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醫學研究生畢業論文

學問君 人氣:2.58W

醫學,是透過科學或技術的手段處理人體的各種疾病或病變的學科。它是生物學的應用學科,分基礎醫學、臨牀醫學。從解剖層面和分子遺傳層面來處理人體疾病的進階科學。它是一個從預防到治療疾病的系統學科,研究領域大方向包括基礎醫學、臨牀醫學、法醫學、檢驗醫學、預防醫學、保健醫學、康復醫學等。下面醫學研究生畢業論文,請參考!

醫學研究生畢業論文

醫學研究生畢業論文

摘要:隨着現今社會對高等醫學院校培養的人才所具備的常規病症的實際診斷能力、對嚴重和手術操作能力越來越看中,爲增強基礎醫學的臨牀醫療服務性能,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結合臨牀實際。針對目前基礎教學存在過多的理論教學和缺乏實際臨牀實踐的現象,應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臨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增加時間經驗,成立雙向教學體系,來實現理論知識結合實踐操作來掌握基礎技能。

關鍵詞:基礎醫學教育;臨牀實踐;雙向教學

基礎醫學課程在醫學教育體系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我國在臨牀醫學類專業上所採用的教學模式依舊爲前蘇聯的結構式課堂教學,在校期間,學生要學習40多門專業課程,且各個課程之間缺乏關聯,且教學內容繁重和存在重複,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上的不關聯性和枯燥性,實際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1]。臨牀教學中的基礎學科爲基礎醫學教學,它是進行臨牀診斷和操作的根本依據。然而,目前的基礎醫學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過於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缺乏臨牀實踐,對於學生及以後的發展存在一定的隱患。

一、基礎醫學教學的現狀

(一)基礎醫學課程與臨牀實際脫節

目前我國的醫學教學課程中,同學們作爲新生步入課堂,在學校學習的五個至六個學期的時間,大都是在課堂上進行理論性的內容學習,大部分的時間也僅僅被侷限在黑板之上,在學習過程中除了解剖學中接觸到的人體標本外(而這類具有實踐意義的課程,實際上課次數也是相當少的),對於此外的病情等並沒有具體的接觸,更無從談起與其他病人的接觸,同學們唯一可獲得的,現實中可能遇到的情況和病因等,大都僅僅是憑藉老師在課堂上透過描述或參考教科書的形式來產生模糊的印象[2]。因此,理論課程與臨牀實踐的脫節現象,注重理論而輕視實踐的做法,愈發突出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諸多疑慮,無法將理論與實踐良好結合,就無法形成良好的知識體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即便可能是遇到較爲簡單的病情等無法有效的運用所學的基礎醫學知識,可想而知,當遇到稍微發雜的病情,對於學生來說更無從着手,這無論對於病人還是醫護人員,都是非常不希望遇到的情況。

(二)基礎醫學的教學課時少

在調查的幾家醫類學校中,我們發現目前大都開設的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課程數量較少,這也直接的導致了理論無法和臨牀進行適時恰當的的相關實踐結合。雖然目前大部分的醫學課程和課時隨着高校改革的進行而進行了縮減,然而我們知道,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課本的知識內容點等,卻沒有因爲課改的縮減而縮減,個別情況反而越來越多[3]。新課改的目的雖好,減輕學生的負擔,但是現實卻背道而馳。一方面,縮短課時不減課程內容的做法,對於學生無疑意味着,他們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更多的內容,另外一方面,原本一節課的時間並不多,老師現在需要利用更短的.時間,講解與之前一般的內容,有些甚至需要講解更多的內容,這對於老師也是一種教學負擔,且效果我們可想而知,往往是,作爲老師不得不犧牲一些知識要點,對於知識的講解和分析也不會那麼的充分和全面,對於課程要點等原本需要着重精講的內容,有些甚至不得不精簡一筆帶過,這對於老師他們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對於學生,某些知識要點的遺漏等,對於日後同學們技術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影響,進一步影響了學生對於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掌握。

(三)師資問題導致基礎與臨牀脫節

以往的基礎醫學教學過程中所選用的教師一般都來自一線,他們大都是在臨牀實際醫學中等都有豐富的經驗,遇到的問題等都比較多且複雜,正因爲如此,諸如此類醫生,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是往往能夠很好的將學生們日常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臨牀操作等進行很好的總結,並且將這一總結經驗很好的傳達給同學們,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雖然不能得到多次的時間操作的機會,但是透過聆聽諸如此類具有豐富臨牀經驗醫護人員的現場教授和分享,同樣可以達到直觀有效的基礎醫學教學,對簡單或複雜病情的處理和應急處理有很好的概念和了解[4]。而現今的醫學院校所選用的基礎醫學教師大多數來自臨牀醫學等專業的畢業生,他們往往接受更多的是理論知識上的教育,而實際真正給他們的臨牀親自操刀的機會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這樣勢必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過多的理論知識教導,缺乏與臨牀結合而形成了脫節現象。除此之外,導致基礎醫學教學中基礎和臨牀脫節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目前的基礎醫學師資所具備的知識構架並不完善。基礎醫學師資所掌握的臨牀知識和臨牀技能都來源於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積累,然而隨着醫學技術的發展,臨牀知識和臨牀技能的不斷更新,過於老舊的臨牀知識和技能已無法適應當代人的需求,再加上教師過多的投入到基礎科學的研究,對於現代化先進的醫療知識和醫療新發現等知識的積累並不足,所掌握的的技能,也只是過多的徘徊在醫療基礎上,不夠超前的思維和自我學習能力,這一系列現象的存在都導致了基礎醫學教學中基礎和臨牀的嚴重脫節[5]。在基礎醫學教學的師資中更是存在跟醫學專業無關的生物類專業的教師,他們教育的側重面更多的是與自己所學內容有關的,偏生物方向,可想而知,對於醫療醫學等內容,他們並沒有進行系統的學習和研究,更不用說臨牀經驗,臨牀知識和臨牀技能的嚴重缺乏,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引入臨牀醫學進行教學。

二、完善基礎醫學教學的措施

(一)調整現有課程設定,增設臨牀課程

透過調整現有的課程設定,在基礎醫學教學課程學習的同時適當的增加臨牀見習課程能起到以下三種作用:1.讓醫學生早期接觸臨牀,早期和患者接觸,及早了解患者的感受,可邀請臨牀醫生來講解基礎醫學課程中的一些內容,同時也可透過觀看臨牀醫生的操作流程來增強學生的認知度和責任感。2.在基礎理論、解剖和生理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透過不同的臨牀見習,來有效的加強醫學知識的瞭解和掌握。3.增設的臨牀課程能增加學習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解剖學課程中的門靜脈對應有三條側枝循環,當發生肝硬化時,這三條側枝循環的靜脈會出現曲張現象,假若學生能透過臨牀實際接觸到肝硬化患者的臍周靜脈曲線,則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

(二)調整師資配置,提倡基礎臨牀教師交叉上課

在醫學院校中進行教學的基礎教師和臨牀教師都存有弊端。基礎教師的長期理論教學中缺乏實際臨牀案例,而臨牀教師由於長期臨牀工作而對基礎理論意識淺薄[6]。醫學課程來自臨牀實踐,醫學基礎課程的目的在於服務臨牀,是後續臨牀實踐的重要依據。因此,爲加強基礎醫學教學和臨牀之間的聯繫,應加強基礎醫學教師的臨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創建基礎和臨牀教師的雙向教學模式。基礎教師定期從事臨牀工作,以具備治療和處理醫療事物的基本技能,掌握新的臨牀技術。透過自我臨牀經驗的豐富,將親身經歷增加到基礎課程教學中,豐富課程內容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基礎教學質量。而對於臨牀教師則應定期參加和專業相關的基礎教學培訓或科研,以加深和鞏固自我的基礎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將臨牀醫學知識與基礎醫學知識充分結合。如哈佛醫學院中的基礎醫學課程教師的職位中就設立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職位,保證了臨牀醫生來進行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基礎知識和臨牀密切結合的基礎教學課程,能最大程度上的加速學生對基礎醫學的掌握,同時也能促使教師的科研選題範圍拓寬,針對臨牀需求進行研究方向的選擇,提高科研成功的實用性。

(三)強化教材的基礎與臨牀練習,增加綜合性實驗和案例分析

現今的大部分醫學類專業的教材的編寫重點大都是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能,缺乏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的教學。因此,在基礎課程教材中應增加與臨牀關聯、病例分析的內容,教學過程中採用師生互動討論的案例式教學,可增設《生理病理學與臨牀》、《病原生物學與臨牀》、《免疫學與臨牀》及《生物化學與臨牀》等課程,在傳統基礎醫學教學的基礎上增加多學科之間的聯繫,將不同學科進行整合和滲透。除此之外,在教學課程中應增設含多學科內容的綜合性實驗,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和觀察,並進行思考。在實驗過程中學會資訊的採集和分析,將從動物實驗所得的實驗指標與人對應的病狀、體徵和檢驗指標進行比對,發現兩者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處,從中得到啓發。

三、結束語

事實證明,爲了更好地進行基礎醫學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掌握和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與較強的工作能力,培養綜合性素質的醫學人才,應將基礎醫學教學與臨牀實際相結合,透過在基礎教學中增設臨牀課程、加強基礎醫學教師臨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及強化教材的基礎與臨牀練習,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繫臨牀問題以有效的開展基礎醫學教學,大力提倡和鼓勵,具有豐富臨牀經驗的學長和學姐,每年返校,與師弟師妹分享臨牀經驗,增進彼此感情的同時,也可以幫助新一代的醫護人員,提高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在與現代先進的醫療醫學技術的脫節上,學校可以加強與醫院之間的合作和聯繫,經常性的聘請在醫學方面,具有一定建樹的先鋒人物,對同學們進行一定的分享和技術經驗總結。幫助同學們開拓視野,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醫學學習理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自我學習與自我教育,最終達到自我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