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校園文化論文參考範文

學問君 人氣:9.57K

導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是當今教育研究的一大熱點,如何認識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內涵,如何建設適合高校自身發展的校園文化,如何利用校園文化加強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下面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校園文化論文參考範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校園文化論文參考範文

校園文化論文參考 篇1

題目: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關係研究

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的總稱,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係、集體輿論、心理氛圍、規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規範的行爲準則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潤物細無聲”作用,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過程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着歸屬感缺乏、功利思想偏重、課內外教學分離、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高校人才培養有積極意義,可以對學生起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培養健全人格、增強道德認同、提升社會適應力和競爭能力等作用。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人才培養

一、高校校園文化概述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的總稱,以學生爲主要對象,以文化活動爲主要內容,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係、集體輿論、心理氛圍、規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規範的行爲準則等,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創造、改進、共享,傳承學生們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揚民族核心精神,在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將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 爲文 化和制度文化有機統一,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明。

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和高等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是學校人文精神、校風學風和心理境界的綜合體現。

從意識形態結構上看,可以將其分爲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爲文化、制度文化等。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在形象,是與校園文化主體相呼應的物質對象,包括整潔優美的校容校貌、實用美觀的文化設施、生機盎然的樹木花草、大方統一的師生服飾等。

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人互動交往、舉止言行的準則,是校園文化活動依據和準繩,有了規範和準則,校園人方能更好地自律自強,這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長遠的意義。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人的意識形態和精神生活方式的總稱,精神文化建設重點是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體現在學校的文化傳統,包括學校的校風、老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工作人員的作風、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等方面,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重中之重。

校園行爲文化是指師生員工們在教學、工作、生活、文體活動、人際交往中的作爲,教師爲人師表、傳道受業,學生尊師重道、明德至善,工勤人員恪盡職守、敬業奉獻,共同爲和諧校園建設貢獻力量。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關係

校園文化是一種環境力量,是集體智慧的力量,是學校辦學實力的一種體現,更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社會主流文化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特定的文化氛圍,與文化品格的價值評判標準息息相關。

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要建設特有的校園文明,形成一種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取向的評判準則,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沐浴着精神文化的陽光雨露,汲取集體的智慧養分,積累豐富的經驗財富,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這些是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彌足珍貴。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那麼教育就不能再走應試教育的老路,而必須注重學生德、智、體等素質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從而順利成長成才。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與課堂教育並行,肩負着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科學研究能力、職業道德修養和社會競爭力的重任,在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換言之,高校校園文化在學校教育、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中都佔有重要地位,中國校園文化建設的質量關係着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民族素質的提高,高校需要堅定理想信念,滿懷憧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改革之路上努力奮鬥,爲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貢獻力量。

三、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這與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很不協調,必須從自身特點和實際需要出發,突破現有校園文化建設的瓶頸,爲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精神文明建設不足,學生歸屬感缺乏歸屬感是個人被他人或所在羣體認知、認可與接納的一種內心感受。

大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中度過的,校園是否有家的感覺對他們而言非常重要。

大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如果對校園缺乏歸屬感,就會缺乏學習熱情,導致社會責任感缺失,必然影響其成長和成才。

大學生所需要的歸屬感,不僅在於高樓大廈和門庭石訓,更在於一種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可以引領他們朝氣蓬勃、奮發有爲,引導他們認識自我、自我創造,讓他們在沉穩厚重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強化主人翁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二)文化導向功能弱化,功利性思想偏重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在校大學生的思想中最關注的還是成績,而課堂教學是以文化知識爲主,知識面相對較窄,且缺乏文化薰陶,人文教育功能弱化,必然難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容易受到社會上非主流文化的影響,而且大學生應付學業的功利化思想根深蒂固,只學習考試內容,對其他的毫無興趣,致使他們對校園文化活動重視不夠,全面素質培養、個性發展空間受限。

(三)課內外教學分離,過度依賴思想政治教育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着嚴重的課內外教學分離的問題,因此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文化積澱不夠、歷史視野和世界視域相對狹窄的問題。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撐,是與課堂教育相併行的教育途徑,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校園文化學習、人際交流、生活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是 他們向社會 人過渡的 重要過程。

而今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發起、組織和實施,單純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而思政教育工作頭緒衆多,顧此失彼,且拘泥於事務性工作,文化活動常流於形式,難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

(四)資金投入不足,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相對滯後由於管理體制的侷限性,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往往缺少抓手,資金投入不足,制度管理形同虛設,一些文體活動因爲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實際參與人數較少,影響力不夠,延續性缺乏;一些文化活動往往虎頭蛇尾,缺少經驗總結,曇花一現後便無人問津,效果反饋難以落實到實處,教育效果也不明顯。

制度管理和資金投入等問題凸顯,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滯後於國家教育事業前進的步伐,必須引起重視,並從根源上尋找原因,切實解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

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意義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工程,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路徑之一,在學生全面素質教育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於促進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中國的學校教育歷來重視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而優秀的校園文化必將有助於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

高校以校園文化活動爲載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化被動爲主動,提高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將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轉化爲潛移默化式的文化薰陶,發揮校園文化的寓教於樂功能,增強師生們的文化創造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到實處。

(二)有利於健全學生人格,促使其形成良好品質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學生社會化教育的“隱形課程”,是學生形成優良人格品質的重要教育力量。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單只是能看到的外部環境,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引導的精神內涵。

學生在特有的文化氛圍中學習深造、生活交際,自然接受集體意識和主流文化的引導、感染和薰陶,這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化蛻變過程,在感受體驗和實踐鍛鍊中形成與集體意識、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人格品質,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播中國價值觀念,增強師生們的凝聚力,共建和諧校園。

(三)有利於規範大學生的言行舉止,促進其素質的全面提升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可以反映出他的素質、教養和性格。

大學生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文化素質、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其價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判斷、行爲規範等,都代表着中華民族的素質和形象。

置身於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園地,大學生們參與到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中來,接受先進校園文化的影響,獲得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形成與國家教育相一致的是非觀念,推進校園文化向健康、繁榮的方向發展。

(四)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認同感,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認同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謀而合。

高校校園文化中所倡導的道德標準、價值取向和行爲規範,更加容易爲大學生們所認同,從而使他們自覺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遵紀守法,並逐漸內化爲自己的信念,從而約束自己的言行,與同學、老師、社會和諧共處。

高校校園文化在培養大學生道德認同感的同時,也有助於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人際關係,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競爭力。

(五)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其社會競爭能力高校教育當以提高大學生社會競爭力爲目標,以創新教育爲重點,輔以人文教育,全方位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和人際溝通協調能力。

高校應舉辦形式多樣、富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鼓勵大學生拓展視野,積極實踐,勇於創新,敢爲人先,以此來挖掘大學生的潛力,增長其才幹,培養其創新意識,造就具有社會競爭力的人才。

綜上所述,高校校園文化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緊迫任務。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諸如歸屬感缺乏、功利性偏重、資源投入不足、發展相對滯後等,必須得到逐步的改善。高校應加大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投入,積極推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和實踐教育並駕齊驅,重視培養大學生的世界視域和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邵煥舉。“以學生爲主體”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0.

[2]柳葉,韓影,李想。試論以學生爲本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5):89-91.

[3]方碩瑾。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實踐能力提升[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5(5):191-193.

[4]何國山。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良好品質培養關係辨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82-84.

校園文化論文參考 篇2

【摘 要】一流學校靠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能夠提升學校凝聚力,對師生產生激勵與促進作用,提升學校影響力與知名度。高職院校要發揮其文化育人的功效,就要在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與活動文化模式上不斷創新,增強文化底蘊,提高校園文化層次,以實現培養優秀人才及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的目標。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園文化 創新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功能

廣義上的校園文化是指“學校以廣大師生爲主體,依據學校辦學定位及社會發展需要,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的一切學校物質形態、組織制度和實踐活動的總和。”狹義的校園文化則指以學生爲主體,以校園爲主要空間,以課外文化活動爲主要內容,院校領導、教職工共同參與,對全體師生具有廣泛感召力、凝聚力與激勵作用的一種羣體文化。本文中所指校園文化,是指廣大高職院校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與自身定位,在長期的教育、教學、管理及社會服務中所積累、秉承、創造並共享的,被廣大師生普遍認同的,反映師生共同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的一切物質財富、精神成果及其行爲方式的總和。

校園文化對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一,凝聚和導向功能。形成強有力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師生員工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和榮譽感,提升學校凝聚力。其二,促進和激勵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對全體師生產生無形的促進與激勵作用,形成一種奮發向上、健康活潑的精神動力。其三,調適和穩定功能。校園文化能夠透過凝聚、薰陶等內在影響力創造和諧的精神氛圍,給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優質良好的校園環境,將學生的興趣愛好、活動追求集中於學校內部,有效減少學校安全隱患的出現。其四,輻射和展示功能。高職院校開展科技文化下鄉、社區街道志願者活動等,把校園文化輻射到社會的各方面,爲學校提供了展示辦學水平的契機,也提高了學校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其五,繼承和發揚功能。高職院校在對校園文化進行建設時應堅持“揚棄”的態度,一方面應該傳承優秀的校園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也應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變化,使優良的學校傳統和辦學理念得到繼承和發展。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發展問題分析

(一)文化底蘊較弱

一些高職院校是近些年爲順應我國教育發展規律,在原中等專業教育或職業技工教育的基礎上升格而成的,已積澱了原教育模式的辦學精神,缺乏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經驗與深厚的校園文化積澱。還有一些高職院校經歷了不同體制、教育類型的重組,辦學理念、體制等存在交鋒和衝突。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並未形成特色鮮明、學科背景濃郁且被普遍認同的核心文化精神,更缺乏形成的有利土壤。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創新與提煉,而只是進行人員和資源的簡單整合與重組,所謂的高職校園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樓閣,根本無法發揮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主體責任感不強

校園文化建設要求全校師生積極主動地發揮其主體性功能。現在高職院校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的不合理現象,認爲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領導或學工線的事情,與專業教師或行政人員無關,呈現出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另外,有部分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不強,每次參加活動都只是固定的某一部分學生,即使偶爾參加也是學校“硬性要求”,都導致了校園文化呈現出很大的無序性與感染性。

(三)重“硬件”輕“軟件”

各高職院校爲解決擴招帶來的巨大的教育資源壓力,在硬件建設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較多,而相對而言軟環境的建設力度明顯不足,特別是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職院校和中專改制的高職院校中尤其嚴重。一些高職院校認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職業文化建設的效果來得太慢,一時半會難見成效,浪費了學校的資源,不來點立竿見影的,比如修樓徵地建房擴招等。

(四)活動文化層次偏低

如今,高職院校中各種活動形式多、涉及面廣、時代感強,但過於重視庸俗文化,商業文化佔據較大比重,過分追崇非主流文化而脫離了主流文化,偏離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軌道。校園文化活動功利性太強,偏離了教育本位趨向。一份問卷調查顯示:26%的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目的是爲了“評獎評優”、14%的學生是爲了“獲得各種榮譽”、60%的學生是爲了“提高自身素質”,表明現在大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目標並不單純,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

(五)模仿程度較高

每個學校由於其歷史背景、學校結構、培養目標不同,其校園文化也應呈現出不同的特徵。當前一部分高職院校在推進制度文化、實體文化建設,尤其在促進學校精神的形成中,缺乏創新意理念,未將學校自身的.特點與未來發展趨勢相結合,形成品牌效應,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本科學校,最終導致“東施效顰”的結果。高職院校應明確自身定位,充分挖掘與利用合作企業家、優秀校友等的輻射作用,結合學院的優良文化傳統,追求學術氛圍與實踐氛圍、職業素養與企業文化的有機交融,充分體現應用性、針對性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原則。

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創新策略探討

(一)創新校園精神文化

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前身是中專、職高等,具有不同的創辦背景、歷史傳統、學科設定等、辦學閱歷,各個學校在發展定位上也應表現出不同的特性。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活動應主要圍繞“職”的特色創新,讓學生在充分體現“職”氛圍的文化活動中激發熱情,得到教育。如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是一所以服務三農爲特色的高職院校,學院根據專業發展特色,開展無公害蔬菜義賣活動、美食節活動、專業技能大賽、創業規劃大賽等活動,特別黨建及學生管理中的“一系一品”申報及評選活動,起到了良好反響,既爲學生提高技能、完善品格提供了廣闊平臺,也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興趣與職業素養。

透過將辦學理念融入社會實踐環節中,潛移默化地將學校精神在學生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根植於其價值體系中。透過進企業實踐,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爲更好地把握專業學習和技能提供了方向。學校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倡導進入社區及其他公共場所,爲他人提供無償幫助與服務,如清掃社區、助殘活動等,既讓大學生體會到了真實的社會生活,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服務與奉獻。如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致力於將學校打造成“志願者之校”,制定志願服務管理條例,將志願服務學時狀況納入到學生評獎評優指標之中。全校六個系部在馬山敬老院、紹興市紡博會、紹興市客運中心、農民工子弟學校等場所建立了長效志願服務掛牌基地,不僅爲社會送去了溫暖與服務,更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高職院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養,致力於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做到學正爲師,身正爲範。學校教師只有憑藉嫺熟的教學能力、廣博的知識、專業的實踐能力以及高度的責任心和良好的個人修養,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作用,潛移默化地感召、影響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動力,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

(二)創新物質文化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爲:“要培養真正可貴的品質,就必須要有健全的教育環境,只有有了正確的教育工作纔不會產生墮落的品格。”高校在對校園物質文化進行建構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教育性與創新性的有機結合,要注重整體與部分的把握,既要重點設定,也要全面統籌,力爭讓物質文化中的各個細節都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薰陶作用。

高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注重速度,也要注重質量。學校建設規劃中的各項基本設施都應承載着校園精神文化、職業文化和制度文化,讓物質景觀具有濃郁的人文色彩。高職院校在對校門、辦公樓、宣傳專欄、教學樓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設計與規劃時,要堅持實用與特色相結合的原則,將文化精神注入到學校每一個角落,不僅讓在校的師生感受校園物質文化,也透過人與物質的流動,將特色校園文化帶出校門,帶向社區、企業,與社會產生交融。

(三)創新制度文化

所謂創新型制度文化,是指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制度或規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制度創新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創新與服務制度的創新。

其一,創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創新,即學校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制定科學、規範、操作性較強的獨具特色的人事管理、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等規章制度。如重點突出實訓專業人員、試驗人員的能力職稱,制定適應於高職教學的職業資格評聘制度。根據高職學生學習狀況、心理髮展等方面的特徵制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校規校紀、競賽管理辦法等,以更好地約束高職學生的言行,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潛能;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進與培養、培訓與進修等,激發教師愛崗敬業、潛心教學的精神;制定規範的校園文化制度,促進校園文化活動活潑有序地開展,增強高職特色校園文化氛圍。

第二,創新服務制度。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重在以學生爲本。高職院校創新服務制度,營造和諧的職業特色氛圍,有利於增添學生專業學習的信心和技能鑽研的動力,培養品質優秀、技能過硬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學習能力、習慣等方面相對於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職院校應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積極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學習與鑽研的精神與能力。在校園活動上,既要把握特色,又要顧及大多數同學;在教學與實踐環節,要根據教學方法的不同而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強的學習實訓評價考覈制度;在後勤服務及公寓管理方面,充分考慮“以學生爲本”思想,形成和諧氛圍。

(四)創新活動文化

校園活動文化的開展對於培養廣大師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園活動文化的開展不僅可以陶冶師生情操,還可以促進個體潛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增強團體凝聚力,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

其一,加強社團文化建設。社團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之一,學生在社團活動中不僅能增長文化藝術知識,更能增加他們之間的人際交往,加強相互配合、共同協作的優良品質,增強自身創造力。學校相關部門要在思想和組織等層面保障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既注重思想性和知識性,又注重藝術性,防止消極文化及不良价值觀的侵襲。加強對學生社團創辦理念、工作思路及方法等的科學指引,引導學生進行勇於實踐、自主管理,進而營造具有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開展的課外科技活動要儘量做到活動與專業相結合,在活動中加強學生專業學習深度與興趣,避免脫離所學專業、不切實際的課外活動。

其二,開展校企文化對接活動。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高職教育必然要面向社會,適應市場。高職院校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也要注重拓寬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路徑;開展的活動要注重實效性及校企文化的對接和融合,彰顯高職教育特色和企業文化,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企業文化的薰陶;在學生活動開展時也可邀請企業知名人士到校擔任評委或做專題講座等。如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致力於與紹興市諸氏方圓集團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企業免費面向學院學生開設企業經理人培訓等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的企業文化意識,也實現了高職院校辦學理念與用人市場的對接。

【參考文獻】

[1]邱偉光,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

[2]劉建立.高校創新型校園文化建構研究[D],2009.

[3]羅羣英.關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探索[J].青年探索,2005(3).

[4]張勁.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和實施路徑[D],2010.

校園文化論文參考 篇3

摘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引導校園文化價值至關重要。本文針對校園文化的定義、校園文化的定義、諸多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進行了剖析,並提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校園文化;現狀;途徑

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不僅能夠引領現時段的主流價值文化,而且對未來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也能起到啓示作用。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校園文化的定義

校園文化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廣義的校園文化,即學校存在方式的總和,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和學校精神文化,狹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師生課外文化活動。因此,我們將校園文化定義爲: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爲空間,以學生、教師爲參與主體,以課外活動爲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學科、多領域廣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爲基本形態,具有時代特點和學校特色的一種羣體文化。

二、校園文化的現狀

(一)校園內學習氣氛不夠濃厚

由於普通高等學校逐年招生率的擴大,許多學生總體素質不高,加之沒有獨立過集體生活的經驗,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較差。入學後不能較好地適應高校教育教學體制,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主動性及熱情不高,最終導致校園內整體學習氣氛不濃厚。

(二)大學校園文化簡單化,缺乏個性和特色

很多人將大學文化定義爲學生社團文化,由此把大學文化的作用或目的降低到活躍豐富學生文化生活,發展學生文化特長的層次。於是學校在校園文化的建設方面,爲大學社團提供更多活動經費,滿足學生的各種文化需求等,偏重於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層次普遍較低,忽視素質教育。在一時轟動之後,不能給學生留下什麼印象,更談不上深層次的教育和培養。

(三)重視硬件建設,輕視軟件建設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重視硬件建設,輕視軟件建設的問題。以外在的物質文化取代內在的精神文化。由於近幾水年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增加,許多高校在硬件建設方面都上了一個臺階,教學設施、環境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濃郁的校園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質設施和嚴格科學的制度來保證,但物質設施和規章制度層次的建設不代表校園文化的全部。

三、諸多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

(一)西方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

縱觀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軌跡,西方文化思潮是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一頁,它的歷史功績是不能抹煞和忽視的,但是西方社會思潮對校園文化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這些消極影響包括:個人主義、實用主義、非道德主義、悲觀主義、享樂主義。

(二)港臺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

在港臺文化中,對校園文化影響最大最廣的莫過於影視、流行音樂、服飾、語言等。這些現象極易造成青年學生對偶像的模仿崇拜,一些消極的頹廢的思想和情緒導致了青年學生自我的迷失、個性的喪失。這對於鑑別能力尚低、可塑性極強的青年學生,危害是非常大的。

(三)網絡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

人一旦淹沒在虛擬的環境中,可能會導致思維特別是抽象思維和想象能力的退化,進而導致智力的退化。網絡技術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但另一方面,網絡交往剝奪了人們直接交往的機會,拉大了人們之間的心靈距離,造成人與人關係的隔膜。

四、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一)要有哲學思想的導引學校精神,這種哲學思想,既是學校建設思想的高度概括總結,又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二)要有合理的價值取向。學校精神的培育,關鍵是要校園人塑造學校的共同價值觀。因爲共同的價值觀能無衝突地決定學校一整套的思維方式、工作態度和行爲準則。

(三)重在引導人們的實踐,使校園精神滲透到校園的各個方面,並在不斷實踐中昇華弘揚。

(四)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爲此,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和大衆宣傳工具,大力宣傳學校的價值目標和行爲準則,伸張正氣,抑制歪風。二是對自發的輿論做出理智的審視。

(五)發揮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帶頭作用。一是對學校精神持堅定的信念,讓人們真實地感到其實現的可能性。二是率先實踐學校精神,並用自己的模範行爲對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三是在各項工作中集中體現學校精神,幫助人們認識理解體驗以至認同。

(六)發揮校園典範的榜樣作用

校園典範生活在校園人身邊,朝夕相處,他們的形象最爲直觀,事蹟生動感人,學習起來最爲方便,利用身邊人教育身邊人,同齡人教育同齡人最有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