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基於史部目錄發展的四個時期看古代史學的歷史走向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4W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上古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爲《春秋》,言爲《尚書》,帝王靡不同之”的說法,這是中國古代對時事記載的傳統,雖然“言”和“事”都有可能成爲歷史,但又區別於目錄學中史部。目錄學由西漢時期的劉向、劉歆父子創立,經過後代學者的不斷髮展演進。清代章學誠把目錄學的最高要求歸納爲“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目錄學作爲中國古代的重要學術,與古代學術文化的發展有着密切的關係。一方面,古籍目錄中著錄的歷代典籍能反映出歷代典籍的儲存、流傳、亡佚狀況;另一方面古籍目錄中類目和提要具體內容等能夠反映出歷代學術思想的發展方向。本文以史部目錄爲例,概括其從無到有、從有道繁榮的發展歷程,並探究目錄學與史學發展的關係。

基於史部目錄發展的四個時期看古代史學的歷史走向論文

一、史部的萌芽期

(一)史類圖書概況

典籍的最早分類起源於西漢時期,劉向、劉歆父子創立了《七略》,把圖書分爲分成六大類三十八小類, 六大類分別是“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六略之前還有《輯略》,樑阮孝緒《七錄序》雲:‘其一篇即六篇之總最,故以《輯略》爲名。’可知《輯略》不是單獨一類,所以《七略》只有六類,可稱‘六分法’。”像《國語》、《戰國策》、《太史公》等十二家都附於六藝略中春秋類之後,在《漢書·藝文志》中有記載“議奏三十九篇、國語二十一篇、新國語五十四篇、世本十五篇、戰國策三十三篇、奏事二十篇、楚漢春秋九篇、太史公百三十篇、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太古以來年紀二篇、漢著紀百九十卷、漢大年紀五篇” 被納入了六藝略中,後來也被人們稱作的“春秋十二篇”。從史部目錄體系的形成來看,《七略》可謂之濫觴。

(二)原因

之所以在萌芽期史籍不能獨立成門戶且依附於其他書中,究其原因,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早期的歷史由史官記載,但那時的史官都接近於卜祝之間,有學者稱這一現象:“可謂巫史一體,史官的職能非常廣泛,包括占卜、陰陽、天象等,像史官記載各國曆史的《春秋》,並不具備專門記人記事的史學功能,這一時期史書的政治意義是遠遠大於歷史意義的。”

另一方面,先秦時期史學不發達,著書立說的不多,歷史書籍數量不多、種類不豐富,歷史典籍還不足以與其他類書目抗衡。而漢代時期經學繁榮,在學術領域佔據統治地位。漢武帝特別提倡《春秋公羊》學,因爲《春秋》是孔子正名分的著作,也是孔子政治思想的表現,其他經書都不像《春秋》那樣實用,因此其他學說都以經學附庸的地位存在。史學也沒有成爲一門獨立的學問,未能擺脫“附經立說”的局面。

二、史部的創立期

(一)史部類圖書概況

《漢書·藝文志》之後,直到唐初纂修《隋書》之前,正史中均未再設立藝文志。曹魏時人鄭默編著有一部名爲《中經》的目錄書籍。到西晉時期目錄學家荀勖在此基礎上, 編撰了一部新的典籍目錄,名爲《晉中經籍》,與鄭默的《中經》相區別,史稱《中經新簿》,是我國古代目錄史上四部分類法的開端。荀勖把圖書分爲甲乙丙丁四類:甲部登入六藝和小學的書;乙部登入古諸子、近世諸子、兵書、數術等書;丙部登入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等類圖書;丁部登入詩、賦、圖贊、汲冢書等。對照其類目內涵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其中,丙部屬於史學類,這是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史學獨立門戶著作,標誌着史部目錄正式形成,從此我國史學擺脫了經學附屬的地位。東晉時期的李充,依據《中經新簿》編成《四部書目》,將史學地位由丙部上升爲乙部,史學地位大大提高。

(二)變化原因

司馬遷以後, 經學在學術上佔據了支配地位,史學成爲經學的附庸。從魏晉開始,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觀,史學逐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而獲得獨立。史部目錄創立並被劃分出來,這與當時史學的發展是密切聯繫的。

首先,動盪的社會環境極大地影響了經學的主流地位, 在分裂格局的大環境下迸發出各種新思想、新學派,以史思辨成爲當時社會的熱潮。各統治者紛紛一改往日繁瑣複雜的舊儒家綱常名教,開始反思過去,重面未來。史學便由此而成爲他們爭相學習的對象。

其次,在紛爭動亂的時代,羣權並立,統治者們需要史官修史來爲自己“正名”,以達到維護統治、鞏固政權的目的。

最後,造紙術的改進極大地方便了書寫,這爲史學的發展傳播提供了客觀物質基礎。由此可見,以上種種原因促進了史學的繁榮興旺,史學普遍被人們所接受,成爲當時的顯學。杜維運稱“史學範圍的擴大,各種史學體裁的出現,以及馳名史學家所寫史書卓越不羣” 成爲這一時期史學發展的新特點。

(三)評價

荀勖用四分法,將史籍單獨列爲一類,並歸爲丙部, 承認了史學在學術上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從他的四分法中我們可以與後世四分法相比較,甲部收錄內容就類似於《七略》總的六藝略,相當於後世的經部;乙部收錄的內容類似於《七略》中的諸子、方技、數術、兵書,相當於後世的子部;丙部收錄《七略》春秋類所附的歷史書,相當於後世的史部;丁部與《七略》中詩賦略一致,相當於後世的集部。這種四部的大致分類框架出現,首創了史部目錄,確立了我國圖書分四部分的牢固基礎,很好地反映了自《七略》以後三百餘年,由於學術的發展所帶來的文化典籍範圍的擴展和學術變遷的情況。

但是這種分類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完善之處,其分類名稱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分類方法也不科學,經過後來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完善。

(四)史部目錄與史學的發展

史學從經學中劃分出來,史部目錄成爲一個重要的獨立單元存在, 反映了這一時期史學興盛發展,在學術領域取得了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而史學的發展又促進了史部目錄的繁榮,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的關係。

三、史部的獨立期

(一)史部類圖書概況

史部類的完全獨立期實在《隋書經籍志》的編撰完成,其著錄之豐富、分類之精當、體例之完備,備受後人的重視。從史部創立期到獨立期經歷了《漢書·藝文志》到《中經新簿》再到《隋書·經籍志》,我國目錄學史完成從“六分法”到“四分法”轉變。《隋書·經籍志》正式確立了經、史、子、集四部分,史部也正是成爲僅次於經部的第二大部類。

《隋書經籍志》著錄存數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萬六千七百零八卷, 其中載史部書籍共計十三大類、八百一十七部、一萬三千二百六十卷。這十三類分別是: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薄錄。不僅收錄史部圖書的數量增多,範圍也大大擴展。

(二)原因

由於東漢以來社會政治思想受到衝擊,儒學的傳統地位受到了極大的動搖,學術思想界也在此時出現了新的變化,史學逐漸覺醒,擺脫經學的束縛,走向自覺獨立發展的道路。伴隨史學繁榮的同時出現了經學的日趨衰微,經學在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政治危機沉重打擊下逐漸瓦解衰竭。

(三)史部目錄與史學的發展

史學的發展必然反映在史籍目錄上,史學典籍最初的分散並依附於各個目錄之中,到集中發展於專門的史部一類,反映了史學的發展變遷軌跡由分散趨於歸類統一。同時,史籍數量的增多也體現了史學的重要地位。

四、史部的完善期

(一)史部類圖書概況

史部類從《隋書·經籍志》中獨立出來以後,在原有格局的基礎上,又有了一些新的調整,直到清代乾隆年間纂修的《四庫全書總目》(或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在充分吸收前人整理的書籍後,又對《隋書·經籍志》進行了合理的調整。使得傳統四部分類中的史部,達到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階段。

具體來看《四庫全書總目》中的史部分類,共有十五個類目,分別是: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抄、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其中,相比《隋書·經籍志》增加的有:紀事本末、別史、詔令奏議、史抄、時令、史評、政書七個類目;減少的有:起居注、舊事、譜牒、儀注、刑法;整合取代的有:用載記取代了霸史或僞史的名稱。

總體來說,《四庫全書總目》中的類目設定較爲合理,它標誌着傳統四部分類中史部已經趨於完善的階段。

(二)變化發展

史部的在完善期變化不大,主要沿襲了《隋書·經籍志》中四部分類法,在刺激上進行了調整,有增加、有刪減、有整合,總結其變化特徵如下:

1.基本大類不變。從《隋書·經籍志》確立史部到《四庫全書總目》完善史部,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保持不變,像:編年、正史、職官、傳記、雜史等,僅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種類和數量。

2.小類不斷調整變化,最終趨於合理。像起居注、刑法、禮注、故事等類根據其內容的安排,在《四庫全書總目》中都被合併調整,逐漸趨於合理。

五、結語

大體來說,人類學術的發展總是經歷着由混沌而分明、由簡單而複雜、由粗淺而精深的過程。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學術經歷着不斷地分化,在分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 又不斷在分中有合, 閤中有分。《莊子·天下》是一篇論述先秦時期的各個學術流派的著作,其中的府安店“道術將爲天下裂”闡述了秦時學術的發生是由一而多的分化過程,史學的發展也不例外。清代著名目錄家王鳴盛強調:“目錄之學,學中第一要緊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研究古籍,通曉目錄之學,要循序漸進,同樣,史學的研究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史學這門學科的變遷與發展,與古籍目錄史部的發展變化密不可分。瞭解我國古代的史學走向,會通古今、以古爲鏡、經世致用,更加正確的發揮史學的經世功用;求實直書、書法不隱,將史學家秉筆直書、懲惡揚善的史學精神貫穿到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中;德、才、學、識兼備,重視學史者個人素質的提高。作爲一名正走在史學學習之路上的我們,更應該理清史學發展脈絡,學兼天人、會通古今,繼承與發展史學的優良傳統。因此,我們也應當在以後的歷史研究中,分門別類總結學術源流,去探索更科學、更高效的目錄分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