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腰椎術後併發症的預防護理

學問君 人氣:1.41W

腰椎手術是近年來骨科發展迅速的技術,它是治療骨科常見的腰椎骨折等疾病比較常見的手術方法,下面是小編蒐集的一篇關於腰椎術後併發症預防護理探究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腰椎術後併發症的預防護理

【摘要】 透過對我院2004—2009年進行腰椎疾病患者術後併發症預防的護理經驗的總結,介紹腰椎術後併發症的預防護理,透過一系列術後專科護理、康復訓練、功能鍛鍊以及出院後的生活行爲指導,有效地減少了腰椎術後患者併發症,讓他們得到很好的康復。

【關鍵詞】 腰椎術後;護理;併發症;康復

腰椎手術是近年來骨科發展迅速的技術,它是治療骨科常見的腰椎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腰椎結核、腫瘤所採用的比較常見的手術方法,手術又大體分爲前路、後路,在臨牀工作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1],因此其術後併發症的預防護理特別重要。現將2004年1月—2008年12月間在我院骨科收治併成功完成腰椎手術42例患者術後併發症的預防護理總結如下。

1 臨牀資料

本組病例爲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共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17~78歲。其中腰椎骨折12例,腰椎間盤突出 症17例,腰椎管狹窄6例,腰椎結核5例,腫瘤2例;前路手術8例,後路手術34例,其中後路椎弓根固定25例,前路椎體固定6例,

2 常見併發症及原因

2.1 泌尿系感染 多見於需要保留導尿者,尤其是截癱患者。術後機體抵抗力減低這一時期容易發生尿路感染,發生原因有:術前的尿路感染未完全控制;導尿時未嚴格無菌操作;保留尿管的處理不當。

2.2 褥瘡 腰椎手術後需長期臥牀,褥瘡的發生並不少見。持續臥牀2~3周是最易發生褥瘡的時間。其原因是長時間的自體壓迫,受壓部位的組織發生缺血壞死,以及局部面板的刺激和腐蝕,導致褥瘡。以骶尾部、髂嵴和股骨大粗隆等骨突部最多見。

2.3 肺部感染 術後發生該併發症的主要原因是:術前準備不充分、嘔吐物誤吸入。尤其是在老年人、長期吸菸或術前患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更易發生。術後呼吸道分泌物未及時排出,阻塞氣道。凡術後體溫異常升高,而傷口檢查無明顯感染者,均應考慮肺部感染的可能。如胸部查體發現感染及肺不張的相應體徵則可確診。必要時攝胸片協助診斷。

2.4 腹脹和便祕 腰椎術後患者長期臥牀,胃腸道功能紊亂,持續性幽門痙攣,導致胃排空障礙,有可能發生急性胃擴張。

2.5 切口感染 腰椎術後切口感染尤其是深部感染是嚴重的併發症,預防術後感染是手術成敗的關鍵。導致傷口感染的因素有多種,術中無菌觀念不強、術後污染傷口;引流管護理不嚴格,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尤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欠佳屬於感染髮生高危因素。

2.6 腦脊液漏、傷口出血 腦脊液漏的原因是術中硬脊膜損傷未及時發現或處理不當所致。術後傷口少量滲血及引流管有少量血性液體流出,屬於術後正常反應。一般24h不超過250ml且逐步減少,同時生命體徵平穩。

2.7 下肢深靜脈血栓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骨科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危害嚴重,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滯緩及血管壁損傷[2]。患者由於脊柱手術後,活動受限,使下肢血流緩慢,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

2.8 下肢肌肉萎縮和功能障礙 由於腰椎手術時會對脊髓、周圍神經和神經根造成不同程度干擾和損傷,另外術後患者懼痛心理,不進行下肢功能鍛鍊,肌肉發生萎縮,導致日後康復進程減慢,或康復效果不理想,影響術後預期效果。

 3 護理對策

3.1 防止泌尿系感染 術後6h拔出尿管,如需留置尿管者,每天溫水清洗會陰部2~3次,用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尿管。尿管於患者腿下經過固定,引流袋低於膀胱。防尿液倒流逆行感染,並定時夾閉尿管,鼓勵多飲水,訓練膀胱功能。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

3.2 防止褥瘡 術後每2h翻身1次,平臥、側臥交替,保持牀鋪的清潔、平整,每日溫水擦洗全身。保持會陰部清潔。本組病例中有2例發生馬尾神經損傷,大小便失禁,前期護理不當,引起會陰部溼疹,給予每次大便及時清理,清洗後塗以氧化鋅,加強面板護理後溼疹消失。

3.3 預防肺部感染 術前練習深呼吸、咳痰。術後給予超聲霧化吸入,每日2次,鼓勵患者咳嗽,並雙手輪流叩擊胸部。每次翻身後叩擊背部,使痰液震動脫落咳出。

3.4 防止腹脹和便祕 指導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便祕者給予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嚴重者給予緩瀉藥。腹脹者減少進食,熱敷按摩腹部,肛管排氣,鍼灸或足三裏封閉,急性胃擴張者可以行胃腸減壓。

3.5 預防感染 術中嚴格遵守無菌原則,術後引流管不得超過切口高度以防止倒流。保持切口敷料乾燥、清潔,及時更換敷料。術後測4h體溫,術後3~5天低熱爲吸收熱,若體溫降至正常後再度升高,應懷疑存在感染的情況,給予積極抗感染治療。對於糖尿病患者,監測血糖,控制血糖波動於正常範圍。

3.6 防止切口出血及腦脊液漏 術後由於傷口滲出大量血性液體,定時測量生命體徵,必要時檢查末梢血來確定是否需要補液和輸血。在放置有引流管的患者,如1天的量超過300ml提示有活動性出血,如術後2~3天引流呈清水樣則示有腦脊液漏,不能拔管,須體位引流[3]。如術後1周腦脊液漏可以俯臥位也可平臥位切口下加墊壓迫。

3.7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術後發現患者下肢腫脹疼痛,面板青紫或潮紅,面板溫度略高,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監測患者術後的體溫、脈搏、小腿周徑、腓腸肌觸痛等情況。術後早期活動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有重要意義,可常規給予抗凝藥物保持血液流動性。

3.8 防止肌肉萎縮及康復訓練 術後早期功能鍛鍊可防止神經根粘連,促進血液循環,避免併發症出現[4],促進康復。活動可因人而異,以患者不感到疲勞和痛苦爲宜。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在患者有一點點進步時即給予鼓勵,以增加信心,促進身心健康。

 4 指導康復

術後麻醉恢復後即進行指導患者進行下肢運動,由被動向主動過渡,並進行踝泵動作,做股四頭肌等長等張收縮,每個動作保持5s,反覆練習。術後第4天,佩戴腰圍護具保護離牀活動,起牀方法:患者平臥帶上腰圍,雙上肢撐着牀,使軀幹慢慢離牀而坐起,無自覺不適後扶助行器站立行走,步態穩健後,術後1個月開始腰背肌功能鍛鍊,手術後3個月內禁忌彎腰負重,避免彎腰活動[5],教會患者下蹲拾物的方法,大小便宜使用座廁凳。病人出院時要做好健康教育,定期回訪,有些腰椎疾病患者在手術治療以後,認爲身體已恢復健康;也有一些認爲再也不能從事工作和體育運動。其實這兩種觀念都是極爲錯誤的。手術完畢後,並不意味着整個治療的結束,也不意味着從此喪失了工作能力。還需患者進一步用其他康復手段如功能鍛鍊等來鞏固和增強療效,避免復發。一般在3~4個月後才能開始工作。避免同一種姿勢維持時間過長,應不定時地改變體位,以調節腰椎壓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腰椎穩定性。出院後功能鍛鍊應循序漸進地加強腰背肌功能鍛鍊,持之以恆,以增強腰椎穩定性,防止復發,向病人說明休息的重要性。

 5 小結

脊柱外科是極具創意,也極具風險的醫療專業。血的教訓要求我們必須嚴格遵守這些前人失敗中凝練出來的原則[1] 。隨着脊柱技術的不斷完善、發展,用於治療腰椎疾病,在解除痛苦、恢復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取得明確療效,但是一旦發生術後併發症,除了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外,很大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因此,不斷對腰椎術後患者併發症的預防護理及康復訓練進行總結,有效降低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有着十分重要的臨牀意義。

 【參考文獻】

1 邱貴興等譯.脊柱外科學/骨科核心知識.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1.

2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28.

3 李秀.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護理要點.護士進修雜誌,1999,14(4):33.

4 杜克.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7.

5 趙定麟.脊柱外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