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聞學論文範文

學問君 人氣:2.06W

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關於新聞學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新聞學論文範文

摘要:本文以新聞學的視角審視科技論文,進而從論文寫作的語言、人稱、修辭等方面對科技論文的新聞特性――客觀性、準確性進行了論述。客觀性、準確性是科技論文的特性,是編輯論文時的基本出發點,能夠解釋寫作或編輯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關鍵詞:新聞特性 真實性 客觀性 準確性 科技論文 寫作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檔案。

科技論文具有新聞性

從資訊傳播學的角度看,儘管科技論文的普及性不如新聞,但卻具有一定的新聞性。這是因爲:

第一,科技論文具有新聞的基本特徵――真實性、客觀性、時效性。

真實性。科技論文不但要求報道的真實性,而且對報道的真實性有一個檢驗的法則――科學研究的重現性。科技論文要經得起觀察或實驗等實踐的檢驗,即他人依據論文所提供的研究方法、步驟,也可以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

客觀性。學術論文具有獨創性、科學性、專業性。科學性是指論文必須有翔實可靠、準確無誤的材料作依據,它所提出的觀點、結論,絕不帶任何隨意性和主觀性,而是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經得起實踐檢驗,論文條理清晰、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深刻揭示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和規律,也就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序。

時效性。在人們的觀念中,新聞總是在追趕時間的腳步。現在因特網發達,網絡技術全面運用,訊息傳播的迅速,已使地球變成了“地球村”。在地球一邊發生的事情,不出幾分鐘甚至不到一分鐘,在地球另一邊的人們就可以透過因特網知曉。如“911”事件發生後,新浪網一貫的新聞傳播速度優勢再次得到充分的展現:北京時間11日20點45分(即美國東部時間早上8點45分),第一架飛機撞擊世貿大樓,20點55分第一條消息上網,20點59分率先透過手機短信將這一消息發出。分別距恐怖襲擊僅僅9分鐘、13分鐘。對於時政性新聞,從發生到爲人們得知的時間越來越短。其實,也有一些學術雜誌,爲了增加競爭力,縮短出版時滯,搶得出版優先權,加快了雜誌的出版過程,甚至調整、縮短了出版週期。具體的措施有:提前出版,增加期次,由雙月刊改爲月刊,增加一些研究快報欄目,網絡預出版。由此可見,時效性已不是科技論文成爲新聞的障礙。科技學術期刊以“及時出版”爲己任,力爭縮短出版時滯,①也正是爲了搶得學術論文的時效性。

第二,科技論文具有新聞的基本要素。19世紀80年代美聯社提出了新聞應具備“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這5個“W”的理論。20世紀以後,隨着新聞受衆素質的提高以及新聞媒體傳播技術的不斷髮展,人們對事實發展趨勢和結果更爲關注,於是,又在5個“W”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H”,即“如何(How)”,便形成了當今新聞學術界所公認的“六要素”,即五個“W”和一個“H”。新聞的幾個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科技論文都具備。科學研究的時間是在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之前完成的;人物當然就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主體,即科技論文的作者;地點就是作者的單位;原因就是作者的選題依據;事件――科技論文的正文,是科技論文的主體。

第三,科技論文具有新聞的廣義特徵。新聞的定義有多種。一個經典新聞概念是1882年《紐約太陽報》的採訪主任約翰B博加特對一個青年記者說的:“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纔是新聞。”另外,斯坦利瓦利克爾提出:新聞是建立在三個“W”的基礎上:“婦女(Women)、金錢(Wampun)和壞事(Wrongdoing)。”以上兩種定義主要側重於新聞的新穎性、大衆性,能夠吸引人們的眼球。目前,人們普遍採用認可的定義爲陸定一關於新聞的定義。1943年9月陸定一提出:“新聞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學術論文應提供新的科技資訊,其內容應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而不是重複、模仿、抄襲前人的工作。②可見學術論文也具有新聞的新,它是新發現、新發明、新創造,是對新近的科學研究這一事實的詳細論述,是科學研究領域中的新發布。

科技論文的特性

客觀性。論文中的不真實因素,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的相分離爲特徵的。要做到科技論文報道的客觀性,首先作者在創作論文的過程中要摒棄個人的情感好惡。

第一,不用敬辭。老師、先生爲學生對教師的尊稱;而教師、教授則是一種職業,一種職稱。在論文中如“楊××先生的《評××××××××》”這樣的話語也經常可以見到。句中“先生”爲敬辭,表達了對所評論作品作者的尊敬,同時也道出了與其的特殊關係,這樣作者的論點說服力在讀者心中就會大打折扣。顯然論文的主觀色彩強烈。如改用“楊教授的《評××××××××》”,這樣教授僅是對老師職稱的客觀描述,比用先生要客觀得多。現在很多論文乾脆就直呼其名“楊××的《評××××××××》”,職稱也不寫了,論點面前一律平等,沒有身份、地位之分。其實,在美國的國家標準中,明確要求論文寫作中不得出現老師、先生這樣的詞語。

第二,不用第一人稱,用第三人稱。

1.我、我們。宗春啓③認爲:“我”該不該出現在新聞裏這是新聞寫作的幾個基本問題之一。張雲揚認爲,學術論文中第一人稱語氣是代表全體作者。④筆者認爲,“我”在論文中指代什麼,還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判斷,如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⑤在科技論文中,筆者還是認爲不用第一人稱“我”爲好,在指作者的時候,如果非用“我”,則用“筆者”代替。

有題目爲《在化學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科學素養的探討》的一篇論文,在“學生創新能力、科學精神培養的主要途徑”部分,分別有這樣的句子:

“我校已實行教師科研工作量考覈辦法,多渠道鼓勵和支援教師科研工作。”

“我係要求老師在講解過程中,不僅要把實驗理論講解透徹,而且要加入所做實驗與實際生活生產的聯繫及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實例……”

“我係在大多數老師有科研項目和經費的情況下,鼓勵項目主持人在研項目時吸納學生,有效推進了學生科研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我係在平時教學的同時,積極與我市工廠企業、質檢部門聯繫,達成友好和作關係……我係透過走產、學、研結合道路,充分利用了高校、企業及社會各界的教育資源,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社會調查、生產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更好地調動、鼓勵、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大膽創新。”

讀罷該文,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就像作者的一篇經驗介紹報告,缺乏說服力。把文中的“我校”、“我係”改爲“學校”、“ 學校化學系”則顯得客觀、公允得多。如果作者跳出“自我”的圈子,把自己置身“我校”、“我係”之外,把文中“我校”、“我係”改爲“該校”、“該系”等第三人稱,不僅客觀,而且說服力增強,使文章一下子由一篇作者的自我經驗介紹變成了一篇客觀的報道。

2.本文、文章。在科技論文的摘要中,常常出現“本文”、“我們”、“本實驗”等詞語。如“本文介紹了……”這樣的句子,如將“本文”改爲“文章”則顯得客觀得多。

第三,歸納、演繹要合乎邏輯。歸納是由一系列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活動;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活動。歸納和演繹相互補充、相互轉化,各自也都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歸納法只是對現存的有限的經驗材料進行概括,不能保證歸納結論的普適性,因而歸納推理的結論可能爲真,也可能爲假。演繹法從一般原則出發思考問題,但無法保證自己的前提即由此出發的一般原則本身是否正確。不能根據幾個孤立的事例得出與全局不相符合的結論,如不能根據生物、化學等幾個理科畢業生考研率高達50%的.事實,就得出全校的考研率高的結論。

準確性。

1.不用模糊的詞語。沒有描述的準確性,就難以做到報道的客觀性。科技論文語言應簡練、明確、客觀、明白無誤,應儘量使用標準化的科學技術術語和計量單位、符號表述,應做到三忌:一忌含糊,二忌歧義,三忌隨意輕率。⑥科技論文中要慎用模糊的詞語,如程度副詞:幾乎、大約、大概、稍微、很、最等。時間副詞:馬上、立即、一會兒等。如,“我女兒英語成績很棒”不如“我女兒英語成績全年級第一”準確。如“將近佔10%”、“大約10%”,計算結果爲多少就是多少,9.96%就是9.96%。也不要加入自己主觀的意見,說成“將近佔10%”;同樣的道理,也不要說成“將近佔9.9%”。當然,假如要保留有效位數,就要遵循有效數字的取捨規則。

2.表達清楚明白。如在標註作者單位時,要在所屬縣(市、區)前,加註所屬省(直轄市、自治區)。筆者的籍貫河南省周口市爲地級市,但在與人交流時,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問,是北京的周口店嗎?對於港、澳、臺的讀者,乃至國外的讀者,情況可想而知;同樣在論文中,如提到某某村時,在其前面至少要冠以縣、鄉的名稱。還有,“該方法與標準法所得結果懸殊”,懸殊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因此,一定要表述清楚。

3.不用積極修辭。修辭包括兩大手法: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科技論文中一般不用積極修辭,如誇張、排比、連環、比喻、對比、重迭、諷刺、幽默、反語等表現手法。誇張,即誇大或縮小事實,把偶然的說成經常的,把一說成二乃至三,明顯地與科技論文的客觀性相違背。新聞寫作,第一位的要求是準確,語言主要是平鋪直敘。消極修辭以明確、通順、平和、縝密爲標準,以嚴謹、準確、無歧義爲特徵。因而首選的修辭方法是消極修辭。

真實性、客觀性、準確性是科技論文最基本的要求,在論文創作或編輯時,從這一點出發能夠解決許多基本問題、基本矛盾。如,在摘要的英文翻譯中,是用過去時或是用現在時、將來時?該不該對論文作自我評價,如“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等。依據科技論文是新聞的判斷,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科學研究)在報道時已經發生,所以時態要用過去時、過去完成時,而不用一般現在時、一般將來時;自我評論只是作者的觀點、認識、看法,是作者自以爲是、想當然,是還沒有發生的,沒有任何的事實依據,因此不能對文章作自我評價。

注 釋:

①杜利民、陶立方:《科技學術期刊傳播特點研究》,《編輯學報》,2006(3)。

②《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國家標準局,1987年版。

③宗春啓:《探究新聞寫作的幾個基本技術問題》,《新聞與寫作》,2008(5)。

④張雲揚:《學術論文中第一人稱語氣是代表全體作者》,《編輯學報》,2006(4)。

⑤閆建軍、楊麗霞:《論科技期刊編輯的著作權職業敏感性》,《編輯學報》,2006(5)。

⑥高時闊、黎文麗、郭開選等:《科技論文文體結構所體現的美學特徵》,《編輯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