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的定位論文

學問君 人氣:2.3W

論文關鍵詞:徐復觀心的文化傳統文化

徐復觀對中國文化的定位論文

論文摘要:“心的文化”是徐復觀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它以對中國文化的獨特的理解,開出中國文化的新的向度。他以心的文化的形而中學而與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學區別開來,揭示心的文化的生命特質,批評了將中國哲學形而上學化的傾向。徐復觀透過對中國文化的心向解讀,實現了他返本開新的哲學詮釋,它強調生命與現實,這正是中國文化的特性,也給我們在當代如何把握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個特殊視角。

伴隨着近代屈辱的歷史,近代思想的展開一直是在對中西文化的比較與反思中進行的。徐復觀像其他的新儒家一樣,對中國文化進行了自己創造性的解讀,從而發掘了自己文化的優長,樹立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首先,他認爲“文化是由生活的自覺而來的生活自身及生活方式這方面的價值的充實與提高”。其內容主要包括宗教、道德、藝術等,而“文明是根據我們改進生活環境所得的結果”,其內容主要是科學技術;“文化是價值系統,文明是科學系統”。文明是文化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顯然,這表明文化是人類的根本存在特質,而文明則是文化的外在形態。由此,他認爲文化作爲價值形態,從本質上看,不同的種族亦沒有什麼不同,因爲文化、文明都是人的創造,而人在本質上沒有分別,因此,文化在本質上也沒有分別。文化只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存在着不同的形態。

立足於對文化不同形態的理解,徐復觀分析了中西文化初始形態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徵。他認爲,古希臘文化的發生,是建立在發達的商業基礎之上,“文化人”不感到生活的壓力,由驚奇於自然宇宙的祕密而深研之,即形成了以自然爲中心的自然哲學;西方文化的另一源頭是希伯來,在那裏形成了以神爲中心的文化,神是人的價值的來源,人本身沒有價值;而中國文化自西周初,即由神本而轉向了人本;由於士子認識到社會災禍多來自於人際並試圖透過對人的研究來解除這些災禍,因此,中國文化初始即以人爲中心,且充滿了憂患意識。徐復觀進而認爲,人的價值問題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具體地說,中國文化所關注的就是人的行爲應該如何纔有價值,纔有意義。他認爲,以上西方的思想都不能從根本上解答價值的根源問題。相較而言,“中國文化最大的貢獻是指出這個價值根源是來自人生命的本身——就是人的‘心”’②。於此,徐復觀先生就引出了他的一個最爲著名的命題:中國文化就是“心的文化”。這成了他對中國文化進行“現代疏釋”的最高方式。

具體而言,對於“心的文化”之“心”的內涵,徐復觀基本上延用了孟子的說法,體現了徐氏思想言不離儒家之本的思想路向。按孟子的說法,“心”就是五官百骸的生理構造的一部分,與耳目辨聲別色等的外在感官相同,只不過耳目者“小體”,“心之官則思”,爲“大體”;“小體”作用小,而心則能判是非,別善惡,發惻隱,行辭讓,是德行的負載,其識用爲大。進而,徐復觀又將孟子的“心”說放在整個中國哲學的框架下,給它了一個很高的定位。他從《易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觀念出發認爲“道”爲天道,“形”指身體,“器”爲人所用之物,即爲在道器之間,而心居人之形體之中,所以“心的文化”既非形而上的道學,也非形而下的器學,而是“形而中的心學”。這樣,徐復觀就把人們通常所講的中國哲學定位成了介於形上形下的“形而中學”,從而賦予了中國哲學以獨特的向度,它超越了西方哲學的所有形態,而具有了自己獨特的品格。

由此,他批評了以西方唯心論附會中國之心的文化的做法是自絕文化生路,是極其錯誤的。因爲西方“唯心論”之“心”並非生理的構造部分,與中國文化所言之心不同;而且西方所謂的唯心唯物之說,概非中國的哲學問題,中國雖有唯心之說,實由佛教“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而來,亦與西方唯心論相異。據西論中,是牛頭不對馬嘴。而且,“心的文化”的存在亦是現代的科學觀念也否定不了的。雖然科學觀認爲人的思考是由大腦完成的,但徐復觀認爲,是非、善惡、惻隱、辭讓等價值判斷這種作用不管是心還是腦,關鍵在於人的生理中,它是可以感覺地當下發生着。因此,“中國心的文化,乃是具體的存在,這與信仰或由思辨所建立的某種形而上的東西,完成屬於不同的性格”⑨。這即是說中國心的文化是當下可感的存在,而西方的唯心主義學說只是由思辨的邏輯所構創出的抽象的理論體系,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

此外,徐復觀還否定了把中國文化看成是“主觀性文化”的錯誤觀點。徐復觀認爲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極大誤解。他說,雖然中國文化中人“心”是價值的根源,心是道德、藝術的主體,但主體不是主觀。主觀是指人的知、欲方面而言,是本心呈現所要用工夫克服的東西。也只有去知去欲,心作爲價值根源才能顯現。而且,徐復觀亦認爲,人們欲認識事物達到客觀真實,亦必須摒除成見、私慾這些影響、歪曲判斷的主觀成分,才能實現。“可以說,人的價值主體呈現時,才能使客觀的事物站到自己應有的地位,得到真正的價值。”並且,這個未被主觀成見與私慾所遮蔽的澄明之心,“不但能分辨善惡,實在也是好善而惡惡的”。徐復觀正是透過對主體與主觀的區別,澄清了人們對中國文化主觀性的錯誤認識。由此,徐復觀分辨中西哲學思想的差別,剔除模糊乃至竄亂的錯誤認識,爲中國文化的心靈打掃塵埃,使中國文化的本體精神露出了本真的澄明。

以上所述,皆是徐復觀對中國“心的文化”遭遇當代種種錯誤觀念而至被歪曲的糾正。不僅如此,他對中國心的文化的揭示,更是透過對中國文化本身的心的本質的全面定位實現的。

其一,在“心”在道德主體方面的體現。徐復觀認爲,“在很長的時間中,對道德的價值根源,正如其他民族一樣,以爲是在神、天”⑨。直到孔子提出“爲仁由己”、“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道德價值的根源才落實到了“我”之“仁”上。而《中庸》之“天命之謂性”進一步把天命“當下落實在人的身上,而成爲人的本質”。因此,“《中庸》並不重視天的問題,而僅重視‘眭’的問題”④。到了孟子提出“仁義禮智根於心”,中國文化對道德主體根據的.尋找才最終落實到“心”上。它的出現,“使夾雜、混沌的生命,頓然發生一種照明的作用,而使每一人都有一個方向,有一個主宰,成爲人生的基本立足點”。心的發明照亮了中國人的人生。

其二是“心”的文化在藝術主體上的體現。藝術與道德是中國文化的兩在向度。“心”落實而爲藝術主體,是在道家思想中實現的。徐復觀認爲,老子的“道”具有形上的品格,他要求人去體道,即要人合於形上之道,道亦非在人的生命中所生出。而到了莊子,他“即把老子之形而上的道,落實在人的心上,認爲虛、靜、明的本性呈現出來,這即是道的呈現。人的精神由此,而得到大解放”(2)。這個虛、靜明的心體,“實際就是一個藝術的心靈”,它正是藝術價值的根源。因爲“純客觀的東西,本來無所謂美或不美。當我們認爲它是美的時候,我們的心此時便處於虛、靜、明的狀態”。由此,他認爲“自魏晉時起,中國偉大的畫家,都是在虛、靜、明之心下從事創造”。因此,“中國是以心爲藝術的根源”。 其三,“心”在知識方面的落實。這裏,徐復觀以苟子的《解蔽篇》作了說明。苟子說:“心何以知道?日:虛一而靜。”徐氏解釋說:“要把對象認識得清楚,必須在‘靜’的狀態,而‘心’在作認識活動時,便自然會平靜下來。”由此,徐復觀認爲,苟子很早便知道心是知識得以成立的根源。

其四,“心”向宗教的方面的落實。中國的人文精神很早就消解了原始宗教,實現了以人文代宗教的傳統。但人總有宗教的向度,如關懷生死、最後歸宿等。佛教的傳人滿足了古代中國人的宗教需求。

但佛教的教義講的是人透過對佛的信仰以超越生死輪迴,昇天成佛,這顯然是透過信仰向上向外的追求。但是,隨着佛教的中國化即禪宗的出現,“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又把佛教的向外向上的宗教追求落實到了人的心上。所以,禪宗又叫“心宗”。雖然在印度的佛教中這種思想也存在,但在中國更加發揚光大。即便後來救禪宗呵祖罵佛只在心上用功的流弊的淨土宗,倡導在人心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作爲宗教追求,但發展下來,淨土就又變成了淨心,中國佛教又回到了心上。心成了宗教主體的最後歸宿。由此,徐復觀透過對“心”在中國文化各個向度上的體現,揭示了心作爲中國文化一切價值之根源的核心性質

但是,問題的關鍵還不在於對中國文化心的特性作簡單的描述,而是要指出:爲什麼“心的文化”是中國文化最大的貢獻,爲什麼“心的文化”對人生價值問題的解釋比起西方的各種理論來更有解釋力度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才能真正說明中國心的文化的偉大之處,高明之處。徐復觀正是在透過對中西文化價值根源的比較探討中,發煌這一問題的。在他的名篇《心的文化》中,他是這樣解釋的,心爲什麼能成爲道德、藝術、認知等的價值根源,這本是一直到現在都無法解答的問題。對於無法解答的問題,人們一般採取兩種方式來解答:“現代學者往往就建立一種基本假設,古人便往往把它掛在形而上學上。”這實際上是說西方人往往建立一種基本假設,以作解釋基礎,而我們的古人則往往將之掛之於心之外的形而上學,如孟子說:“此天之所與我者!”但是,除此之外,實際上還有第三種方式,即如程明道說:“只心便是天!”即當下在心上領悟,這便把“由工夫所得的內在經驗中,把虛懸的形上命題,落實到自己的生命之內”了。這種由外向內的落實,由知識向心的感受的轉化,比起建立一種基本假設或將之掛在形而上學上,都更切實,更具體,更可靠,更有根柢。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從另一個角度也作了論證。他認爲在中國歷史上的殷末周初所發生的“把原始宗教,轉化而爲偉大的道德精神;把不可證知的神,轉化而爲內在於人生命之中的道德主體,這是人類宗教最高最後的形態……”這種把神性落實在人性中的方式,實際上即肯定了以心爲道德精神主體承當的中國文化是人類宗教的最高最後歸宿,延伸而言,這種形態是人類價值的最後形態。

“心的文化”是徐復觀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它以對中國文化的獨特的理解,開出中國文化的新的向度。首先,它以心的文化的形而中學而與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學區別開來,揭示心的文化的生命特質,批評了將中國哲學形而上學化的傾向。其次,心的文化傾向於更多的現實關懷,徐復觀將一切價值追求安置於人心,亦將心安置現實世界,現實世界的一切價值形態亦必由一心承當。心不脫離現實,由心而來的理想亦必合於現實現世之生活。這正是傳統的精神價值所在。最後,人之一切價值根於其心,人即天然自足,如此,心的文化開出的是真正有自信、有尊嚴、有個性的自由人格,並且“每個人在心的地方開闢一個內在世界,在心上得到人生的歸宿,不需要外在的追求和鬥爭,所以心的文化是和平的文化”⑩。

總之,徐復觀透過對中國文化的心向解讀,實現了他返本開新的哲學詮釋,它強調生命與現實,這正是中國文化的特性,也給我們在當代如何把握理解中國文化提供一個特殊視角,因而也具有特殊的意義。

註釋

①<徐復觀先生談中國文化》,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⑧⑧@⑩@④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3、38、34—35、35、35、35、35、35、35—36、36、36、36、38、38頁。⑥⑩<中國文化的層級性》,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