念假定了貨幣計量幣種唯一、幣值穩定的前提。全球市場和網上貿易使經濟風險在全球範圍迅速傳導,幣種不唯一和幣值不穩定的現象逐漸增多,貨幣計量假設也就引發了不少問題。

其次,貨幣計量假設首先承認貨幣可以度量會計事項和業務反映的所有經濟資訊的前提,事實上把會計定義爲一門關於計量和傳遞貨幣性活動的學科。知識性資源價值的不斷提高,過去忽略的非貨幣因素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比如人力資源、無形資產等。會計覈算工作必須正視它們的存在對盈利的重要性。如果放棄不能或難以量化的非貨幣化因素或者勉強量化這些因素,這樣的處理只會降低會計資訊的有用性,嚴重影響內外部使用者根據資訊進行的經營和投資決策。

再次,貨幣計量標準的統一和穩定並不能保證計量在時空上的絕對準確。企業在不同的經營狀態下使用同一計量標準也會反映不同的價值。它在持續經營狀態下的資產負債等均以歷史成本或實際成本計價,而進入破產程序後企業會計覈算需要使用清算價值來估價,計價原則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因此,現實提出了擴充計量媒介乃至制定新的標準的呼聲。

筆者以爲在堅持貨幣計量假設的基礎上允許非貨幣計量方式的存在更爲現實。當前網絡經濟尚未完全成型,不同側重的經濟會計主體應該被允許採用不同的適合計量標準。鑑於今後以電子貨幣支付爲依託的網絡貿易可能成爲資訊時代的商務主流,我們應將電子貨幣引進貨幣計量假設。電子貨幣不能或不便計量的資源價值仍舊採用貨幣手段。當然,非貨幣標準的實現形式也可以多樣化,包括實物價值計量等。網絡資訊時代對傳統會計的理論和實務構成了巨大沖擊,也爲會計變革提供了契機。我們應當以全新的思路來分析和解決新情況和新問題,推動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假設並行使用。

三、會計假設發展的展望

綜觀會計的歷史和發展趨勢,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觀點:會計只有適應其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併爲其服務,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工業經濟繁榮發展時期,會計表現爲各項有形資產利用,會計重心定位於有形資產的計量和報告。會計基本假設是與當時的經濟環境相適應,極大地促進了會計理論的發展。

21世紀將是一個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以計算機技術和現代網絡技術爲代表的資訊革命向社會生活滲透,人類社會即將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會計所處的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對傳統會計假設產生了極大的動搖。但只要我們積極面對,審慎規劃,妥善實施,會計假設的變革一定會取得成功,會計行業的前景將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葛家澍.關於財務會計基本假設的重新思考[J].會計研究,2002,(1).

[2]餘玉苗,何曉東.關於網絡時代的財務會計假設[J].財會月刊(會計),2001,(18).

[3]南京經濟學院會計系課題組(課題組成員:婁權,趙篩網,王一民等).會計假設的歷史演變及其未來發展[J].四川會計,2000,(5).

[4]蔣堯明.對會計基本假設的重新評價[J].當代財經,1998,(7).

[5]張東莉,劉華東.資訊時代對傳統會計假設的挑戰[J].財經問題研究, 2001,(2).

[6]樑國萍,劉徽.資訊時代會計假設面臨的挑戰[J].金融與經濟, 2004, (10).

[7]何靜.電子商務是否衝擊會計基本假設[J].廣西會計,2003,(5).

[8]張立新.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再認識[J].財會研究,2000,(2).

[9]餘瑋.論網絡的發展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影響[J].財經論叢,2000,(5).

[10]劉用銓.網絡經濟是否衝擊會計基本假設[J].財會月刊,2002,(9).

[11]林麗花.Internet對會計假設的影響[J].廣西會計,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