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我國林業轉軌環境下的會計問題研究

學問君 人氣:3.28W
我國林業轉軌環境下的會計問題研究
 1、我國林業正處於轉軌變型的新環境  隨着人類對可持續認識的提高,對林業的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以提供林產品爲主要經營目的傳統林業轉變爲一個兼有產業職能的公益事業的林業。社會需求的變化迫使林業政策調整和機制轉換,使我國林業進入轉軌變型的新環境。  20世紀50年代,當時木材生產是國家建設對林業的主導需求,林業定位爲國民的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在東北、內蒙古等林區建設了大批森工,形成了以木材生產爲中心的林業建設指導思想。建國以來林業生產了大量木材和林產品等重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保證了國家大型建設項目的建設和人民生活對木材的需求,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  20世紀70年代以後,生態建設日益受到重視,林業被定位爲“既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又是重要的公益事業”。這一時期我國開展了規模宏大的生態工程建設,但由於林業體制慣性和木材需求居高不下等原因,林業仍然沒有擺脫以木材生產爲主的軌道。營林生產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採取常規經營方式,基本以人工造林爲主,而且以喬木爲主,多爲“老三鬆”,採伐跡地更新欠賬較多。  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於林區經濟發展主要依賴於過度消耗森林資源,致使木材過度採伐,導致了森林資源銳減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局面。森林在環境建設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受到關注。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成爲國家對林業的主導需求,使我國林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一是林業性質的變化,正在由主要是一項產業轉向主要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二是林業定位的變化,正在由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轉向既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更是生態建設的主體;三是林業主導思想的變化,正在由以木材生產爲中心轉向三大效益兼顧,生態效益優先;四是林業建設佈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東北、內蒙古等國有林區正在成爲以加強保護、休養生息爲主的林業建設區,長江上游和黃河上中游地區正成爲以防治水土流失爲重點的林業建設區,“三北”地區正在成爲以防沙、治沙爲重點的林業建設區,南方和東南部地區正在成爲以發展林業產業爲重點的林業建設區;五是林業經營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的變化,正在由產業、事業混合經營向分類經營變化;六是造林方式和結構的變化正在由基本以人工造林、造喬木爲主轉向集約經營和按經營目的採取不同的作業方式和植被組合。我國林業正面臨着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傳統林業的影子正在日益淡化,現代林業的'輪廓正在逐步形成。我們正處在林業環境變遷的重要時刻,對歷史負有特殊責任。  我國林業環境改變之後,林業應如何參與森林資源的經營管護,全面反映森林資源資產的增減變動情況,應如何促進森林資源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之間的深層融合與協調發展,徹底改革傳統的重採輕育、採育分離的林業會計覈算體系,構建新的適應我國林業新環境的林業會計覈算體系,成爲擺在我國林業會計與實踐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嶄新而又嚴峻的課題。  2、我國現行林業會計覈算體系的弊端  我國林業會計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是參照我國企業財會工作模式,借鑑前蘇聯的會計覈算略爲修訂出臺的。在當時單一計劃經濟、單一木材生產的經營思想引導下,我國逐步完善了以木材生產爲中心的林業會計覈算辦法。爲了保證森林採伐跡地及時更新,並有計劃地發展營林事業,不斷擴大森林資源,從1950年開始,制定並逐步完善了育林基金制度,以此爲基礎的營林會計覈算方法也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由於受前蘇聯營林生產費用不計入木材生產成本,把林業生產等同於採掘工業的林業經營方針的,我國的營林生產活動一直被當作一項事業來看待,採取預算制的會計覈算方法,當年覈算當年覈銷,而且覈算方法也比較簡單,在林業企業逐步形成了重採輕育、採育分離的林業會計覈算體制。現行林業會計理論側重從林業經濟活動角度,着眼於對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來反映和監督企業資金及其運動情況的和探討,現行林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政策立足於木材採運和加工生產成本及其銷售利潤覈算的規範。沒有將森林資源資產納入林業會計理論與實踐中並加以研究和解決,更談不上從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研究林業會計理論和實務操作。因此,現行林業會計覈算體系不能適應我國林業轉軌的新環境的需要。