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移情對兒童攻擊性行爲的影響

學問君 人氣:4.44K
淺談移情對兒童攻擊性行爲的影響
淺談移情對兒童攻擊性行爲的影響 【內容提要】兒童的攻擊性行爲是兒童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不良社會性行爲,對兒童攻擊行爲的控制與糾正一直是發展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移情作爲兒童親社會行爲的重要促動因素,同時對攻擊性行爲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探討利用移情減少攻擊性以及培養提高兒童的移情能力對兒童的良性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摘要題】理論研究
攻擊行爲(aggressivebehavior)通常被定義爲有意傷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爲。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在國外引起廣泛關注的有關學校情景中兒童之間的欺侮行爲就是一種典型的攻擊行爲。在過去一個多世紀關於攻擊性行爲的研究中,人們認識到兒童攻擊性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制約。80年代以前的研究者強調生物因素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象弗洛以德的攻擊本能理論,道拉德的挫折——攻擊理論。80年代以後,以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爲引發點,有關個體認知對攻擊性行爲發展的影響日趨受到重視。衆多心理學家如Dodge,Frame,Parke,Slaby等,紛紛從社會認知的角度運用資訊加工理論、歸因理論以及決策理論等對兒童攻擊行爲的產生、發展及維持機制諸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並取是了豐碩成果。
    一、攻擊行爲的認知研究取向
  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嘗試建構更爲完善的社會認知模型以推動攻擊性研究的發展。攻擊的社會認知模型有如下幾項重要任務:(1)鑑別兒童攻擊行爲的內部中介因素(如內隱的`結構原則、社會判斷、歸因);(2)解釋認知中介過程是如何調節、制約個體的攻擊反應的(如社會線索的編碼和解釋,資訊匹配,尋找反應,執行行爲反應);(3)說明兒童攻擊行爲中所表現出的年齡差異和個體差異與特定的起中介作用的認知模式和認知能力間的關係(如對他人行爲動機的選擇判斷,不同情境下對他人行爲動機的穩定歸因);(4)說明特定的中介模式是如何導致個體攻擊行爲在不同情境下的相對一致性和不同時間裏的相對穩定性的(如目標確定,自我調整策略等)。
  社會認知模型的建構得益於多種研究領域的早期工作,包括Bandura的自我調節機制,Flavell的認知發展理論,Goldfried和d'zurilla的問題解決模型,Mefall的社會技能規劃,Walter和Parke的社會判斷觀等。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應屬K.A.Dodge的社會資訊加工模型和K.H.Rubin的社會問題解決模型。前者將兒童從面臨某一社會線索到做出攻擊性反應的加工過程分爲“評價—解釋—尋找反應—決定反應—做出反應”五個步驟;後者將兒童的社會問題解決能力分爲個體行爲水平、社會效果水平和行爲序列水平三個層次,試圖從認知能力或資訊加工能力方面探討兒童攻擊發生的原因。其基本觀點是:高攻擊性兒童之所以攻擊他人或採用攻擊的方式來處理人際問題,是因爲他對環境資訊的認知加工存在偏差,或者是由於社會認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的低下造成的。Dodge等人的研究也表明,高攻擊性兒童更多地傾向於將他人的意圖進行敵意歸因,並據此做出攻擊性反應。毫無疑問,一個有意於控制攻擊性行爲的研究者必須明白,爲了加強對攻擊性抑制的可能,提高個體的認知水平是至關重要的。Taylor及其同事已經證明,突出非攻擊性線索的特徵可以有效地抑制攻擊行爲。而在某些情形下,當個體知道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攻擊或得到攻擊者的道歉時,其攻擊性就會降低。同樣的,強化反省思維或降低自動反應的條件也可以提高認知功能從而減少攻擊性。很簡單地,在做出反應前迫使自己從1數到10也可以增加進入高認知水平的機會。但這些做法一般僅能獲得短時效應。
  最近有關兒童欺侮行爲的研究發現,一些喜歡欺侮他人的兒童在“心理能力”上得分較高,他們能較好地認識到自己行爲的後果,但卻喜歡給別人造成痛苦,即缺乏移情能力,這種具有較高的認知能力但卻缺乏移情能力的現象被稱爲“冷認知”(coldcognition)。對於此類攻擊者的最好調控方式莫過於提高他們的移情能力,或者說促使個體的思維轉向移情過程,而且移情過程的重複具有長期效應。所以探索移情對攻擊性的抑制作用正是今日研究者的追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