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醫學美術實踐原則論文

學問君 人氣:2.58W

臨牀多媒體教學中醫學美術的作用就是用線條、色彩等視覺藝術語言生動而準確地傳遞醫學中的諸多複雜資訊,因其效果直觀、形象,常常起到語言、文字難以描述的效果。但許多臨牀醫生卻對教學多媒體中圖像製作、介面設計和色彩應用等方面感到相當棘手。雖然他們醫學專業水平很高,但他們對醫學美術知識的瞭解不多,實際應用就顯得力不從心,這就需要與醫學美術專業人員溝通協作。例如,筆者在爲我國現代外科學奠基人之一裘法祖院士主編的《黃家泗外科學》繪製插圖時,主編要求筆者首先了解書稿的文字內容,每遇專業難懂之處,主編與筆者耐心溝通,直至理解明晰;然後瞭解主編的具體要求和想法,結合筆者的醫學美術專業知識,向主編介紹了幾種相關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及各自的特點,並畫出不同的插圖小樣供其選擇,經過商量選定合適的方案,最後進入創作繪製並完成作品。以上的實踐說明,醫學美術和醫學科學之間應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補關係,在醫學美術作品創作中,醫學美術工作者與臨牀醫生之間的溝通協作是密不可分的。

論醫學美術實踐原則論文

科學性原則

醫學美術有別於其他的視覺藝術,其主要特徵是服務於醫學科學。醫學美術工作者必須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在尊重醫學科學的前提下,結合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手法完成醫學美術作品。醫學美術工作者除了要有視覺藝術的表現能力,還要有一定的醫學專業知識。譬如在臨牀醫學教學圖像中是最爲常見的血管,當用醫學美術作品表述動脈和靜脈時,如果缺乏醫學科學的基本知識,不瞭解它們的主要特徵、組織結構及其功能,只憑主觀感覺去表現就容易使動脈、靜脈在同一畫面上混淆不清。因爲它們表面的形態特徵非常相似,都呈管狀,但由於各自的功能不同,在管壁的厚薄、彈性、顏色等方面都存在着差異。因此作爲醫學美術工作者一定要學習醫學科學知識,除了充分了解人體各器官組織的形狀大小、色彩明暗、紋理質感等基本形態結構特徵外,還要對其內部組織結構、生理特徵及功能有所瞭解。只有這樣才能使創作的作品符合科學性,反之就會造成所表現的物象特徵不明,甚至傳遞錯誤的資訊,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誤解,作品既達不到教學的要求,又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醫學臨牀教學中,臨牀病例的選擇和表現尤爲重要。爲了能充分體現教學病例的臨牀特徵,在教學多媒體中醫學美術作品的創作中,必須科學性第一。不能一味地強調藝術性,更不能憑感覺主觀臆造,一定要在科學的基礎上用藝術的表現形式真實、準確、鮮明生動地反映事物的本質。

多樣性原則

醫學美術學的職能是借鑑、融合古今中外一切造型藝術的手法,將醫學科學視覺化,以獲得醫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最完美的直觀表現。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普及和資訊技術的不斷提高,臨牀教學過程中各種可用的多媒體手段也越來越多。爲了使多媒體的作用最大化,就有必要綜合使用各種媒體手段和多樣性的藝術表現形式。根據教學要求,醫學美術工作者除了可以透過傳統的表現方法,還可透過各種新媒體技術來實現對教學病例發病機制或不可拍攝的疾病發展過程進行媒體描述。醫學教學中,許多微觀事物及抽象生理過程是很難用肉眼觀察到或拍攝記錄的,因而需要藉助大量的平面或立體,靜態或動態圖像模擬再現來輔助教學,達到既真實直觀又形象生動的目的,這樣就可以在避免冗長的文字描述所帶來的理解偏差和閱讀厭倦感的同時,能夠準確而生動地模擬疾病發展過程。如三維動畫的應用,使虛擬圖像更增添了立體空間感,在表現物體的運動生長,表皮的肌理質感等方面非常優秀,因此其在多媒體教學中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圖像在表現形式上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採用具象表現形式和抽象表現形式或兩種表現形式相結合。具象表現形式就是對事物實際狀態真實客觀地描繪,因此多用於表現人體解剖、組織結構和體徵、肌理質感等;抽象表現形式是表現事物本質特徵,捨棄其非本質的特徵,用點、線、面或符號化的形和色高度概括,用精練的視覺語言加以表現。如教學模式圖就是將醫學原理經過高度概括、加工提煉而成的說明性圖形,其特點簡潔明瞭。抽象表現形式多用於生物分子結構模型、細胞結構和一些複雜的物質反應等,如神經傳導、病毒感染。

創新性原則

相比不斷創新進步的醫學技術和教學方法,服務於醫學科學的醫學美術也要與之相適應。但當前很多醫學美術作品內容較陳舊、表現形式單一,甚至存在偏差。東拼西湊、亂抄亂搬的現象已司空見慣,因此造成醫學美術作品質量不高,缺乏個性風格。爲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必須要堅持創新性原則,首先要轉變觀念,增強創新意識,其次在表現形式上不僅要運用古今中外一切造型藝術的'手法,還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創新和豐富醫學美術的表現形式。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深入淺出、簡明扼要、藝術性強的醫學美術作品,提高多媒體教學的可視性,並且有助於學生對特定問題的理解,拓展他們的視野。如筆者參與制作的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感染性休克》[3],其中微循環衰竭的病理變化是重點,這種視聽教材如果按傳統的表現方法,就是簡單地用平面示意圖配上大段解說,效果就跟普通幻燈片差不多,無法發揮多媒體視聽教材的優勢。因此,筆者獨創性的使用了三維動畫表現微循環衰竭變化這段內容。首先構思,決定將毛細血管用紅、藍色分出動、靜脈,管壁半透明狀,以利於看清血管內病理變化過程及特徵;然後使用計算機3DSMAX軟件製作,首先建模,賦予材質;爲了表現細胞在血管中的流動和液體滲出,應用軟件中粒子發射器,設定生長時間,添加粒子路徑跟隨、粒子的空間綁定,最後渲染完成每幀動畫配上背景音樂,完成全過程。相比傳統的簡單線條圖模式,這種方式更加真實、立體、層次清晰,較準確完整地表現授課內容,加深了學生對微循環衰竭變化知識點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學生的好評。

實踐性原則

作爲一名醫學美術工作者,不但要經過全面的美術專業訓練,逐步提高自身的藝術能力,比如說創意能力、造型能力、色彩能力等,還必須對醫學專業知識和對醫學科學的視覺表現有很好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參與醫學實踐活動,從中觀察、認識和汲取,豐富完善自己的醫學體驗和藝術感受[4]。在臨牀外科學手術圖譜中,醫學美術作品承擔着外科手術技術傳播的重要作用。如何使這種作用發揮得更爲充分,作品表現的內容既真實準確,又簡潔明瞭、主次分明,則需要醫學美術工作者除了有藝術造型能力和外科學專業基本知識外,還需要到手術室認真觀看手術實踐、增加感性認識。細緻地觀察手術的每一步驟、細節和要點,如器官、組織的形態特徵,手術器械的使用方法及針線的縫合方式等,選擇其中最具表現力的空間視角用筆或影像工具把手術的步驟、方法記錄下來。透過衆多紛呈的資訊,分析、整理,確定創作方案和表現形式。有了以上實踐,在作品的創作中才能變被動爲主動,做到胸有成竹,在藝術表現時更顯靈活自如、得心應手。最終創作的作品既有傳達無誤的主題內容,又有較強的可視性,給人似而不俗、賞心悅目的快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從作品中獲取更多的資訊,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可見,除了掌握紮實的繪畫理論與技能和相關的醫學理論知識外,還必須參加醫學實踐活動,醫學實踐活動是進行醫學美術創作的前提和基礎[5]。

藝術性原則

藝術是藉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或意念的形象來傳達內容,含有美的價值,或符合美的原則,並能引起觀賞者的知覺活動與審美反應[6]。醫學美術作品除了保證醫學資訊的真實準確外,還有一個重要責任就是優化資訊的傳播效果,合理運用藝術原則(均衡、節奏、對比、誇張、和諧等)和藝術的多樣性表現手法,去繁就簡、去粗取精,使作品清爽悅目。但據有關資料顯示,70%的多媒體課件不能或不能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大部分教學多媒體存在着資訊量過大,色彩搭配不合理或渲染過於華麗等製作水平低下的表現[7]。究其原因就是對視知覺的認識有誤,在藝術原則的應用方面有偏差,以及對色彩的基本要素(冷暖、明度、純度和對比度)沒有把握好,因而帶給人的心理反應不是煩躁就是壓抑,造成視覺的疲勞,最終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臨牀教學多媒體制作中,對點、線、面、色彩及各種創作元素的構造,包括文字的字型選擇及大小粗細都要符合藝術的法則,增強它們視覺張力,使之儘量完美而具感染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心理上給人以愉悅、視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從而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性。例如在臨牀教學多媒體中對動靜脈、神經、淋巴的表現,通常用較鮮豔明快的紅、藍、黃、綠顏色予以表現,雖然顏色與客觀對象不盡相同,但適當的誇張恰恰是藝術的特點,這樣表現既能讓對象在圖像中更加醒目突出、易於識別,又能讓對象的空間位置更加明確。因此所傳遞的資訊速度快、印象深,使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醫學美術自身的特點決定了醫學美學工作者除了需要紮實的美術功底外,還需要與醫學專業人員相互溝通與學習,積極參加醫學實踐活動。爲了適應醫學教學的改革和發展,醫學美術在臨牀教學多媒體中得到更好地運用必需要與時俱進,才能夠更好地服務於醫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