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美術教育中的兒童經驗分析

學問君 人氣:2.37W

在兒童教學目標中,要以兒童人格的發展爲前提條件,注重兒童經驗的獲得。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完善人格

美術教育中的兒童經驗分析

摘要:兒童美術教育是與兒童的經驗密切聯繫的教育。兒童經驗在生活中獲得,最終目的是讓兒童進行自我調整、自我肯定、勇於創造、完善人格,構建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爲目的的人性化的美術素質教育。現象學美術教育中的經驗適應當代生活的美術教育觀念,對兒童而言,讓生活保持體驗的狀態,才能夠使他們在經驗中生長,這對美術教育新課程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美術素質教育;兒童經驗;教學目標;教學過程

杜威認爲:“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美術教育不是強迫兒童吸收知識與技能,而是使他們的人格得以生長,順應兒童天性。兒童要生長就要不斷積累經驗,兒童經驗積累的過程就是生長的過程,教育應當順其自然,迴歸生活,讓兒童“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要圍繞兒童的經驗和人格的完善進行設計。

一、兒童經驗的現象學簡析

經驗,一般意義上是指人在進行活動時獲得的認識。但杜威對經驗的理解不限於此,“經驗的內涵除了認知的意義以外,尚有其他的性質在內”,經驗是對某一個情境的整體反應後的結果,是帶有感受性的,因此經驗還應該包括情感等諸多東西在內。

這種感受性的經驗會使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行爲,就如同兒童畫一樣,他們只會按照他們的已有經驗及他們認爲重要的東西作爲創作的內容,而他們認爲那些東西很重要,除了他們對這些事物有了一定的經驗,還與兒童的情感有聯繫。

經驗要求我們回到美術教育現象的現場,以“迴歸生活世界”、“回到事情本身”的態度,關注情境、人格、體驗、生活與經驗之間的交互作用,讓兒童體驗與感悟生活,從而達到積累經驗的目的。梅洛龐帝認爲:“身體不只是一件事物、一個科學研究的對象,它同時也是經驗的永恆前提。”兒童獲得的經驗是來自兒童身體對生活的'感受,這樣的經驗是具備有效性的。經驗不是獨立存在的,不僅與產生經驗的情境相關,而且經驗自身就是一個綿延不絕的發展過程,是在不斷嘗試的、不斷承受後果中獲得經驗的。杜威認爲:“生活就是發展;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

獲得經驗的最好方法是在生活中感受,在經驗中再汲取,兒童經驗的積累就是原始本能生長的過程。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吸收,而是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不同於文字,美術中含有大量非理性的、不能用語言和圖像表達的經驗,兒童要獲得這種經驗,只能靠自身已有經驗再體驗和感受。在美術教育中,兒童已有的經驗便是兒童日後經驗增長的基石,獲得新的經驗是一個前後連貫、要持續改造的過程。因此成人要在情境中以引導方式喚起兒童對生活某個經驗,並設法讓他們感受到其中關聯,從而擴大經驗的廣度和深度,最終使得兒童獲得新經驗,以此讓兒童人格得以完善。

二、兒童經驗與教學目標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總目標明確指出:“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完善人格。”由此可見,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完善人格。但是基於兒童美術教育現狀,對總目標的實現仍差距:教學目標過於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雖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有提到要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但實際在美術教學中過於注重知識與技能,而徹底忽視兒童已有經驗的拓展。

兒童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完善兒童人格,因此教學目標應該以兒童的人格完善爲主要考慮因素。知識和技能是兒童獲得經驗之後的結果,兒童人格的完善的有效手段便是讓兒童在體驗中學習,在感受中獲得經驗。我們要尊重教育的客觀規律,順應兒童天性。

兒童經驗內化於兒童教育之中,是兒童教育的基礎。兒童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一套能夠適應本身特點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對他們來說非常自然、有效。當兒童發現新經驗的生活意義時,這就達到了美術教育的目的,這種理解就是經驗內化的體現,與機械記憶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在兒童教學目標中,要以兒童人格的發展爲前提條件,注重兒童經驗的獲得,既要培養兒童的興趣與情感,更要透過各種活動讓兒童獲得多方面經驗的發展。兒童便可以在這種情況下慢慢成長,自身人格得以完善。

三、兒童經驗與教學過程

當下美術教學存在問題:教學過程模式化、教學設計套路化,課堂上傳授的是枯燥乏味的知識,這些知識被強行灌輸給兒童,讓兒童在經驗的獲取上有些不足;教學評價過於注重專業、美學定位而忽視兒童人格的完善。

在美術課堂上,學生問得最多的是“那個怎麼畫”或“這個我不會畫你教我吧”,成人通常直接給兒童套上一個“你那樣畫不對,應該這樣畫”的套子,畫得不符合老師標準的畫就會被批評,兒童活在成人建立的模式下,不僅使兒童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產生阻礙,而且對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造成不利影響,打擊兒童的自信心,泯滅兒童天真爛漫的天性。

教學過程應是以“迴歸生活世界”、“回到事情本身”的態度,讓兒童體驗與感悟生活,獲得經驗的活動。兒童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不能以成人的方式灌輸知識,要以兒童最終獲得有效經驗爲目的,順應兒童天性而爲之。給予兒童獨立思考的機會,尊重兒童的思維方式,讓兒童運用自己的眼光觀察事物、自己的經驗判斷事物,不能向兒童的大腦灌輸“經驗”,讓兒童有自己的目的,按照自己的選擇和意願用自己的方式積累經驗,成人只要稍加引導即可,兒童會隨着自己的興趣和對問題的好奇,不斷獲取新經驗。

在教學過程中,他們需要透過不斷體驗、多次嘗試和修正,這不僅讓兒童獲得了必要的有效經驗,而且培養了兒童勇於創造的精神。教學設計要回歸兒童的生活經驗。一個有意義的美術教學設計,除了具有可汲取相關經驗的特點外,還應該關注日常和學習情境、兒童經驗內化及兒童情感培養和人格完善,並不是教兒童畫畫就是兒童美術教育,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出教學任務與實際生活的關聯,將課程活動設於情境之中。

杜威認爲:兒童的一切學習都來自於經驗,而經驗是透過兒童自身感受獲得的。兒童的情感認知和所處環境會對經驗的整合與內化產生影響,教學設計情境化對於兒童來說更有利於經驗積累,在教學情境中學習,更容易激發兒童的興趣和探究慾望,可以幫助兒童將模糊、疑難的知識轉化爲清晰、連貫經驗。教學評價對美術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起到檢查和督促作用,有效促進兒童的自我肯定和人格完善。

兒童經驗要求兒童美術教學評價定位於兒童的人格完善,而非美學與專業評價。兒童美術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兒童人格的完善,幫助兒童自我確認。成人要不斷地引導兒童獲取經驗,提醒兒童確認經驗。兒童確認了這些自己已獲得的經驗,就相當於他們對自我進行了確認,這樣才能讓兒童樹立自信,有勇氣創造。

四、結語

兒童不斷在生活中獲得經驗,在經驗中生長。順應兒童天性,讓兒童可以感受到自身真切的生命,體驗生活的美好,這不僅對他們自身調整、自我確認和人格完善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美術教育新課程改革,推行素質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蔣雅俊.兒童、經驗與課程:課程哲學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12:24-27,44-46.

[2]王豔玲.課堂教學中兒童生活經驗的缺失與迴歸———兼論杜威《兒童與課程》的啓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23-26.

[3]吳海青.人文視野下的中學美術教學評價[D].杭州師範大學,2007:13.

[4]林蘭.論杜威“藝術即經驗”思想及對兒童藝術教育的啓示[D].南京師範大學,2013:19-20,26-28.

[5]王喜海.論兒童經驗的自發獲得與課程實施原則[J].學前課程究,20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